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秀拔东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姓来历一二三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7-2 19:58:24 | 只看该作者
那两位夏姓,积辈街民的辈分蛮高的嘛!
22#
发表于 2007-7-3 09:41:27 | 只看该作者

高的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3:41:16 | 只看该作者
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另有《晋书》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人也。”])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近二十年夏氏迁移概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夏氏迁移更趋复杂化,突出表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东南沿海的广东、上海、浙江、苏南、福建及北京、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3:41:41 | 只看该作者
夏姓来历

 夏,顾名思义,是夏禹的后裔;夏侯,史有明载,也同样是这位上古贤君的子孙。两个姓氏,一单一双,实际上却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姓纂》记载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

  《姓谱》说:“夏侯,复姓,本姒姓,夏禹之裔。周武王立,封夏裔于祀;后祀为楚灭,简公弟佗奔鲁,鲁悼公以佗为夏后,爵为侯,因以夏侯为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焉,后去鲁之沛,分沛为谯,遂为郡人。”

  这两段记载明白指出,夏侯氏是分自周朝初年“以奉夏祀”的杞国,而夏姓则与杞氏谊属兄弟,统统都是夏禹的后裔,则夏侯与夏氏系出一源的亲戚关系,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清楚万分。唯一的分别,是夏氏得姓较早,而夏侯氏得姓稍后罢了。

  在过去的两三千年以来,夏氏的历史名人相当不少,他们的杰出表现,的确无愧为大禹的后裔,使这个大家族所享的盛誉历久不衰,也为一部中华历史,益增光辉。

  夏氏成名早在先秦时期,当时,卫国曾出过一位名震遐迩的大力士夏育,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呢!另外,在荆轲刺秦王之时,也有过一位名叫夏无且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提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依照该书的记载,秦始皇在保住了生命之后,论功行赏,曾经赏赐两百镒黄金给夏无且。

  汉代以后,夏氏的表现更加出色,譬如,光武帝时的夏恭,就是一位大名鼎鼎,备受后人敬仰的了不起学者。根据历史的记载,夏恭是当时一位最负声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至一千余人,桃李满天下,他的声名也传遍天下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夏姓源出有二:一为夏后氏之后,即大禹后裔,商汤灭夏后,族人以国为姓;另一出妫姓,为陈宣公庶子子西的后人,子西字子夏,后人以其字为姓。

上海出现夏姓居住,至迟在唐代。上海收藏家顾景炎先生曾有一块唐青龙镇报德寺塔砖,其烧造文字为“夏清妻宋五娘共舍砖一万保扶身囗“和”长庆元年囗月”,长庆元年即821年;松江城中刻于唐大中十三年(859)的经幢上,有夏言、夏仲暹等人名。宋景定年间(1260~1264),长兴夏杞为华亭小吏,其弟夏椿随兄迁居今泗泾。夏完淳,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就是大禹的发祥地。绍兴夏姓是望族,夏完淳也可堪称是禹王正宗子孙了,至于他的家族何时迁居松江,因无谱牒查索,语焉不详。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落籍上海多年,就把夏允彝称为华亭荡湾人,他是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曾任长乐县令,耿直干练,善办疑案,被考察为“天下廉卓第一”。他办案不畏权势,当时福建总兵郑芝龙飞扬跋扈,且庇护部将,在南澳岛残害过往商贾,历来主管官员,投鼠忌器,视而不问。夏允彝查实案情,先斩后奏,以“非天意彰露,则郑镇长为其冒托;不惟污朝廷之法网,又亏郑镇之清节”等词,使郑芝龙得悉后,也只得哑子吃黄莲,无可奈何。夏允彝与陈子龙、徐乎远等曾组织几社;清兵破扬州后,即举义抗清,兵败后投水自尽,有《幸存录》等传世。夏完淳是当时公认的国家级神童,5岁知经史,7岁能诗文,9岁出版《代乳集》,13岁组织西南得朋会,后积极参与抗清斗争,初为吴志葵参谋,继为太湖吴易助手,被捕受审时,巧骂汉好洪承畴,牺牲时仅17岁,诗文由后人整理成集。夏允彝兄夏之旭,也参加反清斗争,案发自尽。夏完淳姐淑吉、妹夏惠吉,都因家学渊源,见有诗作传世。今松江横云山西有夏允彝、夏完淳墓。

因为夏完淳宁死不屈的事迹颇有教育意义,抗战时期,郭沫若写了历史剧《南冠草》,还在儿童刊物发表《夏完淳的故事》,应该说在当时抗战大后方,夏完淳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

郭沫若选择夏完淳故事激励民众,是否还因为他姓“夏”,但抗日时期确实有人取名为“夏”,伸张我中华民族凛凛正气的,那就是学者钱玄同,他改称自己叫“钱夏”。

夏姓多有文入学士。元夏汲清,为名画家曹知白仆人,对画很有造诣。清夏子言,是海上白描画法的鼻祖,对后世颇有影响。明夏宗文与夏寅,均为学者,前者参与编篡《永乐大典》,后者有《政鉴》、《夏文明公文集》、《尚书本旨》《禹贡评节》等著述传世。

近人夏瑞芳,商务印书馆主要创始人,其对教育独具慧眼,注力于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还主办师范讲习所和尚公小学,作为科研和实验的基地。夏月润、夏月珊,京剧名演员,曾在九亩地新舞台进行京剧革新,辛亥革命时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作战勇敢,颇有功绩。夏允麟,曾创松江清华女校,即今松江师范的前身。夏仲方,沪上名医,对脉象研究甚有见地,建国后为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夏桂甫,为冶印高手。夏光字、夏坚白都是土木工程专家,前者是出席万国工程师大会和国际水利会议的代表,后者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夏嘉,江西大学教授。外籍在沪的夏氏文化名人有夏尊、夏禹龙、夏征农、夏东元和夏写时等,夏禹龙是上海社科院邓小平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夏征农为《辞海》主编。

在海外的上海夏氏名人有夏昌瑶,巴西中国学专家,系夏允彝兄夏之旭的后人。

与夏姓有关的地名有青浦刘夏镇、奉贤夏家村、松江夏家浜等,都是早年夏姓家族聚居而得名的。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3:43:41 | 只看该作者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有它姓融入夏姓中,從而擴大了夏姓的人數和影響力,这其中包括:

党项建立的西夏王朝中有人改姓夏;

明朝建立后,为笼络蒙古贵族,曾赐封他们汉姓,明皇帝曾赐元人齐噜台夏姓名贵;

清满族人中有夏姓,世居牛街(现北京市内),就有夏姓;

清嘉庆13年(1818年)岭夷12地夷人归附,16年改土归流,令他们改为汉姓,从事畜牧业,其中龙竹山头目姓夏;

台湾土著赛夏族哈也湾氏改为夏姓;

如今土家,蒙古,回,佤等民族均有夏姓.

此外,历史上曾存在过的夏丁,夏父,夏后,夏里,夏佳,夏阳等以后都融入了夏姓.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8:25: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褚留香 于 2007-6-28 13:27 发表
历史上是否存在夏,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和疑惑。
出土的文物非常稀有,还不足以支持这一朝代的存在证明。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10月下旬,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华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形成的“意见书”中说:“建议尽早启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8:26:19 | 只看该作者
寻找夏文化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国社科院二里头工作队的二层小楼装扮一新,“华夏第一王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队门口竖起,等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为其揭碑。在专家眼里,这是一块分量很重的石碑,因为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壮阔史剧。

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被纳入学者的视线。这是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头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观点时,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孤军奋战,如今,此一“异说”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年届80的邹衡先生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29#
发表于 2007-7-8 20:13:36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谜团有待后人的猜测和挖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 22:24 , Processed in 1.0873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