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群培旺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默默无语两眼泪!网友探访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11-11 17:27:41 | 只看该作者
ZF在这方面做得实在太差了
12#
发表于 2009-11-11 17:27:46 | 只看该作者
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但是祖国母亲的当权儿子们早已把他们埋在土里啦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7:3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4#
发表于 2009-11-11 17:35:27 | 只看该作者
57岁的人看上去像77岁的
ZF太实用主义了,需要时宣传,不需要时就扔到一边。
今年也是对越反击战30周年,当年上学,天天中午听到广播里放的“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
现在屁也不放一个。死了的人都白死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7:48:1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现役军人的家属对军人有种特别的亲近感,军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上战场,抗洪救灾,抗震抢险哪都是在一线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职责,但看到这二等功的遗孀家庭这样的困境深感悲哀!
16#
发表于 2009-11-11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叹口气   也难怪做英雄的人越来越少      顺便问下文中大兵可是湖南讲相声的大兵?是的话    大兵也太贱了   可以这么反复无常
17#
发表于 2009-11-11 18:10:33 |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候的热血志士特别多.抗战时期也一样,又多少热血男儿弃小家为大家,上前线抛头颅洒热血.....由于历史原因,幸存下来的当不了英雄,却还饱受折磨,就更别提有人关心了.有谁还会记得他们呢?
18#
发表于 2009-11-11 20:01:02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20:05:47 | 只看该作者
:“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烈士妻子名李金花,烈士牺牲之时才26岁多,30年来,谢绝了好心人劝其再嫁,含辛茹苦,一人独自将烈士的两个儿子拉扯大,现居住于威宁县海拉乡新村村大坪子组。王发坤烈士妻子李金花如今与大儿子王远碧一起,在家乡艰难度日,小儿子王远昌则在昆明打工,因家境贫困33岁了至今未能结婚。王发坤烈士的妻儿一家现在生活比较困难,曾于去年贷款筹足路费到屏边烈士陵园祭拜王发坤烈士。这是李金花30年来第一次来到丈夫坟前。李金花见到记者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哭了好几分钟。因为这些年,他们没有任何人关注,受了太多委屈了。他们连去拜祭王发坤烈士都需要贷款好几年的钱。李金花对刘记者哭述:“我在他坟前,烧了纸钱,就是一小堆,烧了衣服就是一小堆,他人在里面,肯定也是一小堆。为国家卖了命,我们娘三个来看看他,都还要贷款呀。”
王发坤烈士的两个儿子,他们对父亲的事情一无所知,因为父亲留下给他们的,就是家里有一张修补的遗照。现在两个儿子唯一了解的,就是去年扫墓从墓碑上抄下的父亲再简短不过了的简历。
王发坤烈士已经牺牲30年了,我们国家已经走向富强,我们不能眼看着“梁三喜”这样为国捐躯的英雄,其妻儿得到了一个无人问津、艰辛度日的境况!不能高山下的花环依然,英雄家庭却举步维艰!
“梁三喜”王发坤的家庭境况,能否感染了您?能否让政府的官员们动容呢?
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出台政策,爱抚“梁三喜”们的亲人,真正让他们过得有尊严一些,让他们的生活与烈士保卫的共和国那样充满阳光!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20:07:25 | 只看该作者
化掉的红糖就像丈夫的鲜血 王发坤上前线的消息,李金花毫不知情,她还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丈夫转业归来。“哪晓得等来的是他牺牲的消息。”19795月,一位战士翻山越岭出现在李金花家里,留下了王发坤被追认为烈士的证明书,以及部队、县民政局和县武装部送来的1000元抚恤金。李金花“相夫教子”的生活梦想,在这一天轰然倒塌。
“我怎么也不相信当家人就这样走了,不是说好要转业的吗?”李金花难以接受丈夫牺牲的现实,她固执地想,丈夫只是被越南军队俘虏了,很快就会被战友们救出,然后光荣转业回家,跟她和儿子过平凡日子。于是李金花每天带2个儿子坐在村口眺望,祈盼着丈夫突然就从土路的转角处大步走出。“我们连着望了1个多月,只见青山转,不见亲人归……”
3个月后,县邮政局通知李金花去领包裹。“那是他上战场前寄回家的10斤红糖啊!咋会这么晚才有通知。”李金花说她取到包裹时,红糖已化了不少,把装糖的口袋都染成暗红色,“就好像他在战场上流的鲜血,我一路哭喊着他的名字,把糖背回家。一点也舍不得吃。”
1980年的某日,部队把王发坤的遗物——一块手表寄到李金花手中,她终于彻底相信丈夫已经不在人世。李金花清楚地记得那天,自己去邻居家借钱买来肥皂,把表带里的泥土全部洗净,“这是他留下唯一的东西,也是我要一辈子保存好的宝贝。”
   我想看看《高山下的花环》
时光匆匆,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3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自卫反击战,早已简化为历史资料上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可王发坤昔日幸存下来的战友们,却一直在找寻几位烈士的遗属,希望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爱,以慰战友在天之灵。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15团的军人周光翔、吴北平、张三光、彭志杰等告诉记者,在19793月至4月,军旅作家李存葆在115团体验生活,被王发坤等几位烈士的事迹深深打动,最终根据拿到的一手材料,创作了《高山下的花环》。王发坤就是其主人翁梁三喜的主要原型之一。
当记者问及李金花这部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时,她表示由于乡村信息闭塞,对此一无所知。李金花和两个儿子于去年通过贷款筹足路费,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王发坤的墓前拜祭。儿子王远碧把墓碑上父亲的简历一字不落地抄在小本子里,随身携带。“这是我唯一能了解爸爸的途径。”
李金花说,这30年来曾有人劝她改嫁,但自己始终不能放下对丈夫的思念。“当年我就想,这辈子都是他的人了。大不了娘三个饿死,去跟他团聚。”李金花一家靠烈士抚恤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她说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在还走得动路的时候攒够路费,再到云南去看看丈夫,给他烧点纸钱和衣物。“还有,我想看看你说的那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本报记者
刘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2 12:42 , Processed in 1.0935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