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4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文革遗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2-16 05: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strong>&nbsp;文革遗风</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棍子打死”王直<br/></strong></p><p>  曾有朋友问我:象文革这样的劫难,能发生在另一个国度吗?我想了想,认为不可能。滑头的解释是;能发生的早发生了,没发生的就不可能发生。若要实在的说,发生这种国家和民族的深度自残、愚蠢荒唐到不可言喻的旷世疯狂,再伟大的人点起火也不会烧得这么凶,这么持久。实在是遍地干柴——这项准备工作,往少里说,也有十年。一路数来,反右,大跃进,阶级斗争,社教,小四清,大四清,都是在准备干柴。直到烽烟四起,闹剧收场。现在看,仅管绝大多数过来人觉得不堪回首,可也有些人似觉遗憾。人跟人不同。二十年“革命”思想的薰陶,对于某些人留下了一份浓郁而浮躁 的革命情结,已然融化在血液中,却再难落实到行动上。毕竟世道变了。可二十年岁月培育的一种情结,或曰思想,仅管已不合时宜,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却很难一时消亡,它随时在寻找机会展露自己。它甚至可以转化成一种遗传基因,谬种流传,延绵不绝。</p><br/><p>  约在两年前,《华西都市报》刊文评说了十二名日本人捐资在安徽歙县为海盗王直修建墓碑一事。随后有多家报纸予以报道和评论。一位赵某在《现代金报》发表短文《“汉奸碑”是如何树起来的》,引用《倭变事略》对王直的评价:“王直始以射利之心,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骚。上有干乎国策,下遗毒于生灵。恶贯滔天,神人共怒。”剔除字面的热闹,这段话有三点意思:王直违禁下海干乎国策;到番国是忘中华之义,去即为奸;王直勾引倭寇,攻劫沿海。《倭变事略》是明人的 著作,作者站在朝廷的立场,赞成朝廷的海禁,并奉为国策。我想这位赵某其实不知道海禁是咋回事,所以对古人的说话随声附和。海禁是明王朝为“江山永固”所采取的一项极其愚蠢的措施,狭隘,保守,无知,闭关锁国,自我捆绑。它使中国由五百年前世界贸易中心的强势地位一落千丈,直至国衰民穷,被动挨打。王直的武装走私,正是与海禁针锋相对。王直去番国,即日本,是经商,不是当奸细,它以诚待客,以信接物,以义取利的“东方商人”的精神风貌,被日本商界视为典范。王直的“比年攻劫”,是王直本想归顺朝廷,且以靖海、剿匪有功,叩关献捷,请求松动海禁,却反遭朝廷偷袭和围攻,突围后亡命日本,两年后重返浙洋,在沿海商民支持下攻城略地,惩治官吏。王直对早期中日民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后来走上武装经商的道路,完全是明王朝海禁政策逼迫的结果。所谓“勾倭”,乃是流亡海上的少数日本人为王直效力卖命,这与后来的汉奸俯首听命于日本侵略者截然不同。海外贸易是中华古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王直代表着推动文明进程的积极力量。</p><br/><p>  在海盗历史研究中,因为王直的经历比较复杂,我们至今还难看到对王直的最后定论。涉及到“勾倭”二字,或许王直研究便成了“雷区”,经历过二十年政治运动的专家学者们,或许心有余悸。总之,省点心好。世道虽然变了,但“赵某”还会常有。这位赵某设问:为什么在“汉奸碑”建成后长达四年当地政府竟然没有作出丝毫反应?赵某自己作答:要么是当地政府对王直此人了解不足,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么就是明知道王直是什么样的人,却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我想,最了解一个人,实在没过于家乡人,其中缘由,不言自明。王直家乡的当地政府之所以“不闻不问”,作冷处理,不就是因为“赵某”常有吗?你看,即便如此,“赵某”一类人还是跳出来了。以我看,赵某若不是“对王直此人了解不足”,那就是想捞点什么。从赵某的文章中,我能闻到一股久违的曾经熟悉的气味。不能将这种人朝太坏方面想,或许他并不想捞点什么,因为世道毕竟变了,此举收益不大。但他不想了解事物的整个面貌,那样太累。最简单最容易最保险最快意也最有利的方式,就是轻松一跳跳到“爱国”的立场上来一番声讨。过去的岁月里,多少事儿真爽!你和洋人说过话,那你就是里通外国。你有个远亲在台湾,那你九成是潜伏大陆的美蒋特务。这种信口雌黄,甚至致人于死地的言行会犯错误吗?从来不会,任何狭隘、浅薄和无知、甚至残忍和犯罪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宽容,“爱国”嘛。我们曾在思想的荒原上走出多远,走了多久!</p><br/><p>  此类文章见报不久,果然有来自浙江的两位青年教师拍案而起,抄上家伙雄纠纠气昂昂赶往歙县,把王直墓碑给砸了。这件事经《新民晚报》一位记者报道后,我即写了一篇文字寄往该报,对王直其人其事加以若干澄清,并希望刊登此文。不久我的信转给那位记者,由他复信我,含糊其词,也只说专家学者们对王直未作最后定论。他的含糊,倒让我清楚得通透了。不再指望在媒体上展开论争。</p><br/><p>  日本是一个思想色彩极为复杂的民族,智慧、勤劳、坚韧,富有进取精神,但对于别的民族,却极度偏狭、自私和残忍。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犯下滔天罪行,使我们刻骨铭心,世代不忘。时至今日,很多国人对于日本民族,心理上还存在厌恶甚至仇恨。但从历史上看,早期中日民民间确实有过经济往来。王直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给中国人争了气,让日本人佩服。对王直的不公,会让有识之士门抱憾,日本人笑话。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偷不得半点懒,一棍子打死某人,不是今天应有的学术态度和研究风格</p><br/><p>  同在浙江,不知那两位砸碑的青年教师近况如何?两年了,不知他们静下心来,是否会自我重新评价一番?我有点担心,因为他们不仅是青年,还是教师,他们的思维定式将会影响更多的比他们还要年轻的中国人,正如他们虽未亲历那个并非遥远的时期,却承袭了那个时期一些富有特色的东西。他们其实落伍了。他们应该静下心来 作为补课,读一点中国近代史、中国海盗史,听一听上了年岁的人讲讲从反右到文革时期的故事。</p>
沙发
发表于 2007-2-16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p>汉JIAN是很难翻身的. 不关是在文革还是武革.</p>
板凳
发表于 2007-2-16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ZXB对王直先生有定论:不在是否汉奸、是否有海洋拓展贡献上纠缠,低调处理,不宣传,不推广,含糊其辞。大抵是个反面人物,千不该万不该引兵入侵内地。
地板
发表于 2007-2-16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不太认识这个人
5#
发表于 2007-2-16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流水东西</i>在2007-2-15 21:35:00的发言:</b><br/><p>王直的武装走私,正是与海禁针锋相对。王直去番国,即日本,是经商,不是当奸细,它以诚待客,以信接物,以义取利的“东方商人”的精神风貌,被日本商界视为典范。王直的“比年攻劫”,是王直本想归顺朝廷,且以靖海、剿匪有功,叩关献捷,请求松动海禁,却反遭朝廷偷袭和围攻,突围后亡命日本,两年后重返浙洋,在沿海商民支持下攻城略地,惩治官吏。王直对早期中日民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后来走上武装经商的道路,完全是明王朝海禁政策逼迫的结果。所谓“勾倭”,乃是流亡海上的少数日本人为王直效力卖命,这与后来的汉奸俯首听命于日本侵略者截然不同。海外贸易是中华古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王直代表着推动文明进程的积极力量。</p>……<br/><p>  日本是一个思想色彩极为复杂的民族,智慧、勤劳、坚韧,富有进取精神,但对于别的民族,却极度偏狭、自私和残忍。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犯下滔天罪行,使我们刻骨铭心,世代不忘。时至今日,很多国人对于日本民族,心理上还存在厌恶甚至仇恨。但从历史上看,早期中日民民间确实有过经济往来。王直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给中国人争了气,让日本人佩服。对王直的不公,会让有识之士门抱憾,日本人笑话。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偷不得半点懒,一棍子打死某人,不是今天应有的学术态度和研究风格</p></div><p>这逻辑很像**D在七十年前说,北上是为了抗日。做婊子立牌坊的事,只要这个婊子不是猪脑子就做得到。多么伟大的商人,哈哈,为了反抗海禁,就建立武装,和政府对抗一下,顺便洗劫一下民间,让沿海老百姓也来感受一下不开海禁的坏处,重要的是在大明时期就为咱中国人争了气,赢得了日本人的尊重……(阿弥陀佛,我刚吃完饺饼筒,吐起来很不方便。)</p><p>要是拉登同学看到了,也会理解的。为了反抗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对伊斯兰的不尊重,炸一炸,打一打,教训一下美国政府,顺便启发一下全球民智,多么伟大的……商人?拉登貌似也做过游击队员的。拉登也颇受某些人崇拜。找阿登垫背就行了,不必费心把文革扯出来当后盾。再说了,多少愤青还在怀念文革时代啊。</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6 13:52:36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7-2-18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p>做人,还是不要有污点的好,</p><p>有了污点,可以抹杀你 很多正面的形象 </p>
7#
发表于 2007-2-19 15:46: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水龙头</i>在2007-2-17 23:44:00的发言:</b><br/><p>做人,还是不要有污点的好,</p><p>有了污点,可以抹杀你 很多正面的形象 </p></div><p>对的</p>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3 04:49:00 | 只看该作者
文明需要秩序,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国人永远崇奉的是"皇权至上",在皇权统治下,万民百姓争做“良民”“顺民”,受尽压迫剥削、人格欺凌,只要有半口饭吃,不倒毙在道旁无人收尸,就决不“犯上”造反。所以,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除其上层分子另有所图,趁机而起,广大的底层参与者都是被逼无奈。成是王侯败为贼。败了,官民共指为匪。砍头示众,万人痴看。以此为鉴,良民幸福。成功了,抢到了金銮殿上的那把椅子,昨日的刁民,眨眼就是真龙天子。到手的椅子当然不希望又遭人抢,于是千年不变的愚民游戏,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br/><p>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万民百姓又开始争做“良民”“顺民”。</p><br/><p>  华夏“地”大物博,历代统治者从来不在乎东南面那片海疆。陆地作为华夏民族的主要生存空间,以此形成的农耕文化又进一步孕育和加深着陆地情结。生于斯,长于斯,死亦于斯。陆地的富足、塌实和安全,都远非浩淼莫测的海洋可比。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除了为数不多的沿海渔民,又有几人向往那命系一线的海浪生涯呢?即使造反,也要有根有底,脚踏实地。占山为王,也还往还尘世,只有那些身无牵挂、犯了“王法”的亡命之徒,大海才是他的归宿。“海盗”这个字眼对于中国人,既感恐怖又遭鄙夷。</p><br/><p>  这种认知的延续,最终形成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神奇的是,这种民俗文化竟和统治者的政治理念融为一体。为保江山永固,统治者最怕看到茫茫大海成为敌对力量的广阔舞台。无论是先商后盗,还是先盗后商,还是亦商亦盗,九九归一,入海即盗。宁可闭关锁国,宁可“片板不许下海”。夜郎自大,不知天外有天。统治者的意愿,终于“升华”为以华夏大陆为中心的“大”国民心态。尤其到了明代中后期,海禁的坚冰始终不能打破,海盗与朝廷的矛盾更其加剧。大顺民对于海盗的认知,便在皇权一统的文化导向下顺利形成。</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 19:35 , Processed in 1.0699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