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郑鸣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僧笔记(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6:50:22 | 只看该作者
五月二十一日

      读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短短四五万字,就把中国学术掂量了个遍,伟哉斯人,恨不相识。前次与AB闲话诗歌,争持不下。这里姑且抄几句章先生的意见,以作参考。
      ”凡称之为诗,都要有韵。有韵方能传达情感;现在白话诗不用韵,即使也有美感,只应归入散文,不必算诗。正如日本和尚娶妻吃肉,我曾说他们可称居士,何必称作和尚呢?诗何以要有韵呢?这是自然的趋势。诗歌本来脱口而出,自有天然的风韵;这种风韵,可表达那神妙的心意,你看,动物中不能言语,他们专以幽美的声调传达彼等底感情,可见诗是必要有韵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这几句话,是大家知道的。我们仔细讲起来,也证明诗是必要韵的。我们更看现今戏子所唱的二黄西皮,文理上很不通,但彼等所唱也能感动人,就因有韵的原故。“(P16,上古版)


     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是,“因为诗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美的技术”,故“格律是可以不讲的,修辞和音节却要十分注意”。
    “我觉得极端的‘纯白话诗’,事实上算是不可能;若必勉强提倡,恐怕把将来的文学,反趋到笼统浅薄的方向,殊非佳兆。”
    “我也曾读过胡适之的《尝试集》,大端很是不错。但我觉得他依着词家旧调谱下来的小令,格外好些。为什么呢?因为五代两宋的大词家,大半都懂音乐,他们所创的调,都是拿乐器按拍出来。我们依着他填,只要意境字句都新,自然韵味双美。我们自创新音,何尝不能?可惜我们不懂音乐,只成个‘有志未逮’。而纯白话体有最容易犯的一件毛病,就是枝词太多,动辄伤气。试看文言的诗词,‘之乎者也’,几乎绝对的不用。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伤气,有碍音节。如今做白话诗的人,满纸‘的么了哩’,试问从那里得好音节来?……字句既不修饰,加上许多滥调的语助辞,真成了诗的‘新八股腔’了。”(注:《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三,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我虽不敢说无韵的诗绝对不能成立,但终觉其不能移我情。韵固不必拘定什么《佩文斋诗韵》、《词林正韵》等,但取用普通话念去合腔便好。句中插韵固然更好,但句末总须有韵(自然非句句之末,隔三几句不妨)。若句末为语助词,则韵挪上一字(如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我总盼望新诗在这种形式下发展。”(年谱长编)

     
    鲁迅则在《致窦隐夫》中称“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鲁迅全集》第十二卷556页)
   
    新诗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以解放相号召”,惟恐受制于旧诗词曲。可三十年后,朱自清发现,新诗独独接收了“韵脚”这一宗遗产,“足见中国诗还在需要韵,而且可以说中国诗总在需要韵”(注:《新诗杂话·诗韵》,《朱自清全集》第二卷40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5-21 17:16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7-5-21 16:53:36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偶支持大蒜!
没韵也叫诗!
不行
坚决不行!
13#
发表于 2007-5-21 17:13:57 | 只看该作者
太炎先生一党,均是对白话文不屑一顾的。大弟子黄侃,更是反对白话文的超级愤青。
太炎先生曾调侃胡适说,适之小子,你既提倡白话文,为何不改名“不知道哪里去?”

:hug: :hug: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7:28: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07-5-21 17:13 发表
太炎先生一党,均是对白话文不屑一顾的。大弟子黄侃,更是反对白话文的超级愤青。
太炎先生曾调侃胡适说,适之小子,你既提倡白话文,为何不改名“不知道哪里去?”

:hug: :hug:


但有一怪现象,民国大家如鲁迅,许寿裳,朱宗英,朱希祖,黄侃,钱家治,周作人,钱玄同,汪东等都是太炎弟子,此中除黄侃外,大都于新文学发力尤甚。
15#
发表于 2007-5-21 17:41:06 | 只看该作者
那就说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太炎先生那样一条路走到底啊
16#
发表于 2007-5-21 17:46:40 | 只看该作者
长学问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7:50: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07-5-21 17:41 发表
那就说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太炎先生那样一条路走到底啊




也表明,以汉字写作,没有旧学功底,很难有大成就。
18#
发表于 2007-5-21 18:12:52 | 只看该作者
应大力推进旧学教育:D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8:22: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07-5-21 18:12 发表
应大力推进旧学教育:D



近日在读《文则》,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南宋台州人写的。因而对文章笔法有些关注,具体的意见,还未成熟。刚才回了闲云老师一贴,大抵是说欧式笔法的,不知老哥有何高见?

“闲云之文甚美,许是阅读差异。私谓行文纤柔,气势不足,尤其是句式节奏,变化不很明显,因此,少了些参差美。欧式笔法,宜于默读,不适朗诵,且含蓄不足,鲜有余音绕梁。AB的文章,大抵也有此执。”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5-21 18:27 编辑 ]
20#
发表于 2007-5-21 18:27:1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多谢郑子指点。文字活啊,写到老,学到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19 07:16 , Processed in 1.0904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