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姨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4-3 22: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人山人海@ 2007-04-03


借用祖师婆婆的话来说,许鞍华的这张《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用香港人的观点来察看上海(内地)的”。

“后现代”这个词用在片名里,着实让人费解。如果说“后现代”是贴拼、篡改、颠覆恶搞和无厘头,在这张电影里,许鞍华却是试图用一种平淡的语调讲述一段“当代”上海知青的哀乐后中年故事。

然而故事编得并不圆满。上海姨妈偶遇潘知常,料不到中年还有此艳遇,谁知潘是个拆白党,被骗光养老钱二万多元,心神恍惚摔断了腿。痊愈后觉得“在上海混不下去了”,随女儿返东北过生活,影片最后的镜头是姨妈和老伴在寒天雪地的街市口摆地摊,吃尚未冰冷的馒头。

上海姨妈善良,精明,会算计到抠门,爱面子,认死理,迂腐,却心存浪漫和幻想。当年知青返城,狠心抛夫弃女,“赶着去相亲似的,头都没有回”地重返大都会,寻回繁华的都市生活,末了却栽在一段荒唐的黄昏恋和几万元钱上,生计逼迫她再度离开上海,实在是不通情理。

在看到姨妈离开高楼林立灯火通明的繁华夜上海的时候,不禁暗暗替她着急,姨妈的钱哪儿去了?她的房子呢?她怎么就肯离开上海吗?

从前半段故事看,姨妈似乎是教职退了休(片中没有明示暗示姨妈是下岗工人),住二室一厅的自有公寓(且不问公寓如何得来),有一份退休金(不然房租日常用度如何付得出),做家教贴补家用(一身职业套裙一口英式英文很有范儿),夕阳虽近黄昏却还有点好。这样想来,姨妈的积蓄似乎不只是地板里的那两万元。就算真只有这点钱,姨妈有一份每月几千元的退休金,还有一套房子,似乎还没到“在上海混不下去”的地步,不然,姨妈在上海的这些年又是怎么混过来?

即便姨妈老了念旧,不想再在上海混,她的这套房子将如何处置?或租或卖,租了每月有个一二千元租金,卖了大概亦有数十万元,这笔钱在消费还不算高的东北生活,不至于如影片中那般凄苦和不堪吧。


我们升斗小民人也知道不好给别人算钱算身家,只是既然影片以钱作为转折,这个转折总不为故事而故事,太突兀太勉强,至少在情理上解释得过去。

当然,最主要还是姨妈舍不舍得离开上海。当年,这个裹着头巾兴头头走在飘着黄叶的外滩街头的返城女知青,提在手里的不是行李箱,而是她自己的命运。你要这个力图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上海女人,在老了的时候对过去的抗争作否定,似乎有悖人物性格的统一,也悖于内地当前的社会环境。

剧情的不合情理,使许鞍华的这张电影在试图记录一段小人物历史的时候,更多运用的是香港人的“上海(内地)想像”。在编剧李樯和许的想象下,这些与时代脱了节的后中年,在经历小变故后,回到贫穷与粗砺,最后淹没在生活的底层。

遗憾的是这场变故转折得过于生硬和牵强,使故事缺少完整的说服力。

如果摈弃故事的合理性,这张片子还是不错的,尤以片段和细节取胜。史可饰的碰瓷女将鱼挂在姨妈门外,姨妈误杀小狗后心怀愧疚去探问水老太太,伤愈后吃螃蟹卡到假牙,街妹飞飞送走外婆时老人问“门锁了伐?煤气关了伐?”等情节平实自然,有市井的真实声音----“通常的人生的回响”。

斯琴高娃是老戏骨,配角很出彩。周润发这段最有戏剧感。姨妈与潘知常因戏结缘,相约去游泳,姨妈穿着红毛衣跳进泳池,呛水后潘知常溜走的一幕很幽默,有苍凉的回味。

[ 本帖最后由 人山人海 于 2007-4-4 09:2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归于宁静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7-4-4 10:37:5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板凳
发表于 2007-4-5 10:11:33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后现代"原是如此
:lol
地板
发表于 2007-4-5 16:28:3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样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5 01:46 , Processed in 1.0887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