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寂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县申报第四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复制链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3:37:26 | 只看该作者
街头迎财会
自清末开始,每年正月十四日,街头镇都要举办民间“街头迎财会”活动。原为街头镇的四扇组织分别轮流“作东”,解放后此项活动中止,2007年,镇文化协会着手这一民俗活动史料的整理,并募捐资金,重雕财神像,置办“街头迎财会”的服装、乐器等,于2008年元宵节重新恢复出迎活动。“街头迎财会”是以街头镇集镇村、街一、街二、街三、街四村、叶宅村等六个村为活动区域。
每年正月十四卯时,古镇的人们从财神殿(现改在镇台庙)将财神像抬下来,抬进财神轿;辰时,迎会开始,迎会队伍先有清道旗、黄龙旗、锣鼓队、宫女队、铜锣、扛香案、财神座像轿、后是“打集锦”演奏队、莲子行队、舞马、舞狮、舞龙等,参加人数上百人。从街头老街自东向西,中午时分到达上街茶亭地方停下,财神像坐西向东,前摆祭桌、香案,供百姓祭拜,晚上,又经古街将财神像送回财神殿,迎会结束。2009年街头迎财会巡游线路改为:镇台庙——街头西街——东大街——至嘉图大街——叶宅村——62省道——溪西东路——镇台庙。沿途商家祭拜、放炮竹,送红包,祈求生意兴隆,财通三江。
它是街头镇百姓过元宵节的一项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是古镇商贸繁荣发展的集中表现,通过“街头迎财会”,拜财神,求财神,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表达了百姓对经济繁荣、生意兴隆的向往。在街头迎财会巡游活动中,伴有舞龙、舞狮、舞马、唱莲子行、演奏打集锦等民间传统艺术,为民间艺术展示提供了平台。它反映了人们的祈求财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3:39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3:35:35 | 只看该作者
五虎擒羊
“五虎擒羊”是天台大户人家宴请贵客之佳肴,它以选料精良,制作精细而备受百姓的喜爱,堪称宴客之上品,具体起始年代不详。
猪肝、猪肉、肉圆糕、鸡子糕、冬笋(即为五虎)放在豆芽(因为“芽”与“羊”是谐音)周围,意为“围擒”。制作“五虎擒羊”,先要选料,其次根据不同的原料,用不同的烹制方法,火候掌握十分重要,既要烧熟,又不能失去菜馅的鲜味。特别是鸡子糕、肉圆糕的制作要求较高,也是衡量一个厨师技艺好差的关键。麦饼单,采用小麦粉,用水调和,揉透,再用小擀杖棍擀成薄饼,放在热锅里烙熟。客人不同口味爱好,依次将菜馅放在麦饼单上,卷裹食用。它是一种即做即食、而且主人与客人相互参与制作而成佳肴。它既是充饥美味,又是下酒佳品,既可当点心,又能当正餐主食。“五虎擒羊”在天台赤城街道流传了上百年,成堪称天台人宴客上品,表现了天台饮食多样化的追求,它的发展历史也折射出天台百姓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寄托。“五虎擒羊”寓意与摆放,着重菜馅意与形的结合,体现了天台饮食注重口味注重营养的同时,还注重美感、注重情趣,因此,在民间拥有极高的地位。它是研究天台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制作汇聚了炒、蒸、焯、烙、……等多种烹饪手法,是民间烹饪的大汇聚。
12#
发表于 2010-5-29 13:18:43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5-29 12:22:5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不介绍
还真不知道天台有这么多东东!
10#
发表于 2010-5-29 11:15:34 | 只看该作者
记起以前的街头街王安金
9#
发表于 2010-5-29 11:1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山漆大大有名的
8#
发表于 2010-5-29 10:5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寂然 于 2010-5-29 10:35 发表
灵溪奚家拳:
“灵溪奚家拳”起源于天台县三合镇灵溪村,其创始人为该村的奚诚甫,又名小荣根(-1964年),他自幼学武,先后师从天台、宁波、杭州等多位著名拳师,兼采众家之长,自成体系,并通过在杭州、南京、宁波 ...
这个后司街街友幸运星也会的,他可是传人哈
7#
发表于 2010-5-29 10:50:55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0:44:59 | 只看该作者
左溪坐唱:
坐唱,又称吹唱,流传于天台县白鹤镇左溪一带,故称“左溪左唱”。清末由苍蒲坑村的王圣度从外乡传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左溪坐唱,是由6-10人完成整出戏文的演出,不用化妆,不着戏服,4-6个人伴奏,整出戏的生、旦、净、丑等众多人物均由2-4个人完成念唱。它的伴奏人员与坐唱人员没有严格的区分,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有的二胡兼鼓板,有的是坐唱兼二胡,同时根据剧情的需要,伴奏人员还参与剧中人物对白。表演的剧目以民间熟悉的传统戏为主。戏本有长有短,长则唱上一天一夜,短则两、三个小时,十分灵活。现保留下来有《双狮图》、《包公斩曹》、《王横买父》等30多本戏。
坐唱的曲调以绍剧为主,有二凡、三五七、莲花落、莲子行、乱弹等曲牌。曲调高亢悠扬,舒缓如云,十分动听,后场伴奏以锣鼓、鼓板、二胡、唢呐等民间器乐,气氛热烈。它不受表演场地限制,田间地头、屋檐晒场都能演出,它坐下能唱,站起就走,走村串户,它具有民间的说唱的曲艺形式,又有戏曲结构,戏曲的唱腔;它摈弃了戏曲的舞台、舞美、服装、道具,同时又吸收了戏曲唱腔的表现力,极受百姓欢迎,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7:27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0:41:40 | 只看该作者
打十番:
十番”是指十种乐器、十首器乐合奏的古曲。“打十番”即轮番演奏十首古曲。
“十番”起源于明万历年间,相传,一位在朝廷任翰林的天台人将朝廷的十首宫廷曲谱,带回家乡,传授给乡亲,从而形成天台的“打十番”。民国时期“打十番”在民间颇盛,不仅用于民间的求水、送水、祭祖、元宵灯会等重要意义的活动,还用于大户人家宴请、祝寿、婚礼等,解放后,“打十番”渐渐冷落。1993年、1997年、2010年,赤城街道数次组织民间器乐人才,演奏“十番”。天台的“打十番”以明代宫廷音乐为基础,并且吸收了天台的民间音乐、道教洞经音乐、词调音乐等多种元素,使之成为具有浓厚天台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它以鼓、锣、板、二胡、三弦、琵琶、笙、笛子、洞箫、碰盅等十种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十首曲子,讲究吹打乐与弦乐的配合,十种乐曲是《水底鱼》、《折桂令》、……等。它是由明代宫廷音乐发展而来,在天台流传了上千年,成了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在它身上体现了天台百姓对典雅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它保留了古代“十番”的基本元素,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成为独具一格的传统音乐。它对于研究中国宫廷音乐、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打十番”不仅在于它曲调的优美典雅,也在于它融入天台的民俗活动中,成了民俗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天台民众生活习俗和民俗的重要依据,在文化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0:4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2 07:46 , Processed in 1.0664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