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郑鸣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僧笔记(日志)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6:58:06 | 只看该作者
爱情?我不相信,即使有,也是暂时的。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7:00:13 | 只看该作者
六月三日

       拉肚子。闲坐。晚九点,去SQ哪里坐会,回来打了几圈麻雀。
       准备八日的国学讲演稿。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6-4 17:02 编辑 ]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7:14:12 | 只看该作者
六月四日


       这是个特殊日子,特殊得只能被人遗忘。抄篇去年10月27日的笔记,算是纪念吧。

      一年了,几经反侧,终于完成了预定的学术框架。文章虽不实用,但总算可以告慰已逝的青春,即便明朝死去,也无遗憾。其实,人并不高尚,什么理论,什么主义,说穿不过是吃饭穿衣问题,但假如有人问你的理想,你说是锦衣玉食,肯定要被人笑话。那么,你大可反问他的崇高理想?如果是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需要的是什么呢?除了解决肚子和脑子之外,还有什么呢?既然如此,大家装什么清高呢?谈什么主义呢?空谈主义能当饭吃吗?我也想精神时与天往来,但饿了肚子,这种往来只能是幻想,久了不免于死亡,或竟流于什么功去了。
  鼓噪一种主义,自是他利益的宣言。但对大多数还在生存上挣扎的人,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附和。即便你所支持的,占据了主流,到头来你也不过是成就别人的工具,依然两手空空。好象邻家兄弟在争遗产,不论怎样,只要他们兄弟还有活着,这份遗产是万万不会落到你手上的,当然了,你有足够的实力去抢,或者胁迫他们向你上贡,那自是例外。然而,我们总是热诚,总是“公益”,所以常被阴谋家利用,为之呐喊,为之助威,等他坐上龙椅的时候,我们又惊诧起历史的相似与重复了,于是心灰意冷,或沉潜,或抗击,或绝望……总之,不会再随便“热情”了。
  不管谁上台,只要他想坐久的,肯定不会自失民心,除非他是白痴。以前颇怪孔融的父母无恩论,现在想来未尝不是的论。说“孝顺”,谈“忠诚”也是要看对象的。有人说爱国不需要理由,我很不以为然。国既不仁,父既不慈,何必去爱?况且,国家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专制,最大的不公,也是最终要被革命的。凭什么,人一生下来就分三六五等?如果真是人民的国家,必定没有阶级分野,不然,我们只能说是某些人的国家。我如是这个某些人集团中的一员,我自会爱戴,或者我有成其为可能,我也会赞成。不然,压迫我、奴役我的国家,我没有必要去爱他。
  好了,这时,你不免要责问我的道德。但是我要问,你所谓的道德,不就是世俗的法律吗。虽说是维系社会、维系人心的,但这种维系也就是以利益均衡为基础的。脱离这个实在利益而谈道德,谈法律,不觉得空洞吗?现在社会上儒学泛滥,ZF也暗相促动,无非是想借此暂时填补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空。儒学的实质是什么呢?讲究道德秩序,也即森严的等级秩序。现在提倡这个,无非是要人们安于现状,不可妄生越轨之心,富者自富,穷则自穷,倘若富人给你点残羹冷炙,那是仁慈,对你们穷人的恩惠,你们要懂得感恩。所谓和谐社会,也无非如此。但是,我要问现成的秩序,他的合法性在哪里?
  很多人向往魏晋风流(按:魏晋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瘟疫,天灾,人祸,使百姓不得不追求现下的放纵,因而有了中国的存在主义。不过被今人当作风流而神往,操,送你们回魏晋去。),我想这个愿望,大抵不是什么奢望,魏晋就在明天。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8:04:37 | 只看该作者
接着上面


六月四日   

读赵雪松简牍,浑然一日。
     


《与鲜于枢尺牍》用笔较快,上下连属,气韵贯通,入笔多侧锋,似效褚虞而及米书,起笔收笔变化微妙,露而不浮。线条似不经意,但却极有法度。造型结体灵秀绰约,圆中有健。章法布局疏密相杂,一种飘逸妍媚的神韵洋溢其间。线条的动感较赵氏一般作品强烈,乍徐还疾,忽往复收,偶尔还可见章草笔意融于其中,如第七行的“书画”、倒数第六行的“何可当也”、及倒数第三行等,与《草书千字文》中精致而遒劲的用笔、谨严又富变化的结体,风格非常相近,尤其第三行“动教胜常昨见”六字,变化多样、顾盼呼应,几乎是一笔写成,使读者目随线走而有神思飞越、**奔放之致。

《与民瞻十札卷》,即兴之作,笔随心转,韵味天成,取益智永《千字文》、王羲之《兰亭序》甚多,分论如次:

《许惠碧盏札》、《不闻动静札》《便过德清札》三札得王羲之《十七帖》之神意,结体规矩紧密,笔划疏朗洒脱,虚和宛畅,神完气足,每一点画都不放松,笔笔到家,流畅有神,甚有姿态,用笔遒劲。
《雨中闷坐札》结体稍宽博,丰筋健骨,行草间杂,行而端庄、草而自然,静动结合,别有风姿。
《雨中札》和《令弟文书札》,有王羲之《二谢》、《丧乱》笔意,结体疏散,较少顿挫笔法,宛转流利、清和洒脱,似
以《雨中》较为瘦骨清劲。
《翡翠石札》,字字端正、法度森严,线条丰健,结字用笔都极为规矩,丝毫无懈怠率意之处。

《厚柷札》似有《圣教序》笔意,劲力奔放。字虽匆忙,仍不失法度,率而稳健。
《炀发于鬓札》、《远寄鹿肉札》,两札有李北海之笔法,运笔劲峭,又染以王字《频有哀橘帖》之洒脱笔意,风韵清劲散朗。



《违远帖》法度严谨,圆润流畅,起笔藏露交错,运笔迟速分明,转折方圆结合,收笔顿锐错落,轻重提按变化通篇一气,爽朗有致。其横画多为逆锋下笔,中间稍提笔带过,再回锋收笔,整个运笔沉稳果断,略向右上取势,如“尊”、“不”;短横则下笔较重,如“一”、“士”、“正”等字。点画则姿态繁多,长短点变化丰富,藏露多由侧势下笔,信手点来,俯仰自如,短点如“仰”、“斾”、“之”等字,长点则如“番”、“覆”字。其它如竖、钩、撇、捺等笔法亦有特色,不仅线条变化细致,姿态亦各有所别。再看其结体,于平稳中有变化,既把点画之间安排得峻巧,又能做到形态自然,不失重心,使整体看来体态灵活,行气流畅。

《佛法帖》(致中峰明本尺牍),结体得自欧字之严谨有致,用笔则颇具二王端庄秀丽之态,间忽插入一二章草笔法,显得更是婀娜多姿。行气委婉连绵,犹如潺潺流水。

《吴门帖》写于皇庆元年,故风格与它帖稍异。结体较为方阔,不如它帖之紧密修长,线条较为圆浑,用笔刚柔兼具、藏露皆有。

《俗尘帖》行与字间较为宽松,开头“俗尘中每蒙尊者不弃”数字,只用笔尖在纸上书写,线条感觉较为纤瘦细小,和下面“顾为何”三字成明显对比;开头三行字字独立,后则有数处可见两两牵丝映带,如“两月”、“死生”、“敬领”、“莫知”等,使整幅字贯通起来而连成一气。

《南还帖》、《醉梦帖》和《尘世帖》因述及先妻之事,字里行间可见悲痛,尤以《南还帖》之“哀痛之极,不如无生”最为强烈。
然即使在如此哀伤之情绪下,赵氏写来亦是放而不肆,纵而不狂,笔到法随,不失风韵法度。

《还山》、《两书》、《入城》三札用笔轻巧灵动,使转轻盈流畅,行笔或轻或重、或急或徐,皆自然生动,有清晰细致之气。不仅笔锋劲秀,浓纤刚柔、大小疏密运用灵活,而又处处讲求法度、巧中求精。使通篇风卷云舒,浑然一体,字字风骨内含,神采外溢,可见其书法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丹药帖》一札前五行以行楷书之,字体较为端正,虽是如此,每字内的粗细对比强烈,笔法精到而笔力劲健;后半部则书写渐快,而带有行书及行草笔意。

《山上》、《疮痍》两札,振笔如飞,真、行、草三体俱见,章草、今草笔间出。字与字、行与行、笔与笔之使转,章法安排照应,迅疾飞动,变化多端,极尽起伏跌宕之势,《疮痍帖》“耳”字之收笔及“甚盛”两字,写得极为率性,可见其情。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6-4 18:3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5#
发表于 2007-6-5 00:01:19 | 只看该作者
写诗
赋词
品茶
衡文
论书
读画
抽烟
喝酒
谈情
说爱

郑子双五毒啊。
56#
发表于 2007-6-5 09:47:31 | 只看该作者
六月四日

"这是个特殊日子,特殊得只能被人遗忘。"
57#
发表于 2007-6-5 13:42:25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这个愿望,大抵不是什么奢望,魏晋就在明天。”

纵使“举世皆醉我独醒”,又能如何?壮怀激烈者,只能重踏屈原之路。深悟人生真谛者,亦只能退心于山林。面对斯世,只能感叹个体之渺小。
58#
发表于 2007-6-5 13:54: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6-5 09:47 发表
六月四日

"这是个特殊日子,特殊得只能被人遗忘。"



昨天是我生日,多谢各位关怀。
59#
发表于 2007-6-5 15:08:3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昨天是个令人不能忘怀的日子
我现在每年都要说起
还要很隐讳
60#
发表于 2007-6-5 20:57:10 | 只看该作者
香香生的真是时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5 05:20 , Processed in 1.0975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