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9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天台县令陆淞史迹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07: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天台县令陆淞史迹初探

     南宋绍兴年间,出了一位领知府俸禄的天台县令,这就是右丞相陆佃之孙、大诗人陆游的胞兄陆淞。任县令而领知府俸禄,可谓少见,其中必定蕴涵发人深省的事迹。陆淞后来定居天台,现城关大西门外前巷,就是其旧居所在。他的后代几万人,遍布天台城乡及临海、宁海、仙居等县市。革命英烈、著名作家陆蠡就是陆淞的第二十八世后裔。陆淞之墓位于始丰街道龙潭村后的小考尖山南坡上,1996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扫墓者数以千计。今年春天,天台陆氏族人又在龙潭村前新建了陆淞纪念堂。因此,深入研究陆淞,对于丰富天台特色文化,提升天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天台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就有关资料和民间所见所闻简述于下,以期抛砖引玉。

                                            府俸县令
    《天台山方外志》载:“陆淞,字子逸,会稽人,右丞相陆佃之孙,绍兴间建秘书阁省,淞与校勘之职,宰天台,遂家焉,有《乐府集》行于世。”
     清嘉庆间编的《陆氏宗谱》记载较详:“天台陆氏始祖,讳淞,字子逸,号达观,宋右丞相农师公之孙,内阁中书居安公之长子也。县志载:公,以名志士起家。绍兴十三年新建秘书阁,藏古今典籍,自刘歆七略之下凡四部四类七志九条,以及张观等四库之书,共计五万九千四百余卷,其中有疑难、訛谬、残缺者,集名儒校勘。公平日胸藏二酉,腕走五云,得与校勘之数。以此勳伐,特授天台县文林郎。到任,法古贤良,循吏厪心抚字。时百姓苦赤岩银场榷酤重累,公陈利害于当道,害无不革,利无不兴。民庆更生,拟之颖川、四长、中牟三异,何多让焉。任满,朝廷以公非百里材,升授江西广信府知府。时将赴命,百姓遮道泣留者以万数,不啻河内之祝宋均,车辙之攀刘宠也。事闻于朝,深加奖励,令食知府俸,留任于台。士民乃惬所望焉……因以余闲,著《乐府集》,而毕生之抱负,平时之蕴蓄,皆寓于是集之中。又越数年,乃致士退居永一坊,遂家焉。公所以家于台者,以民不忍忘公,公亦不忍忘民耳。今大西门外前巷庄百岁翁旧宅乃其故居也。至宦绩详载《江东天籁》。公致士后闭户啸歌,杜门不出,享年六十有八而终。”
      从上述记载可知,陆淞主要做了四件事,其一为入秘书阁省参与校勘古今典籍得以特授天台县令(文林郎);其二为任天台县令期间,法古贤良,循吏厪心抚字,并为天台百姓解决了赤岩银场榷酤(注:“榷”是独木桥, “榷酤”借以形容独占其利的垄断性经济行为)重累;其三是著有《乐府集》;其四是“以民不忍忘公,公亦不忍忘民”而定居天台。从一、三两件事可知陆淞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文才;从二、四两件事可知,陆淞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官、清官,博得了天台百姓的爱戴,因而当其“升授江西广信府知府,时将赴命,百姓遮道泣留者以万数”,且“事闻于朝,深加奖励,令食知府俸,留任于台。”为其致士后定居天台打下了基础。

                                                   芝草瑞莲
      平镇下街陆氏宗祠大门外廊柱上有一副石刻古楹联,其联云:“圃后瑞生三秀草,庭前祥发九头莲。”几年前初见此联,还以会是一般的吉祥之语,未加深究。
      后翻阅《陆氏宗谱》,始知其中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掌故。谱云 :“夫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所以馨香所感,祥瑞乃兴。邑志又载,绍兴二十二年,芝草双头莲生于县圃,绅士咸赋诗相庆,于公为令已十年矣。夫邑志中所载灾变,指不胜屈,祥瑞之事,千古以来,唯此而已。按楚词注云:灵芝一年三秀,以及金芝、玉芝、青芝、云芝,皆称瑞草,食之可辟谷登仙,世不常有。至若百子莲、千叶莲与九头莲,皆世所罕见者。一旦生于县圃,是天之所以从民所欲而彰公之德也。是以德政所被,囹圄空虚,琴弹单父之堂,花满河阳之境。”
      这段记载证实了这样一件事,当朝廷令陆淞“食知府俸,留任于台”之时,恰逢“芝草双头莲生于县圃”,于是“绅士咸赋诗相庆”,士民认为这是县令德政感动上天的结果。
      谱中还载有一首未署名的《七律》,不知是当时“绅士咸赋诗相庆”时留下的还是后人所咏,其中五、六两句,就是陆氏宗祠廊柱上的古楹联。其诗云:“家在会稽南镇边,始丰旧邑喜高迁。生鱼不愧莱芜惠,训雉堪方鲁令贤。圃后瑞生三秀草,庭前祥发九头莲。万民留任家兹土,共庆天台更有天。”
      对这件事可置佐证的有二,其一为宋《嘉定赤城志》卷第三十九载:“芝草,绍兴二十二年,生于天台县圃。”而绍兴二十二年,正是陆淞任天台县令期间。其二为著名诗人刘知过当时所赋的两首诗,其诗云:“天台自昔号仙家,贤令重来放晚霞。种种奇花生县圃,风光遥映赤城霞。”“圃中花草也敷荣,只为恩波到处倾。从此芳名齐秀峤,龚黄千载有同声。”诗中把陆淞与汉朝的清官龚遂、黄霸相媲美,颂扬他的姓名与赤城山共存。

                                                言志之树
      桐柏岭下东岙村有两棵八百年古树,一为苦槠,一为香樟。苦槠老干虬枝、香樟遮天蔽日,相映成趣。两棵树比邻而居,一苦一香,发人无限遐想。
这两棵古树大得惊人,胸径三米三四,周长足有10米,需六七个人才能合抱。因为年代久远,两树的主干都已中空,钻进五六个人尚能转动自如,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向人展现历久弥坚、虚怀若谷的风采,令人称奇。
      据老辈相传,苦槠为宋代大诗人陆游所栽,香樟即为陆淞所植。兄弟俩之所以栽种不同的树种,是因为栽树之时,两人的处境、心情不同,可谓“树言志”。
      陆游因先是被迫与爱妻唐婉离异,继则为投降派排挤,抗金报国无门,隐居在桐柏玉霄峰下的洞天宫,心情抑郁,因而栽下苦槠,以寄托自己的“苦志”;陆淞任天台县令期间,妥善解决了赤岩银场纠纷,得到朝廷褒奖,提升为江西广信府知府,由于天台百姓的遮道挽留,朝廷敕令他领知府俸禄,继续留任天台,心情振奋,因而栽下香樟,以示要勤政爱民、彰显美德。
      我不由心中一动,陆游栽种苦槠以表“苦志”,符合当时心情;而陆淞栽种香樟,恐非仅“彰显美德”之意,可能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含义。想陆淞卸任后定居天台,繁衍生息,发展成现在有几万人的天台陆氏。这定居天台的决心,说不定就是在栽树时下的。香樟,暗喻美好庄园,亦在情理之中。
      不知何时,陆淞的后人为了看护这两棵树,移居这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逐渐发展成东岙村,故东岙村民大多姓陆。在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精心呵护下,这两棵古树才能历经风霜而依然葱郁。
历来只知“诗言志”,于此却目睹“树言志”。贤士毕竟与众不同,一举一动皆流传千古的绝妙文章。
      言志之树,历时八百多年,不仅饱经世事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一道得天独厚的亮丽风景,使伫立在树前的人们感悟多多。

                                             清丽之词
      据《陆氏宗谱载》:陆淞“因以余闲,著《乐府集》,而毕生之抱负,平时之蕴蓄,皆寓于是集之中。”惜乎如今无处寻觅《乐府集》,无从领略陆淞广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文才。好在《全宋词》收录了其中的两首词,现抄录于下,与大家共赏。其一为《念奴娇·和李汉老》,其词云:
      黄橙紫蟹,映金壶潋滟,新醅浮绿。共赏西楼今夜月,极目云无一粟。挥麈高谈,倚栏长啸,下视鳞鳞屋。轰然何处,瑞龙声喷蕲竹。
      何况露白风清,银河澈汉,仿佛如悬瀑。此景古今如有价,岂惜明珠千斛。灏气盈襟,冷风入袖,只欲骑鸿鹄。广寒宫殿,看人颜似冰玉。
      其二为《瑞鹤仙·春情》,其词云:
      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屏间麝煤冷。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堂深昼永。燕交飞、风簾露井。恨无人、说与相思,近日带围宽尽。
      重省。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阳台路迥。云雨梦,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这两首词,写景抒情,委婉含蓄,清丽动人。《念奴娇》描写中秋月色和诗人偕友饮酒品茗赏月的情景,其词句美妙无比,读之仿佛亲临其境。《瑞鹤仙》更让人称道,现已入选《唐宋词鉴赏辞典》,逐句给以阐释。这是一首写闺中人思念远方情人的婉约词,其特点是以委婉含蓄的手法抒写哀感顽艳的情怀。通篇写相思之苦,由眼前想到过去,又设想未来,叙述波澜起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曲折有致,围绕一个“愁”字,把离别之恨、相思之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全词结构严谨,跌宕开合,呼应灵活,用笔曲折,感染力颇强。
     《唐宋词鉴赏辞典》援引宋陈鹄《耆旧续闻》卷第十:“南渡初,南班宗子寓居会稽,为近属,士子最盛,园亭甲于浙东,一时座客皆骚人墨士,陆子逸尝与焉。士有侍姬盼盼者,色艺殊绝,公每属意焉。一日宴客,偶睡,不预捧觞之列。陆因问之,士即呼至,其枕痕犹在脸。公为赋《瑞鹤仙》有“脸霞红印枕”之句,一时盛传之,逮今为雅唱。后盼盼亦归陆氏。”成为文坛佳话。
有绍兴五年榜眼,后官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封江夏郡开国公的南宋主战派大臣黄中,也步韵作了一首《瑞鹤仙·用陆淞韵》。其词云:
      睡馀抛倦枕。忆篆鼎香销,起来慵整。晴光破清冷。正柳黄梅淡,染金匀粉。茶瓯隽永。试经行、桐花旧井。记前回、未绿鸥波,近日燕芹青尽。
      因省。春风如旧,人面何归,对时伤景。楼高望迥。潮有信,雁无准。     任相如多病,沈郎全瘦,都没音尘寄问。便做无,阿鹊频频,可能睡稳。
      陆淞之词能得到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步其韵作和词,陆淞的史迹决非《天台山方外志》和天台《陆氏宗谱》所记载的那么简单。通过网上查找,还可见到陆淞曾做过湖南辰州知府、工部侍郎、左朝请大夫等记载,有待日后进一步考证。但“官辰州守。晚年以疾废,卜筑于秀野。放傲世间,不复有荣念;对客则终日清谈不倦,遂以终老。”之语,载《唐宋词鉴赏辞典》附录“词人小传”中,应该可信。而其中“晚年以疾废,卜筑于秀野。放傲世间,不复有荣念;对客则终日清谈不倦,遂以终老。”又与《陆氏宗谱》“公致士后闭户啸歌,杜门不出,享年六十有八而终”的记载吻合,说明陆淞晚年淡泊明志,不事张扬,遂定居山水神秀、信息闭塞的天台,这可能是其事迹鲜为人知的真正原困。但《陆氏宗谱》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其中载:“至宦绩详载《江东天籁》。”看来能不能寻找到《江东天籁》和陆淞的《乐府集》乃是深入研究陆淞的关键,不知读者诸君,有谁知道这两本书?

                                             官民和谐
      深入研究陆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非凡的意义,不仅在于可借此推动其胞弟、宋代大诗人陆游曾经居住过的洞天宫和其后裔、革命英烈陆蠡故居的保护和修复,通过陆游和陆蠡的名人效应提升天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陆淞身上蕴含着生动的具有天台特色的品牌——官民和谐,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干群的和谐。试想,一位官员,当其升迁离任之时,数万百姓遮道泣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一代贤士,“所以家于台者,以民不忍忘公,公亦不忍忘民”,是何等真挚的感情。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口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要真正实现这两个和谐,其关键在于官民的和谐。只有官民和谐了,则对于政府的号召,老百姓必定会自觉地闻风而动、积极响应,党的政策才会通过干部的言传身教落实到群众的行动上来,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形成。
      官民和谐的关键在于为官者的思想和言行,在于为官者能否与百姓建立真挚的感情和获得良好的口碑,而陆淞,堪称在天台为官者的楷模。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能否果敢地打出陆淞这张牌,在我县率先开展“官民和谐创建活动”。要求全体干部以陆淞为榜样,“循吏厪心抚字”,细思量升迁或离任之时,能否有数万百姓遮道泣留?能否与百姓产生“民不忍忘公,公亦不忍忘民”的真挚感情?倘若我们天台的每一位官员在升迁或离任之时,都能做到像陆淞那样,能得数万百姓遮道泣留,能与百姓相互产生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则我们天台的廉政建设必将会步上新台阶,我们天台的经济社会必将会更上一层楼,我们天台的和谐社会也必将会早日到来。

[ 本帖最后由 宇鹰 于 2007-5-28 07:29 编辑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23: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淞纪念堂竣工典礼

陆淞纪念堂竣工典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淞纪念堂

陆淞纪念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23: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淞纪念堂中陆淞塑像

陆淞纪念堂中陆淞塑像

[ 本帖最后由 宇鹰 于 2007-5-29 00:0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00: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祭扫陆淞墓

清明祭扫陆淞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0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岙村陆淞栽的古樟

东岙村陆淞栽的古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0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镇下街村陆氏宗祠

平镇下街村陆氏宗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4: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原来的匾额订在墙头挡风了”?请讲讲透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 08:32 , Processed in 1.0659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