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58|回复: 9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僧笔记(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2: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月十一日

      我该有恨,但每念及,却成心痛。如果真可回首,我绝不停留。然而,箭已离弦,还能掉头吗?
      洁大抵希望我能脱俗,作些事情。这些年来,不管我遭际如何,她都默默地支持我。她也知我心意,我如提及,她总回避或者犹豫。她觉得在我身边有压力,我说的她几乎都不懂,甚至插不上一言半句。其实,恋人间又何必在乎这些?只要生活上能互相体贴,术业还是不重叠的为好。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5-21 16:53 编辑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2: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十八日

      这几天,大都抑郁而过。Z说:“文字自有它的生命,到你笔下是缘,现在被病毒消失了,也是缘。如一段感情,开始了,就注定了,又何问结局?其实,你该庆幸,你丢的不是脑袋。智力还在,一切或可重来。”
      或许吧,然而,我心力已尽。


    《失落的天堂》是我构思3年多的自传体小说,可能还有所顾虑,或者不堪,于是每每提笔,不能成文。
   ”如果我死了,N年后,谁还会想我?”这种梦魇如影子般纠缠我,挥割不去。然而,在浩淼的宇宙中,人类的历史不过须臾,那么我呢?可比尘埃?试上高峰窥明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此中人。数十年前,悲悯不堪的王氏国维,终于将绝望沉入湖底。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5-19 22:26 编辑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2: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十九日

人文领域的任何学说,都有利益属性。现在国学复泛,各方鬼怪争相借尸还魂,由此也可窥见当前的阶级景况。对于阶级,或许因为上世纪的痛苦,众人宁可视而不见,也不敢或竟不愿大声承认,但是它绝不会自动消亡。
    有时候,我很同情马克思。人类的幸福,很多因于麻木、沉迷、糜烂,而不是清醒,不然久处下层之民众早已自经了。穷开心总比瞎哀愁要好。
    我厌恶这个世界。这个注定要毁灭的地狱。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2: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十八日

我一直在追问,是什么让我畏葸不前?
最初我以为是死,但死是必然的,何必顾虑。
于是,我推及“活着”,生住这个狼性的世界,活着确实需要勇气。
我们似在不停地找理由、找借口,来支撑自己活下去,过早或未遂所愿都会带来痛苦,但有几人能含笑而终呢?
佛说众生皆苦,大抵就是所谓的自找苦吃吧。
然而,有时我竟莫名微笑,会心地,比如听《恋恋风尘》总能勾起我心中沉睡的梦影,不管过去哀悼酸楚与否,此刻都饱蘸幸福。
那么,幸福是否一种心境?
我的犹豫,是害怕丢失,还是拥有?
舍得,或许有舍方有所得。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5-19 23:1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3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30 + 2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5: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十九日
   
      一个结局总要有点残缺,才会有动人肺腑的美感。
     一个故事总要留点遗憾,才会有意穷意未尽的感叹。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5: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二十日

         晚上和焙文、帅群、威扬在北大西门吃台州菜。酒兴将阑之时,半僧领了一班朋友过来,招呼着一起上楼。这帮人中,除了半僧,我只认识高院的江帆。前几天还和他同王岳川教授及一帮弟子陪金炳基吃过饭。金炳基是韩国江北大学教授,国际书法协会副主席。这次来华,大概是为了5月12日炎黄艺术馆的”地域书风展·闽南风、陇上风、齐鲁风“,我大致看了下作品,觉个性强,新奇多,但韵味少,在这些地域里,又以齐鲁之风为盛。次日,金炳基在北大中文系讲他的”儒士书法“,我去听了,无多印象。但在晚饭时,他即席高歌,我虽略识韩文,但不能究竟其意,问随行的韩国博士,她也不明白。据他绍介,这是鲜族的一首老歌,内中揉合了诸多美丽故事,比如中国的长恨歌等等。当时心神微漾,记不清楚了。江帆坐我旁边,随声击筯,颇有汉魏士风。其余的牛耕耘,季乐胜,肖华,刘攀明,还有一位访问学者,在导师眼前还是中规中矩。不过半僧,到哪里都是佯狂使酒,叫嚣座骂,也算王门弟子中的异数。

        **甚小,只容转身,但生意奇好。我每次去吃,大多人影憧憧。半僧兴致很高,挨个介绍完,但驱酒兵,直捣愁城。未几,大胡子马啸来了,还是那样的平易谈吐,无半点江湖气。他是湖州人,84年杭大毕业后在兰州呆过一段时间,现在北京中国书法研究院。在他身上,能看到典型的南人北相,反映在书法上儒雅与豪放并蓄,细腻和粗犷兼容,大抵拙而不枯、秀而不媚、雄而不空,是一位勇敢大胆真诚而又有实绩的探索者。我读过他的《于右任书法解析》,《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史》,非夫野狐参禅之语。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5-21 16:23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二十一日

      读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短短四五万字,就把中国学术掂量了个遍,伟哉斯人,恨不相识。前次与AB闲话诗歌,争持不下。这里姑且抄几句章先生的意见,以作参考。
      ”凡称之为诗,都要有韵。有韵方能传达情感;现在白话诗不用韵,即使也有美感,只应归入散文,不必算诗。正如日本和尚娶妻吃肉,我曾说他们可称居士,何必称作和尚呢?诗何以要有韵呢?这是自然的趋势。诗歌本来脱口而出,自有天然的风韵;这种风韵,可表达那神妙的心意,你看,动物中不能言语,他们专以幽美的声调传达彼等底感情,可见诗是必要有韵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这几句话,是大家知道的。我们仔细讲起来,也证明诗是必要韵的。我们更看现今戏子所唱的二黄西皮,文理上很不通,但彼等所唱也能感动人,就因有韵的原故。“(P16,上古版)


     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是,“因为诗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美的技术”,故“格律是可以不讲的,修辞和音节却要十分注意”。
    “我觉得极端的‘纯白话诗’,事实上算是不可能;若必勉强提倡,恐怕把将来的文学,反趋到笼统浅薄的方向,殊非佳兆。”
    “我也曾读过胡适之的《尝试集》,大端很是不错。但我觉得他依着词家旧调谱下来的小令,格外好些。为什么呢?因为五代两宋的大词家,大半都懂音乐,他们所创的调,都是拿乐器按拍出来。我们依着他填,只要意境字句都新,自然韵味双美。我们自创新音,何尝不能?可惜我们不懂音乐,只成个‘有志未逮’。而纯白话体有最容易犯的一件毛病,就是枝词太多,动辄伤气。试看文言的诗词,‘之乎者也’,几乎绝对的不用。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伤气,有碍音节。如今做白话诗的人,满纸‘的么了哩’,试问从那里得好音节来?……字句既不修饰,加上许多滥调的语助辞,真成了诗的‘新八股腔’了。”(注:《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三,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我虽不敢说无韵的诗绝对不能成立,但终觉其不能移我情。韵固不必拘定什么《佩文斋诗韵》、《词林正韵》等,但取用普通话念去合腔便好。句中插韵固然更好,但句末总须有韵(自然非句句之末,隔三几句不妨)。若句末为语助词,则韵挪上一字(如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我总盼望新诗在这种形式下发展。”(年谱长编)

     
    鲁迅则在《致窦隐夫》中称“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鲁迅全集》第十二卷556页)
   
    新诗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以解放相号召”,惟恐受制于旧诗词曲。可三十年后,朱自清发现,新诗独独接收了“韵脚”这一宗遗产,“足见中国诗还在需要韵,而且可以说中国诗总在需要韵”(注:《新诗杂话·诗韵》,《朱自清全集》第二卷40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5-21 17:16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7: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07-5-21 17:13 发表
太炎先生一党,均是对白话文不屑一顾的。大弟子黄侃,更是反对白话文的超级愤青。
太炎先生曾调侃胡适说,适之小子,你既提倡白话文,为何不改名“不知道哪里去?”

:hug: :hug:


但有一怪现象,民国大家如鲁迅,许寿裳,朱宗英,朱希祖,黄侃,钱家治,周作人,钱玄同,汪东等都是太炎弟子,此中除黄侃外,大都于新文学发力尤甚。
9#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7: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07-5-21 17:41 发表
那就说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太炎先生那样一条路走到底啊




也表明,以汉字写作,没有旧学功底,很难有大成就。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8: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07-5-21 18:12 发表
应大力推进旧学教育:D



近日在读《文则》,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南宋台州人写的。因而对文章笔法有些关注,具体的意见,还未成熟。刚才回了闲云老师一贴,大抵是说欧式笔法的,不知老哥有何高见?

“闲云之文甚美,许是阅读差异。私谓行文纤柔,气势不足,尤其是句式节奏,变化不很明显,因此,少了些参差美。欧式笔法,宜于默读,不适朗诵,且含蓄不足,鲜有余音绕梁。AB的文章,大抵也有此执。”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5-21 18:2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5 01:43 , Processed in 1.1449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