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div align="center"><h1 class="aTitle">粗考霞客游台山</h1></div><table width="97%" align="center"><tbody><tr><td width="120">[日期:<span id="TimeLabel">2006-2-5</span>]</td><td align="center">来源:<span id="SourceLabel">原创</span> 作者:<span id="AuthorLabel">宇鹰</span></td><td align="right" width="100">[字体:<a href="javascript:ContentSize(16)">大</a><br/> <a href="javascript:ContentSize(14)">中</a><br/> <a href="javascript:ContentSize(12)">小</a>] </td></tr></tbody></table><div class="content" id="BodyLabel" style="PADDING-RIGHT: 10px; DISPLAY: block; PADDING-LEFT: 1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height="20">相关图片:<br/><a href="http://www.317200.net/upload/060203100548001.jpg" target="blank"><img alt="" src="http://www.317200.net/upload/060203100548001.jpg" width="580" resized="0" imgclickthis=""/>580)this.width=580"></a><br/> <p></p></td></tr><tr><td valign="to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LINE-HEIGHT: 1.5;"> 粗考霞客游台山<br/> 宇鹰 <p></p><p> 双休日大雪纷飞,闲来无事,重读了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不想这一读,却意外地读出味儿来,脑海中逐渐浮现出青年和中年徐霞客两次跋山涉水畅游天台山的身影,兴之所至,不由随手画了张路线图。</p><p> 两游还是三游考<br/> 有人说,徐霞客三游天台山,一、二两次从宁海起程,第三次从雁荡山回来后再游,此话似乎不错。而若说徐霞客前后两次游天台山,也绝对不会错,为什么?因为第二次游天台山是分为两截的,游到中途,忽然去雁荡山转悠了几天,回来后又接着重游。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比较符合徐霞客本人的意愿,因为他只写了前、后两篇日记。从路线图上也能看出,如果是三游天台山,则二、三两次都只游了半截也。至于为何在游天台山的中途忽儿去了雁荡,其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徐霞客本人知道了。</p><p> 游览路线合理性考<br/> 比较徐霞客前后两次游天台山,可说既相同又不相同。尽管大多数是旧地重游,然到过的景点是第二次多,游览的路线也是第二次比较合理。比如说进山路线,都是从宁海到华顶,第一次经梁隍山到松门岭,再从松门岭经筋竹庵、弥陀庵到天封寺宿夜,第二天清晨上华顶,用了三天多;第二次是从宁海经岔路口到松门岭,再循着第一次的路线到天封寺,并月夜上华顶,宿华顶寺,仅用了两天。再说从天台出发到寒明岩,第一次的路线是:天台、坪头潭、步头、明岩、寒岩;第二次的路线是:天台、赤城山、桐柏、琼台、桐柏岭、坪头潭、江司陈氏、寒岩、龙须洞、明岩。比较两次走过的路程,自天台到坪头潭,第二次因绕道桐柏,较第一次多走了十多里;自坪头潭到寒明岩,第二次却因走江司陈氏渡溪的捷径直奔寒岩,较第一次少走了近十里;两者相抵,可说走过的路程差不多。然游过的景点却大不一样,显然是第二次多多了,多了<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大慈寺"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大慈寺</a>、高明寺、螺溪钓艇、桐柏、琼台、龙穿峡等处。从寒明岩至桃源,第一次从寒岩出发,试图经步头抄小路赴桃源,结果欲速则不达,走到太阳落山仍不知桃源在何方,只得返回坪头潭夜宿,“反迂回三十余里”,走了许多冤枉路,发出“信桃源误人也”的慨叹。第二次从明岩出发,经坪头潭直奔桃源,宿<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护国寺"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护国寺</a>,省时又省力。<br/> 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之所以在游了北片景区至天台城后,忽然去了雁荡,从雁荡回来后接着游西片景区,可推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游过西片景区后,可以由桃源出发,北上经万年寺去新昌,不必走回头路,体现了他在第二次游览时对路线合理性的注重。</p><p> 坪头潭与江司陈氏考<br/> “坪头潭”就是现在的平桥镇所在地平镇,各种版本书中都有注释,可谓众所周知。从徐霞客游天台山的路线图中还可以看出,徐霞客曾路过坪头潭4次、住了两宿,因此,该镇是他游台山中停留最多的地方。其实“坪头潭”应为“平头潭”。昔时,始丰溪流至平镇岩头下时,曾冲出一个几亩大的水潭。人站在潭中,水能漫过头顶而名“平头潭”,村镇皆因此潭而得名。显然,徐霞客将“平”误为“坪”,是谐音之误。<br/> 至于“江司陈氏”,历来载有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的各种版本的书中均因编者无从考证而避而不谈,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谜。翻看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后)》,内有“由坪头潭西南八里,至江司陈氏,渡溪左行……”的记述。从“坪头潭”中的“坪”为“平”的谐音之误,可知“江司”即今之张思无疑。一是“江司”、“张思”谐音;二是张思的地理位置刚好在平镇西南8里;三是张思村民几乎全部姓陈;四是张思位于始丰溪畔,渡溪经猫认湖过小岭可达张家桐。这与日记中所描的“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岭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东即明岩也”的情况相符。至于“江司”是否“张思”的谐音之误,还是“张思”原来名为“江司”,后因谐音变为“张思”,尚待进一步考证。</p><p> 两次游台山的目的性考<br/> 徐霞客第一次游天台山是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从三月底至四月初八,历时9天,时年26岁。从其《游天台山日记(前)》中所述可知,属于游山玩水。文中处处流露出,徐霞客厚自然山水而薄人文景观的。比如对于石梁飞瀑的绝世奇观,他描写极其详细。先是“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自断桥、珠帘回来后,又“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第二天上昙花亭观石梁,见“梁宽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百丈不止。”接着又“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这还不够,还要“循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可谓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对于人文景观,往往是一笔带过或加以贬词。比如对与石梁近在咫尺的上、中、下三个方广寺却仅提及名而没有描写。对国清,仅“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这么一句。对赤城山,则贬之为“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所奇。”对比十分鲜明。其他如桃源、寒明岩之游,都是重山水而轻人文的。 <br/> 徐霞客第二次游天台山比第一次迟19年,是在明崇祯5年(1632),共历时10天,时年45岁。这次游览分两时段,第一时段自三月十四到三月二十,计七天,揽北片诸胜。第二时段自四月十六至四月十八,计3天,揽西片诸胜。从《游天台山日记(后)》中可知,他除了揽胜之外,还带有地理考察的内容。比如,至分水岭,观察到“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登察岭,观察到“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在篇末还对天台水系作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叙述。但与19年前一样,厚山水而薄人文的格局仍没改。如对琼台、寒明岩、桃源、螺溪钓艇等自然景观描写详尽,对桐柏宫、寒岩寺、明岩寺、<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护国寺"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护国寺</a>、大慈寺、高明寺等人文景观描写简略。<br/> 比较徐霞客两游天台山,可知他已完成了从游山玩水到读山品水的转变;完成了从欣赏自然到认识自然的转变;也完成了从旅游爱好者到山水旅行家、地理学家的转变;这就是徐霞客的伟大。这种转变,对于当今的旅游爱好者来说,可能也是一种启迪,在旅游中以玩为主、放飞心情、陶醉自然固然很好;然若能多个心眼,学会读山品水、玩出些味儿来,岂不更好。</p><p> 霞客遗憾考<br/> 徐霞客游天台山,也留下许多遗憾。这些遗憾,有因天时所限、也有因地利所限、更多的是因信息不灵所限,因而他没能欣赏到许多美丽的天台风光。<br/> 对于华顶观日出,徐霞客可谓神往,第一次游天台山,宿天封寺时,就“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虽明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当然观不成日出。第二次游天台山时为了观日出,月夜上华顶,宿华顶寺。第二天“五鼓,乘月上华顶观日出。”结果是“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可见他没有观看到日出,这是天时之憾。另外,华顶的云海、赤城的栖霞都十分壮丽(如图),他也没有观察 到,这也是天时之憾<br/> 徐霞客对“断桥”情有独钟,当他在仙筏桥观赏石梁飞瀑之时,“闻断桥、珠帘犹胜”, “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涧,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从日记所描中可知,他所云“断桥”即现在的铜壶滴漏。只不过他是远观,“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而已,未能发现铜壶内的奥秘。这是地利之憾。 <br/> 徐霞客第二次游天台山,在琼台上鸟瞰胜景:“一峰突瞰重坑,三面俱危崖回绕。”“崖根涧水至琼台脚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龙潭。峰前复起一峰,高与四周之崖等,即琼台也。”“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发出“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之语。其实,这真是他的遗憾之处,这遗憾,连他自己也不知晓。百丈坑之奇丽,不是在琼台上鸟瞰就能“无遗胜”的,百丈瀑之秀丽、玉壶潭之峻险,玉珠潭之娇美、莲花峰之华贵,他都无缘涉足,岂能无憾?这遗憾,既有地利的原因,也有信息不灵的原因,两者兼而有之。此外,九遮山、紫凝山、雷马坑、龙溪大峡谷等众多胜景,徐霞客均未曾涉足,也属此列。 <br/> 天台人之憾<br/> 唠唠叨叨说了许多,最后想说说题外话——天台人之憾。徐霞客遨游全国名山大川,写下脍炙人口的《徐霞客游记》。游记因山水而出名,山水因游记而远播,相得益彰。《游天台山日记》载于《徐霞客游记》的篇首,天台山早早就随着游记而名播中外了;然如今天台的旅游业并不十分闹猛,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天台人之憾。纵观天台山水,缺少的莫过于树与水。水是山的灵魂,山因水灵;树是山的衣冠,山因树绿。天台山不是没有树,而是鲜见葱郁的大树。曾几何时,手臂粗的古藤与合抱粗的大树被毁于一旦,这是历史的遗憾。然如今仍有人在偷伐古藤与树木,而且把已经稀有的大树卖给外县,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中的遗憾了。天台山也不是没有水,是无数的小水电截去了水,是众多排污不达标的化工企业和居民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这也不能不说是天台人的遗憾。因此,要美化天台山,振兴天台旅游业,以推动天台经济社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治理污染、封山育林、寻求旅游业与小水电的珠联璧合,这是纠正“天台人之憾”的必然之路。</p><p></p><p><br/><br/></p></span></td></tr></tbody></table><script event="onload" for="window"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div></font></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4:24: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