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商报 镇坪追“老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1:2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镇坪县地方小消费高
    镇坪县属安康市,在陕西省的最南端,紧挨重庆和湖北。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想看看这里有没有华南虎,那么可以从郑州坐10个小时火车到安康市,然后再坐5个小时汽车,翻越200多公里的山路到达县城。
    镇坪县虽然称为县,但很小,全县4镇6乡78个行政村,总人口才5.7万,县城人口最多也就1万左右。整个县城只有一条环形大街,从路口出发,走路20分钟就可以转一圈回到原地,整个县城面积不到金水区的五分之一。
    一家餐馆老板告诉我,这里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这里做小生意,比如说每天在街上卖菜,还有像他这样开小店的人;还有一类就是县里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他闲杂人员一般不来这里。
    据当地一些上年纪人讲,这里上世纪50年代才设县,原先就有几户人家,后来慢慢才有这么大。过去交通也不便,从市里到县城,一般人需要走5天山路,2005年才有一条水泥路和汽车,但平时来县里的人也不多。
    我对这些话深有体会,我住的宾馆里面,加上前台收银员也就三个人,一层楼就一个服务员。一个服务员告诉我,平时都没有人来住,但这两个月因为周正龙的事情,大批记者赶到县城,生意好得很。
    地方小,但这里消费水平不低,一碗酸菜肉丝面就要6块钱,炒菜类沾上点肉的就要10块钱以上。店老板告诉我,不贵不行,镇坪县啥都不产,周围的一些村子就产些土豆玉米大白菜,而且一个村有的就十几户人家,能够自己吃都不错了。县城大部分东西都要从安康市运过来,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一个多月来了200多个记者
    我第一次见到周正龙,是来镇坪县的第二天。早上我吃过饭后,准备去周正龙家采访,在宾馆门口拦了一辆摩托三轮,一提起周正龙,司机连忙说“我知道、我知道”,开车便走。几分钟后他突然停车了,司机回头神秘地说:“那不是周正龙嘛,你跟着他就是了。”
    那天正好周正龙走路来县里,他家在城关镇文采村,走半个小时山路就到县城了。那天周正龙前面走,后面跟着两个如私家侦探一样的记者。周正龙那天看起来很悠闲,走走停停,碰见熟人还抽烟聊一会儿天。
    在镇坪县的其他记者告诉我,周正龙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对记者已经是疲了,我接触了几次后发现果然如此。我去周正龙家,他也不理你,反正那么多记者都在他家坐着。你若跟他打招呼,他就会问:“你是哪个?”问了以后,自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
    后来感觉周正龙其实也挺郁闷的。听同行说,这一个多月来了200多个记者,来了之后都要采访周正龙,像“你是如何拍到老虎的”、“有人说你的照片是假的你如何看”之类的问题,周正龙这些天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他妻子罗大翠告诉我,她在旁边早就听烦了。
    周正龙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一时半会也不可能说出来,于是记者每天早上就来他们家,坐门口晒太阳,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周该打煤球打煤球,他老婆该剁萝卜剁萝卜(把萝卜剁成丝晒干,做萝卜干冬天吃)。记者都是年轻人,嘻嘻哈哈的,周正龙家整天热热闹闹,跟来了很多亲戚一样。
    周家门口有两棵柿子树,上面挂了几十个柿子,红彤彤的如大红灯笼,让人看着眼馋。有记者就直接搬个梯子上树摘柿子吃,周正龙也不管,也管不住。倒是他邻居在门口笑着对周正龙说:“你们家的柿子,真是吃了好几个省啊(记者们来自全国各地)。”
    周正龙的老婆罗大翠是个非常淳朴的农村妇女,对于络绎不绝的记者,她都欢迎,不过她有时候也苦恼,一拨接一拨的记者到家,让她和周正龙干不成农活了,地里的红薯都没有人管。记者不断,她还需在这里招呼着,炉子一天到晚都得烧水,为此家里还专门买了一袋子一次性杯子。我去帮她喂猪,她一开始不肯,后来争不过才把猪食给我,不过看出来她十分高兴。后来我再去她家,她看见我都很热情。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1:29:12 | 只看该作者
周正龙明星般的生活
    早上去周正龙家,成了很多记者每天要做的功课。有记者开玩笑对周正龙说:“来你们家如果见不到你,那心里就七上八下的。”为此,没少闹笑话。
    11月21日上午,有一个记者到周家,没有看到周正龙,罗大翠也不说去哪里了。邻居说,周正龙是坐一辆警车走的,不知怎么回事,周正龙手机也处于关机状态。这可让记者们紧张了,在镇坪的各路记者纷纷赶到周家,有人猜测:周是不是被抓起来了?有记者致电陕西省镇坪县公安局和城关镇派出所,但也问不出所以然来。直到下午5点,周正龙的手机才接通,一位记者立刻问:“网上说你被公安局带走了。”周正龙很生气,“开什么国际玩笑!”
    紧接着是11月23日早上,一大早来到周家的记者发现大门紧锁,据邻居讲,6点钟两口子就出门去了,但不清楚是做什么去了。这让各路媒体记者摸不清头脑了,于是就有消息说,周正龙带着老婆逃往广州了,这可忙坏了在场的记者,大家纷纷打电话,但周只说有事,就是不说在哪里。
    11点左右,有家网站发布消息,说有人起诉周正龙放高利贷,周正龙已经被抓起来了。有记者马上打电话给周正龙,“有人说你被抓了?”周正龙气了半天没有说话,憋了半天才说:“你才被抓了呢!”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1:29:37 | 只看该作者
当地人深信山上有老虎
    在镇坪调查这些天,我其实一直在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照片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二是这里到底有没有华南虎?
    在镇坪县,很多人都相信山上有老虎。据文采村的一个村民讲,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烂草黄” (当地人对华南虎的称呼)很多,当时也不清楚这东西这么珍贵,很多猎人都曾经打死过,那个时候这种东西也多,有人上山放牛,找个树丛方便一下,再回来远远就看见老虎把牛扑倒了;县里有人记得,以前一老虎莫名其妙跑到县城,在大街上跑来跑去,最后被大家用枪打死了才算了事。
    在采访中,很多人都给我讲了一件事:在前年,一头大牛在山上被吃了,只剩下一些骨骸,当时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去看了,都认为是老虎吃的。所以,他们深信这个山上是有老虎的。连镇坪县经贸局一位领导也告诉我,他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他绝对相信,这里山上是有老虎的。
    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告诉我,正是因为镇坪县偏僻,所以目前的环境保护最好,大片的原始森林都没有人去过。最近十年,有很多目击者看到老虎,而且还发现了很多老虎的毛发、脚印等痕迹,所以,他认为镇坪县绝对是有老虎存在的。
    在周正龙家附近的一个村子,我走访了一个老猎户,他原先和周正龙一样靠打猎为生,但自从政府禁止民间私藏枪支以后,他就很少上山了。老猎户告诉我,这里山上是有老虎的,虽然最近十几年他都没有碰到过,但从脚印以及山上被吃的大动物的尸骸来看,除了老虎没有别的动物。
    但他不相信周正龙的照片,他觉得那是“胡扯的”,“哪有老虎趴在那里让人拍二十多分钟的?除非是只死老虎。”他告诉我,“老虎是非常警觉的,这也是人很少能和老虎打照面的原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1:30:06 | 只看该作者
虎照不可能是奇迹
    我到镇坪县采访,并没有先入为主地对照片的真假进行判断,但采访了一个多星期后,我自己认为,照片绝对是假的。
    对于照片上的老虎为什么是假的,网上已经有了诸多的证据,而我则在现场看到了40张原始的数码照片,看完以后,我更加坚信自己的看法。
    11月25日上午,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在镇坪宾馆接待了留守镇坪的记者,他用电脑向记者们展示了周正龙拍摄的40张数码照片,为记者们分析这些照片细微的变化,以反驳网上说的“老虎只有一个姿势”的说法。朱巨龙的说法似乎有些牵强,他说有一张照片老虎的眼睛有了变化,但我在现场仔细地看,并不能看出朱厅长所说的那种老虎怒目瞪视的效果。
    现场,朱巨龙解释了很多年画老虎和照片老虎不一样的地方,但随即有人就开始对他的说法进行反驳。朱巨龙很生气,一会儿说:“目前在中国研究华南虎的,有谁见过真正的华南虎?你没有见过的事情太多了。”后来又说,“野生老虎和动物园的老虎能一样吗?”总之,对于照片真实性的解释,我觉得很没有说服力。
    在照片上还发现了一个塑料袋,而且塑料袋飘落在树叶上面,看上去是新的。在老虎出没的地方,怎么会有这种东西?朱巨龙解释不清楚,周正龙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想了想说,那里原先是条路,但后来没有人走了,可能是有人原来扔的吧。
    我在照片上看到,由于当时拍摄时已经是10月份了,所以地上很多落叶和枯树枝,厚厚地在地上铺了一层,走上去应该有声音,为什么周离老虎那么近(据周说离老虎最近的时候不超过20米),竟然没有惊动老虎呢?周正龙似乎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朱巨龙后来解释说,这只能说是奇迹……
千里迢迢,
    只为追求真相
    在镇坪采访时,与当地的一些官员交流,他们时常会很纳闷地问我:你们报社花那么多钱,派你们天天住在这里,就为了一张照片?难道照片真假就那么重要?山上有老虎是肯定的,为什么还要追究照片的问题呢?
    我似乎无法用一句话来回答他们,我也时常思考,为什么媒体对一张照片的真假纠缠不放,为什么200多个记者千里迢迢地来到这个偏僻的县城,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用权力扭曲真相的例子很多,最为恶劣的莫过于赵高当着秦二世的面指鹿为马。华南虎照片事件当然没有那么恶劣,但是也到了如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所形容,已经“变成了对公众智商、社会道德的一个挑战”。如果我们轻易地原谅这样的造假行为,正如《疯狂的石头》里面一句台词一样,“不但侮辱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
    无论是网上打虎派与挺虎派之间的口水战,还是媒体千里迢迢地奔波采访,其热情和效率具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我们的这种热情可以有无数解读的角度,但我们渴求的结果并非对于造假者的惩处,而是基本的事实和真相。
  
  本文登载于2007.12.4河南商报
  详见: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07-12/04/content_12317.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9-25 01:22 , Processed in 1.1917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