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水龙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10-26 11:11:50 | 只看该作者
壳掉在贵州了
12#
发表于 2007-10-26 11:19:44 | 只看该作者

现场目击:“嫦娥”从我头顶飞过

  “……3、2、1、点火”,橘黄色的火焰从底部喷起,发射台被白色的烟雾包围着。


慢慢地,火箭开始上升,速度非常慢。昨日,18时05分05,在万众瞩目中,“嫦娥一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探月之旅。

  此时,由于声音和火光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前方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安静,只感觉到地下轻微的颤抖,看到的有火光、烟雾、和慢慢升起的火箭。此时,大家都忘记了导游先前的忠告:当发射时两秒钟时,火箭没有预期上升,意味着发射失败。此时,出发前发的矿泉水和毛巾就要派上用场:游客就要将矿泉水倒在毛巾上,捂住鼻子,并趴在地上,避免爆炸后气浪和毒气对身体的伤害。

  慢慢地,如滚雷般的声响从前方传过来,而且越来越大,让人觉得心都在颤抖,记者旁边有人捂着耳朵。

  火箭徐徐上升,底部喷射迷人的火焰,周围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所迷住,捂住耳朵的手开始放开。“快鼓掌!”现场有人提议。火箭速度越来越快,几秒钟后,火箭消失在天空云彩的后面,然后留下一屡黄色的烟,但是滚雷般的声音继续响着,好像滚过头顶。

  “嫦娥一号”就这么走了?在众人感到遗憾的时候,火箭火箭出乎意料般从云层中钻出来。此时的火箭成了脸盆般大小的亮点,尾部的黄烟在空中变成白色,在空中画了一个又一个圆圈,练成一片就成了烟柱,十分壮观。

  大约8秒中后,逐渐变小的两点最终消失在云层中。此时,滚雷般的声音依然在头顶上方回响。“快看,第一级火箭开始脱落了。”眼尖的游客居然看到了火箭第一级分离。于是,众人手搭凉棚,向空中眺望。但是,除了先前的烟柱,什么都没有。

  “成功了!”当山头的游客依依不舍地将“嫦娥一号”送出视线范围之后,却发现最后一道工作没做:祝贺成功。此时,在场的记者和游客都发出欢呼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再次眺望发射塔,山谷暗了许多,发射架上的灯光似乎没有先前的明亮。突然,前方发射了三颗信号弹,这是解除警戒的型号。按照工作程序,将有身穿橙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到发射塔出来清理现场,消防车也要赶到发射塔下。

  揭密:起飞迟了4.6秒

  按此前的预计,“嫦娥一号”的起飞时间是昨日下午6点05分。“我们的承诺兑现了,做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但是比预计的18点05分,延迟了4.6秒。”昨晚6时30分,仍沉浸喜悦中的嫦娥一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长岑拯在西昌指挥控制大厅,通过电话向本报记者透露。

  长征三号甲成功发射,为它的安全记录再添一笔。岑拯在电话中发出爽朗的笑声,他告诉记者火箭发射成功让前方大家的努力得到回报,压在心上的担心也轻松了,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他向记者透露,当宣布“火箭发射成功”的时候,西昌指挥控制大厅里爆出热烈的掌声。

  “发射的前几秒中,火箭为何爬的慢。”在现场观看发射的游客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是正常现象。”岑拯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说,火箭刚开始起飞时,由于火箭加注较重,起飞点火之后,其燃料消耗之后,会飞得越来越快。“所以大家在现场看到他它升空的那个几秒里面,好象直立在空中慢慢上升,然后飞向云层。”

  为了庆祝成功,在昨天夜里,,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奋战多日的航天一院彻底放松了,当即燃放烟花燃爆竹以示庆贺。同时,盛大的庆功宴也于昨晚的7点30分在西昌举行。

  这一晚,成功属于所有人。

  “发射很成功,可称得上圆满成功。”昨天晚上7时30分,仍在西是指挥控制中心的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接到本报记者祝贺电话时,十分高兴地对本报记者说。

  他还说:“目前,卫星的电池板已经敞开,前后的两道关口可以说都已经过了。要说完全成功,还需等到本月31号的卫星转轨进入目标轨道,直至11月5日,传回第一幅月球图像。”

  矿泉水当香槟庆贺成功

  20秒的宁静之后,是彻底的狂欢暴发。

  目送火箭远去,人群顿时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现场千余人自发地鼓掌欢中呼起来,衣服被抛到了空中。没有香槟,两名女士便拿起矿泉水瓶向人群摇撒。

  “哦……”一声欢呼,一群小伙子拿出一面鲜艳的国旗舞起来。立刻,人群便涌了过去,纷纷抓起国旗,高高举起。据一名小伙子介绍,他们11人是特地从深圳赶过来的。出发之前就准备好了这面国旗,待发射成功便拿出来庆贺。当问及他们姓名时,这些小伙子同声答道:“爱国者!”

  从湖北武汉过来的湖北九通出版社50名员工则打出了庆祝的横幅。据在场的出版社社长介绍,组织单位职工现场观看卫星发射,既能旅游,又能增加凝聚力。

  直到工作人员上来劝说大家赶紧乘车返回,欢呼的人群才逐渐散开。

  有眼福看到火箭升空最长一次

  据现场凉山州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他在现场看过10多次卫星发射,以前大多在晚上或是云遮雾绕,往往只能看到几秒钟。这一次,从点火到升空,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且看到火箭有20多秒的时间,是他看得最清楚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一次。

  听了他的话,大家纷纷感叹自己有眼福,第一次看火箭发射,便抢了个“第一”。
13#
发表于 2007-10-26 13:21:04 | 只看该作者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变轨成功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田兆运)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

  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
  
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责任编辑:车东哲)
14#
发表于 2007-10-26 13:22: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丁丁 于 2007-10-26 11:11 发表
壳掉在贵州了

掉你家门口就发大财了
15#
发表于 2007-10-26 13:22:24 | 只看该作者

火箭一级残骸坠落贵州 二级残骸坠入太平洋

昨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

  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1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绕月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介绍说,按照测控方案安排,从10月26日开始,卫星还将在近地点实施3次变轨。 其中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是在10月31日,卫星在那次变轨后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焦点解读》

  变轨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谓变轨,顾名思义就是改变飞行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道。受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卫星往往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要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先行过渡。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通过一定的推力改变卫星的运行速度,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

  变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测控技术,对卫星轨道的测量、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以及遥控技术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何选在远地点进行?

  北京跟踪通信与技术研究所的张波是探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曾参与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测控通信方案的总体设计任务。他说,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张波说,“同样的道理,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第一次变轨我们把卫星近地点的高度抬高后,就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测量船的跟踪测控时间,有利于监视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船跟踪测控的时间就会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火箭一级残骸

  坠落贵州

  前日18时16分,搭载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一级残骸,按计划安全坠落于贵州福泉道坪镇上平果村民组。由于政府有关部门部署精密,疏散到位,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组织人员拆卸回收。

  另据了解,火箭二级残骸坠落在台湾东南的太平洋上,也在事先规划的区域内,而火箭三级残骸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重庆时报
16#
发表于 2007-10-26 13:23:18 | 只看该作者

嫦娥一号今天将第二次变轨 预计18时左右

晨报讯 (记者王大鹏)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后状态良好,工作正常。昨天嫦娥一号经历了第一次成功变轨,把调相轨道的近地点从200公里调整到了600公里,这是它10次变轨当中的第一次,接下来还要进行9次不同的变轨,第二次变轨就在今天18时左右。

  昨天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变轨之前,嫦娥一号卫星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0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这是它的轨道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随着“嫦娥女儿”的成熟,它开始逐渐走出“地球母亲”的视野。 在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第一次变轨成功,之后它的轨道的近地点从200公里抬高到了600公里左右,而远地点保持51000公里不变。

  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告诉记者,嫦娥一号的第二次变轨将在它围绕16小时周期的椭圆轨道运行一圈半以后,也就是在24小时以后的今天18时左右进行。今天进行的第二次变轨是近地点变轨,变轨后远地点从51000公里调高到71000公里,而近地点保持600公里不变。

  “嫦娥”开始探测工作

  尽管嫦娥一号卫星要经过十多天的飞行才能进入工作轨道,但其携带的部分有效载荷(科学探测仪器)已于25日晚7时许进入工作状态。

  记者在设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地面应用系统处看到,工作人员发出指令,调动嫦娥一号携带的高能粒子探测器和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开始工作。高能粒子探测器将可以探测地球到月球之间4万公里到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状况。分析这些数据对于在空间飞行的卫星和飞船具有重要价值。

  嫦娥一号共携带了8种有效载荷。其中,CCD立体相机负责为月球“拍照”;干涉成像光谱仪获得有关月表主要物质类型及其分布的信息;激光高度计提供月球地形的高程数据;伽马/X射线谱仪确定月球表面元素类型和资源分布;微波探测仪测量月壤的亮温温度,计算月壤厚度;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探测原始太阳风离子的能谱,包括太阳风的体速度、离子温度等。据新华社

  名词解释

  什么叫卫星变轨?

  所谓变轨,顾名思义就是改变飞行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道。受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卫星往往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要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先行过渡。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通过一定的推力改变卫星的运行速度,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

  变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测控技术,对卫星轨道的测量、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以及遥控技术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是在远地点进行的。绕月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介绍说,按照计划安排,从10月26日开始,卫星还将在近地点实施3次变轨。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次变轨,即10月31日实施的变轨。卫星将在那次变轨后,正式踏上奔月的征程。 据新华社
17#
发表于 2007-10-26 13:28:36 | 只看该作者
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耗资只相当于修二公里地铁。
18#
发表于 2007-10-26 13:30:23 | 只看该作者

外国媒体记录的中国航天之路

当我们回望中国航天探索的发展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曾被举世关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当年外国媒体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虽然不太客观,但也清晰地折射了国际政治环境的变迁。

  新华网专稿:公元2007年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美誉的川西小城,“嫦娥奔月”从传说成为现实。
  
此时此刻,当我们回望中国航天探索的发展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曾被举世关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当年外国媒体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虽然不太客观,但也清晰地折射了国际政治环境的变迁。

  1970年“东方红”卫星:

  让西方目瞪口呆

  法新社香港1970年4月25日电:中国把它的第一个人造卫星射入轨道的这个大成就,使西方观察家们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不顾中国在核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飞快进展,特别是中国一再试验氢弹,一直坚持认为中国和西方相比,在技术方面是落后的。

  中国卫星的主要意义在于,中国现在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中国卫星今天每114分钟绕地球一周,播送凯旋的乐曲《东方红》。北京电台除播送《东方红》外,还播送从中国卫星上遥送出来的颤动的信号,作为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中国已进入空间时代。

  观察家们说,把人造卫星射入地球轨道的技术,使中国已进展到足以很快就有能力制造和试验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为了分析世界舞台上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的后果,必须很好地区别发射一颗卫星上天这件事和拥有一枚大型火箭这一事实。发射一个空间卫星是困难的,这不是指发射本身,而是指发射所需要的一整套技术和工业体系。简而言之,一个空间大国就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这对于中国来说更加真实,人们能够相信,中国的一切手段都是自己创造的,它没有向苏联购买一枚导弹,也没有向美国宇宙航行局要求使用后者的通讯网。

  当然,这种技术力量的肯定,从政治观点讲是特别重要的:它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拥有为其提供强大手段的杰出的优秀分子。

  英国《泰晤士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中国发射空间卫星使俄国和美国对自己的安全产生新的不安情绪。

  从昨天的反应来看,产生的第一个影响大概是,两国国内要求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压力将会增加,并且使谋求裁军的工作更为困难。

  戴维·博纳维亚自莫斯科报道:中国发射地球卫星使绝大多数俄国人完全感到惊奇。

  不管苏联情报部门是否知道中国计划发射卫星,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由于俄国最近关于中国的宣传,普通人是难以了解这一事态发展的。

  苏联的报纸很难向它的读者解释,一个处于政治混乱状态的据说是落后和遭破坏的国家,怎么能把一颗比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还要大的卫星射入轨道。

  英国《每日简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毛主席的第一颗卫星于24日飞进空间播送《东方红》乐曲。

  昨天莫斯科电台和《真理报》仅用一句话报道中国的发射。它们的编辑们认为,毛泽东的人造月亮是打在俄国脸上的一记耳光。

  这也是对莫斯科的一次直接的军事挑战。一枚能把381磅重的物体发射到轨道上去的火箭,肯定能够把一颗两吨重的原子弹发射到乌拉尔以东俄国境内的任何地点,甚至完全可能发射到莫斯科。

  对于美国来说,威胁可能还比较遥远。但是威胁始终存在。

  现在中国拥有能够往东越过太平洋打到美国以及往西可能打到英国和欧洲的火箭,只是时间问题了。昨天一些美国科学家猜测要3年。

  毛泽东的科学工作者有一种发展他们的核弹和火箭比西方敌对者们预测的要快得多的怪倾向。

  2003年“神舟”五号:

  “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美国太空网站2003年10月14日文章:题目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不会引发新的太空竞赛“。

  虽然中国现在已加入了俄罗斯和美国的行列,成为地球上有能力将国民送入太空的极少数国家之一,但长期关注亚洲太空计划的美国分析人士说,他们认为不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太空竞赛。

  华盛顿的政策分析家说,他们认为此次发射本身是一个渴望在世界舞台上建立声望的国家姗姗来迟的成功之举。一位分析家说,与北京被选定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地一样,“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就像是在对世界说:“我们来了。”

  就连立场坚定的美国鹰派人物也在刻意淡化“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战略意义,认为它未必会像46年前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那样引起强烈的反响。

  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3年10月15日一期文章:中国吸取美国航天计划的教训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美国的很小比例,它能否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些的时期内在载人太空探索领域实际压倒美国?答案是:能,而且不难。

  中国航天计划的一切迹象显示,它采用的是可靠、成熟和花钱不太多的技术,而不是采用美国载人航天计划20多年来所依赖的那种引人瞩目的、危险的、目标过高的技术,把自己搞得财力枯竭。

  过去10年指导中国航天计划的是一种谨慎但卓有成效的“乌龟胜兔”式稳步前进的设计与试验理念。这预示着,未来数年中国的飞行与运载能力将得到极大增强。

  日本《朝日新闻》2003年10月15日文章:题目是“中国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改写尖端技术"势力图"”。

  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发射给国内外留下中国繁荣昌盛、成为“世界技术大国”的深刻印象。毫无疑问,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世界“势力图”也将因此而改变。载人飞行只有在火箭、生命维持系统和卫星

  回收等技术非常可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印度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至今尚未具备向载人飞行挑战的“技术上的基础实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3年10月16日文章:题目是“中国载人飞船的发射给美俄敲响醒钟”。

  “神舟”所取得的航天进步,使得在公众中早已强烈的对这一历时11年的载人航天计划的热情再度升温。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所取得的成就绝非已告一段落,它只不过是中国航天员不断向美俄主导的文明太空探索和军事竞赛发起挑战的一个阶段。

  法新社华盛顿2003年10月10日电:美国专家说,中国首次载人空间飞行行动将会点燃北京的战略野心,并将使中国这个共产主义国家处于与美国类似的军事轨道上。

  美国国防部中国事务部门的陆军上校马克·斯托克斯说,此次行动确实能够增强中国的战略实力。他说,中国的载人空间飞行计划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但他承认它将使中国成为一个“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责任编辑:赵
19#
发表于 2007-10-26 13:3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
发表于 2007-10-29 13:08:12 | 只看该作者

嫦娥一号今日第三次变轨 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嫦娥一号"今日第三次变轨

  即将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据新华社报道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了解到,29日1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将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也是入轨后的第三次变轨。卫星进入这一轨道后,星上搭载的紫外敏感器将择机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从27日开始,我国的USB———VLBI综合测定轨系统所属的各测控站、船以及4个天文观测站已全面启动,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收到的轨道数据、电平信号等进行了复核、复算,计算结果表明,卫星运行的轨道与理论轨道基本吻合。各项参数表明,卫星各系统状态良好。

  王也隽说,卫星在第二次近地点实施变轨时,由于要将远地点高度由7万多公里抬高到12万多公里,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点火时间将比第一次变轨时间更长,推力更大。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星上搭载的紫外敏感器将择机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等进入绕月轨道后再将数据传回地面。

  截至28日19时,嫦娥一号卫星已绕地球5圈,正常运行96小时,工作状况良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9-25 01:16 , Processed in 1.1037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