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迹残影间的暗示【老帖重开】

[复制链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15:23:35 | 只看该作者

【叁拾伍】节门

    同其它的女人一样,从她弯腰走进花轿的那一刻起,她的名字就永远地留在了娘家。在以后的岁月中,无任在哪种场合,她都生活在丈夫的名字之中,渐渐地,对于自己的姓名,连她自己也感到了陌生。

    直到她丈夫去世多年,她依然守着丈夫姓氏下的家庭,含辛茹苦地养育着孩子,孝敬着长辈,死后才有可能换来一座牌坊。就在为她建一座贞节牌坊时,人们才记起她的姓氏。为她而建的牌坊上,写着的是她丈夫的姓名,而属于她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她的姓,至于她的名,人们最终还是没有想起,好在牌坊上不需要她的名了。或许,这就是旧时女人共同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女人共同的悲哀。

    天台城内原来也有多座贞节牌坊,或为石坊,或为木坊。现在已看不到一座完整的牌坊了。西门里还留有一座贞节牌坊的门柱和石基,表彰的是哪一位节女,人们也已淡忘了。倒是城外的玉湖街上还留有一座较为完整的贞节牌坊,村里人都称之为“节门”。玉湖街位于天台城通往平镇的古道中,当年玉湖街是十分热闹的。节门没有跨街而建,而是建于街的南侧,穿过节门,就是当年的裘氏道地。

    节门为木结构的门楼,楼建得简朴,没有更多的雕梁画栋和精雕细刻,中间匾额上的那几个字还依稀可辨,“旌表裘善甫妻周氏牌坊”。在这10个字的背后,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或是动人,或是辛酸,裘氏宗谱上也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以平静的语气讲述着已经淡忘的旧事。裘善甫去世那年,其妻周冰蘖只有29岁,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儿子,她时常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并常剪柏叶插于发髻,以求儿子安康,周氏去世时,已是85岁了。周氏是怎样度过这孤寂的56年的,这56年的日日夜夜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村中老人的口中也没有留下更多的细节。在她去世之后,其子光启在墓前种了许多柏树,后来柏树成林,称“柏谷林”。

    当年建起这座节门,为的是旌表周氏守节的美德,那是裘氏家族莫大的荣耀。立起的是一座牌坊,暗淡下去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寂寞的日子中,周氏盼望着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在昏暗的孤灯下,周氏时而还会想起与丈夫一起度过的温馨日子。在许多孤寂的日子消逝之后,周氏的风华与美貌也至暮年,这一切的幸酸最终换来的是立于家门前的这座节门。只是她本人无法目睹为她而建的节门了,写于匾额上的“周氏”二字,让后人记住了这座节门真正的主角。

    或许,当年柏谷林中,苍翠的柏树要比眼前的这座节门更显生命活力。岁月更迭,柏树常绿,而风雨中节门则日显败落,有关节门主人的故事会渐渐地模糊。

                                                                                                           2009-6-19





2009426日摄于浙江省天台县玉湖村)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6-19 15:2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2#
发表于 2009-6-19 15:48: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无人挖掘,绝看不出,这破败不堪的门楼,藏着这许多的传奇和故事。
273#
发表于 2009-6-19 18:02:51 | 只看该作者
老贴新开
恭喜几!
274#
发表于 2009-6-19 22:40:00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天台的许多牌坊都砌进桐柏水库大坝里了
275#
发表于 2009-6-19 22:56:4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技术含量高啊。。。学习天台历史了。。。
27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15:10:51 | 只看该作者
  
  【叁拾陆】创捐义学

    这张创捐义学的捷报帖在曹家中堂的墙上已有些年头了,纸已有些泛黄,字也有些斑驳。

    那是清道光年间,曹家在天台街头也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从保存至今的曹氏三透民居中,后人还能感受到当年曹家的气势。经商致富的曹家,没有忘记教育下一代读书明理的重要性,从这幢宅院中,就先后走出了十位秀才。曹家也深知读书需要场所,当时街头除了一些私塾,没有更正规的学校,于是乎,曹家想到了创办书院。

    道光三年(1823)的秋日,对于监生曹光熙来说,的确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因为他将族人多年的梦想化为了现实。从此,街头有了一所完整的书院,那就是蓝洲书院,书院建在村庄的南边。新建的蓝洲书院有校舍12间,也是一所象样的书院了。看到学生们在聚青楼端庄地坐着,听先生讲解四书五经,听着从月波楼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在庭院内种植桂树的曹光熙笑逐颜开,他等待着来年丹桂飘香那一刻的到来。

    一座书院的创办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读书的场所,但创办一所书院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的就是财力的支持。蓝洲书院就是在曹光熙带头捐资之下,才有了大家的响应,有了数万两的捐银,才使得蓝洲书院得以建成。将近200年过去了,蓝洲书院的原有建筑也已拆得一干二净,人们还能确定现街头中心校就是蓝洲书院的旧址。这儿曾经有过一座书院,镇上的数代孩子曾在这座书院中读书识字,书院旁的路廊也曾为学生提供避风挡雨的场所。

    当我们想到蓝洲书院,也就想起了曹家墙上这张泛黄了的纸头。这张纸头已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背后的故事也不知有谁会感到兴趣?纸是旧了,好在还能看到大概的信息,主要的文字也还能认出:

“浙江台州府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伊囗囗囗囗囗囗,贵府曹名光熙创捐义学,乐善好施,捐白银五千两……”

    这份当年官府送至曹宅的捷报,被隆重地贴在了墙上,一贴,就是200年。这不但是对曹光熙带头捐资行为的赞扬,同样也为后人树立了重视教学的榜样。

    今人对于创办学校的热情或许要高出先人,但办学的动机,先人肯定要单纯得多,除了教育族人读书明理之外,或许就没有更多的想法了,因为旧时读书的确是一件高雅的事,是走上仕途的必由之路。对于捐资的目的,今人可能更为复杂。先人为了一个目的,将银两捐了,也就完事了。但先人更懂得尊重人,人家将银两捐了,官府就得将“捐款证书”敲锣打鼓地送到府上,事做得大方而风光,比起今人的种种做秀,先人的确更为得体。

    200年后,我们重读当年的这份“捐款证书”,还能感受到曹光熙当年办学的那份热情,这份热情换来的不仅是一座书院,更是数代人知书达理的气脉。

                                                                                                                      2009-6-22




200959摄于浙江省天台县街头曹氏三透民居)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6-23 15: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7#
发表于 2009-6-23 16:05:05 | 只看该作者
白银5000啊
很多很多钱啊
278#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1:05:57 | 只看该作者

        【叁拾柒】懒汉懒妇台

    “人性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本性,莫过于渴望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 这句话源自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受到表扬意味着自己的行为得到它人的肯定,赞美会进一步激励被表扬者加倍地努力。那么,批评究竟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批评能让犯错者,在大家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在大家的监督之下,改正缺点。看来,无任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有其特有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整个中国盛行吃大锅饭。在这阵共产风中,虽然,有大批热情高涨的劳动者,但也最容易孳生懒汉,懒汉无需参加劳动,照样也能吃得饱。这些懒汉懒妇成为了那个时代落后者的代表,他们懒惰的态度无异与时代精神不相符。于是乎,这些懒汉懒妇就必然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当时全国各地就有了捉懒汉懒妇的活动,这个“捉”字让人感到被捉的对象如同臭虫,他们伤害他人,受人厌弃。既然是捉,那么被捉者就会千方百计地躲藏着。

    正因为有这一捉一躲,也就有了捉住之后,懒汉懒妇必定给以曝光的必要,一来显示,捉懒汉懒妇运动的胜利果实,二来,让这些懒汉懒妇暴露在人民大众的眼下,无处躲身。这幅“懒汉懒妇台”的宣传画,是大跃进时期留下来的,懒汉懒妇台就画在浙江省天台县溪头王一幢民居的砖墙上,此民居在上世纪50年代末,曾作为生产队的食堂。虽说半个世纪过去了,但留在砖墙上的宣传画的内容还依稀可辨,从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让后人回味无穷。

    画的上方是标题“懒汉懒妇台”,标题的上面是一位懒汉躺着的姿势,搁着二郎脚,抽着烟,这是那个时代标准的懒汉形象了,画的右下方是一个懒妇的形象,懒妇坐着,一副懒洋洋的神态。中间应是村中懒汉懒妇的名单了,至于这些懒汉懒妇当时是怎样捉到的,村民们还有印象,那是经村民的揭发和评选才产生。中间名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看来当时村中的懒汉懒妇还不少,但因时间的久远,画中其它的内容还清晰,恰巧这些懒汉懒妇的名字倒是模糊不清了,这些懒汉懒妇最终还是躲在了时间的深处,让人无法捉到。

    画的下方还有四行字“懒汉懒婆,人人反对。赶快改正,重新做人。”前一句是警告语,警告懒汉懒婆,他们已是大家的反对者了,后一句指明出路,只要改正错误,还是能重新回到人民队伍中来的,这种先警告,后指明出路的方式也是那个时代的语气。

    这种以曝光台的批评方式,在那个时代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起码,这些懒汉懒妇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人人监督的对象,至于这些懒汉懒妇是否真正改掉懒惰的习惯,就不得而知了。时代变了,在人人都讲休闲的当下,或许,我们还能改一下威廉•詹姆士的那句名言,懒散是人性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本性。不知当否?

                                                                2009-6-28





2009618日摄于浙江省天台县溪头王村民居)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6-28 15:5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9#
发表于 2009-6-28 12:28:0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年代,非常趣事
280#
发表于 2009-6-28 16:40:08 | 只看该作者
浙江台州府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伊囗囗囗囗囗囗,贵府曹名光熙创捐义学

牌匾上常见的题款,现在收藏品市场仍然有很多老牌匾出售,经常看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27 02:19 , Processed in 1.0804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