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华顶归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征集贾似道、罗隐、范方老倌人等民间传说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2-10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4 width="90%" border=0><TR><TD align=middle width="100%"><B>贾似道误国</B></TD></TR><TR><TD><HR width="100%" color=olive SIZE=1></TD></TR><TR><TD><FONT color=black>    贾似道为南宋末年权臣。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军侵宋,鄂州危急,贾似道奉命赴援,但他却遣使与忽必烈讲和,答应以长江为界,每年奉送银绢二十万两、匹。因为这时恰逢蒙哥死于四川钓鱼城下,忽必烈急于北返争夺汗位,才与贾似道达成了和议。蒙古退军以后,贾似道隐瞒事实真相,竟以出师大捷上奏。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被召入朝,从此独揽朝政近十七年之久。景定四年(1263年),他施行所谓「公田法」,即将浙西官民户逾限的田产,抽三分之一,压低田价,购买以充公田,以此来解决财政困乏。度宗即位,因贾似道有定策之功,被称之为「师臣」,加太师,特授平章军国事。贾似道实际只知淫乐,朝政只委于亲信。咸淳九年(1273年),襄樊陷落,他秘不上闻。次年,宋度宗死,四岁的恭帝即位。这年鄂州失守,国家危在旦夕。迫不得已,他才于德元年(1275年)调兵应战。二月间,他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之江中)被元军打得大败,只身逃到扬州。群臣激愤,朝廷乃将他贬官放逐。八月,行至漳州,被监押使臣杀死。贾似道虽死,但南宋已经岌岌可危。

</FONT></TD></TR></TABLE>
12#
发表于 2006-2-10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p24 align=middle><B><FONT color=#840d0d>贾似道与宋理宗:裙儿底下带来的宰相</FONT></B></TD></TR><TR><TD class=p6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p4><P><P>  帝王毕竟是人,不是神,因此,再理性的帝王也逃脱不了感性的一面,既然有感性,则被人钻个空子也是常理之中的事了,更何况,有那么多不理性的帝王专凭个人好恶来衡量和选拔人才呢!</P><P>  “乱世出英雄”,一点儿也不假,看看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三国、五代时期吧,哪一个时期不涌现出几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多少为战乱不息,兵戎相见的时代增添了几许悲壮与传奇。</P><P>  其实,乱世也出奸佞,只是英雄的光环太耀眼了,遮住了奸佞的劣迹而已。</P><P>  不是吗?南宋末年,奸臣一拨接着一拨,他们当权误国,终于使南宋半壁江山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一时期,雄才人杰不是遭害,就是远引避祸,以求全身,只有那些奸佞之徒,如蝇而聚,遮蔽朝廷。</P><P>  南宋历史上著名的奸相贾似道就是这些奸佞之徒的代表。他生于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台州(今浙江宁海)人,父亲曾官到淮东制置使,虽然官职不算太高,但毕竟衣食无忧,贾似道的童年也应算是在富裕生活中度过。不料在贾似道10岁的那年,父亲忽然病死,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家境立刻落入了困顿之中。无奈贾似道生性浮滑,在失去父亲之后,更是无人管教得住,他就同一帮流氓无赖混在一起,吃喝嫖赌,不务正业。</P><P>  在宋代,朝廷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往往对那些做过高官或立过大功的官吏的子孙授以一定的官职,叫做“恩荫”,所谓泽被后世、荫及子孙,这是这个意思。贾似道也领沐了这浩荡的皇恩,被朝廷授以嘉兴司仓之职。这虽是一个管理县级粮仓的小官,但毕竟能供他衣食,使他从流氓阶层中脱离出来。</P><P>  然而,要想由这样一个小官通过正常的途径熬到当朝宰相,那实在是痴心妄想,只有通过偶然的奇缘,才有可能飞黄腾达。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在整个南宋王朝当中,有幸者也只有一二人而已,而贾似道偏偏撞上了这样的好运。</P><P>  原来,贾似道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被选入宫,没想到这位贾氏人既长得超众脱俗,心思又灵慧乖巧,不久就深受理宗的宠爱,被立为贵妃。贾氏也真算贤德,她邀宠之后,便念念不忘她这位兄弟,成天给理宗吹枕边风。说她这位弟弟如何如何贤能,如何如何有本领,理宗便不问是非,对他的这位小舅子大加提拔。</P><P>  由于贾妃枕边风的缘故,数年之中,贾似道的职位一升再升。</P><P>  先是提拔为籍田令、太常丞、军器监,后来干脆升为大宗正丞。贾似道在这些职位上干了些什么呢?他早年的流氓习气在这时才真正有了发挥之处,他聚众赌博,出入妓院,挟妓游冶。尤其是在西湖之上,他的游船最大,歌妓最多,在夜间游湖时,灯火最明处肯定有贾似道的身影。</P><P>  当时还是宰相史弥远专权,贾似道就交接史嵩之、史岩等史氏党羽。当有人状告贾似道过于放浪,有碍礼教道学之时,理宗就让临安知府史岩查勘贾似道的行迹。史岩知道贾似道的姐姐是理宗的宠妃,贾似道又与自己交好,哪里还肯据实回报,他对理宗说:“贾似道虽有形迹不检之处,只不过是少年习气,并未伤于风化。但观其材,似可大用。”理宗听了这些话,就放下了心。他本来就不想处罚贾似道,这时,也就只把他调到澧州去当知州。虽不是京官了,但品位未降,又有了实权,对于贾似道来讲,未尝不是好事。</P><P>  1259年2月,蒙古大汗蒙哥出兵三路,进攻南宋。南宋的边境重镇鄂州被围数月,董宋臣等人竟压住警报,不使理宗得知。后来大臣们慌了手脚,准备出逃,理宗才知有蒙古人来攻。理宗不思抗击,反让董宋臣、丁大全等人准备迁都逃亡,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正直朝臣的强烈反对,在文天祥等人的强烈要求下,理宗只好贬逐了两人,让吴潜、贾似道主政。</P><P>  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带兵出征,这是他专权误国的开始。他邀得权力的重要法门,就是谎报战功。</P><P>  贾似道当然没有指挥才能,更无作战的勇气,在移兵黄州的途中,远远看见一支队伍,以为是蒙古军袭来,贾似道吓得抱头叹息:“这番死了!这番死了!”等军士报知前面的敌人不是蒙古军,而一小股南宋的叛军,贾似道这才信心大增,指挥他这支占绝对优势的军队赶跑了叛军。</P><P>  当时,鄂州城的守卫战打得很激烈,城中军民死伤达一万多人,对忽必烈所部的蒙古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坚守,蒙古人也难以轻易向南推进。然而,贾似道等人却吓破了胆,当忽必烈扬言要进攻扬州时,贾似道连忙遣使向蒙古人求和,自许了许多投降条件。但忽必烈拒绝议和,一面加紧攻打鄂州,一面准备进攻扬州。这使得贾似道忧恐万状,一筹莫展。</P><P>  正在这时,进攻四川一带的西路蒙古军战败,蒙古大汗蒙哥在进攻四川合州钓鱼城时中箭受伤,病发而死,蒙古贵族内部发生权力之争,留在后方的王室趁机自立为大汗。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准备起兵北还。这时,贾似道若能趁势追击,一定会大获胜利。可贾似道明知蒙古军即将撤走,偏偏又主动去求和,忽必烈正欲撤兵,乐得占个大便宜,就与贾似道签订了议和条约,要贾似道每年输纳大量钱物,这才带兵北还。</P><P>  蒙古兵退去,昏庸虚弱的南宋小朝廷长吁了一口气,尤其是宋理宗,真是对贾似道感激莫名。贾似道也真会做戏,首先,他在蒙古兵撤退时截杀了一百多个蒙古散骑,布置了一个宏大的胜利场面,然后向朝廷报捷,说经过如何如何苦战,将士如何效力用命,杀了多少敌人,等等,弄得理宗深信不疑。其次,他笼络朝臣,既让他们不明真相,又让他们封锁消息。这么一来,贾似道就成了国家的栋梁,乃至民族英雄。</P><P>  贾似道求取权力的法术就是瞒和骗,他同忽必烈定的条约当然不能让别人知道,尤其是瞒住理宗,否则,一切都要露馅了。他怕吴潜把守卫鄂州的功劳争归己有,也怕吴潜揭穿了他的把戏,就以吴潜反对立赵祺做太子为名,离间吴潜和理宗、太子的关系,并诬告他在抗击元兵时举措不当,以至败绩。理宗就下令削去了吴潜的左丞相之职,在流放途中,贾似道密使人将他毒死,终于除去了心头之患。</P><P>  这时,忽必烈派郝经来催要贾似道许下的岁币,贾似道连忙派人把他关押起来,并封锁消息。贾似道采取的第三种取宠窃权的方法是大造舆论,宣传自己。其实,只要寡廉鲜耻,这一招往往是很有效的。他在带兵增援鄂州之时,贪生怕死,根本不懂指挥作战,被吴潜派往鄂州下游的黄州时,又推推挡挡,不愿到蒙古兵出没的地方去。但一旦当权,他的劣迹立刻变成了功绩,他指使幕僚,收罗“名士”,为自己撰写《福华编》,把自己的“援鄂之功”吹得天花乱坠。这种做法,在当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朝廷上下以致平民百姓都曾被他蒙骗一时。理宗甚至亲写诏书称赞他说:“贾似道隐然殄敌,奋不顾身,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P><P>  趁此时机,贾似道又利用朝廷中反对董宋臣、丁大全的情绪,把专权的宦官和其他外戚权臣一一除掉。在理宗执政的后期,贾似道可以说是独揽大权,无人可比了。</P><P>  贾似道当政期间,也采取了宦官、奸佞之徒蛊惑皇帝的传统方法,即为皇帝搜罗美女艺伎,引诱皇帝纵情享乐。宋理宗本就昏庸无才,不愿理政事,这回可得了贾似道这么一个擎天巨柱,外能御蒙古兵,内能治百事,又能劝己享乐,真是再好也没有了。理宗晚年,南宋已脆弱不堪,史书上评论这一时期的形势是“犹如用坏胶烂纸糊起来的纸坛子,只要用力一戳,便会碎成万片。”</P><P>  理宗还算幸运;他享乐了几十年;撒手而去,终于未做亡国之君。理宗之后是度宗,度宗本是理宗的皇侄,因过继为子而即位,时年25岁。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限制贾似道的权力,显得干练有为,也确实干了几件好事,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当贾似道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时,一些正直的大臣纷纷上书弹劾贾似道。这使贾似道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将会有灭顶之灾。于是他又开始耍弄手腕,向度宗要权了。</P><P>  贾似道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P><P>  他先弃官隐居,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蒙前线假传边报,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兵急攻下沱,看样子势不可挡,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度宗正欲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没想到当头来了这么一棒。他立刻召集众臣,商量出兵抗击蒙古军之事,宋度宗万万没有想到,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能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家慷既赴任,领兵出征了。而这时,贾似道却归隐林下,悠哉游哉地过着他的隐居生活。</P><P>  前线的警报传来,数十万蒙古铁骑的急攻,要都城筑垒防御,这一切,使得度宗心惊肉跳,不知所以。忽然,他想起朝廷之中惟一的那位能抗击蒙古军的“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来,他是否会有好的御敌之策呢?度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用皇太后的面子,请求贾似道出山。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么一来,贾似道放心了。他可得拿足了架子再说,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荣誉,尊他为太师,并封他为平章军国重事(即首相),还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心满意足地出来“为国视事”。</P><P>  贾似道知道警报是他令人假传的,当然要做出慷既赴任、万死不辞甚至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钺仪仗,即日出征,这真令度宗感激涕零,也令百官惶愧天地。天子的节钺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使命有了结果,这代表了皇帝的尊严。贾似道出征这一天,临安城人山人海,来看热闹和送行的人数不计其数,贾似道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钺仪仗返回。这真是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大灭了度宗的志气。等贾似道到“前线”逛了一圈,无事而回,度宗和朝臣见是一场虚惊,额手相庆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追查是谎报还是实报。</P><P>  贾似道“出征”回来,度宗便把大权交给了他,贾似道还故作姿态,再三辞让,屡加试探要挟,后见度宗和谢太后出于真心,他才留在朝中,这时,满朝文武大臣也争相趋奉,把他比作是辅佐成王的周公。通过这场考验,年轻的度宗对朝臣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至此才理解理宗为什么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佞,但国难当头之际,只有他还“忠勇当前”,敢于“挺身而出”。度宗哪里知道,满朝文武懦弱是真,贾似道忠勇却是假,他不知不觉地坠入了贾似道的奸计之中。从此,度宗完全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往贾似道那里一推,纵情享乐去了。</P><P>  贾似道再一次“肃清”朝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朝廷上下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守门的小吏也要查询一遍,这样,赵宋王朝实际上变成了贾氏的天下。有一次,百官在朝堂议事,不知出于何由,贾似道忽然当着度宗的面怒斥百官说:“要不是我的提拔,你们这些人,哪里会有今天的位置!”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贾似道公然蔑视度宗,把皇家的官府看成他私人的家宅了。</P><P>  贾似道当政期间,朝政极其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卖官鬻爵更是司空见惯。贾似道门庭若市,凡想做官者,都必须巴结上贾似道。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势,贾似道每五天才坐船经过西湖去上朝一次,连宰相衙门也不去,干脆在自己家里办公,所有文件都要公人送往他家,由他审理签署。实际上,许多事贾似道并不管,只是授意一下,让他的幕僚属吏翁应龙、廖莹中等人办理。这样一来,这小朝廷的政治,比理宗时期就更加衰败了。</P><P>  对于蒙古人进攻襄阳的消息,贾似道采取的策略仍是瞒和骗。他不许任何人提起蒙古军进攻的事,如果有人谈及此事,他就立刻找个借口将他贬斥。有一次,度宗忧虑地问他:“蒙古军已围襄阳三年,不知该怎么办?”贾似道却强硬地回答说:“蒙古军早已被击退,陛下不要听别人的胡言乱语。”并逼迫度宗说出进言之人,度宗无奈,只好说是听一名宫女说的,贾似道也不管是真是假,就将这宫女立即处死。众人看到这种情形,哪里还敢多嘴?</P><P>  度宗酒色无度,在35岁的壮年忽然病死。恭帝即位,年仅4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听政。不出几月,蒙古兵就打过长江,逼近临安。在这以前,度宗也想发兵增援襄阳,但因贾似道多方牵制,一直未能成功。襄阳城被围五年,城中士卒以人骨为炊,以纸币做衣服,守将吕文焕见救兵不至,只好出城投降。蒙古军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带领之下,以风卷残云之势,攻下樊城,继续进逼。度宗在日,贾似道紧紧抓住度宗怕死的心理,装腔作势地要求出战,却被度宗死死拖住。贾似道既免了亲临前线之惊怕,又赚了好名声。如今,恭帝即位,元兵猛攻,群臣纷纷要求贾似道出征,他再也使不出计策来推托了。</P><P>  贾似道胆小如鼠,又贪生怕死,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应付。他调动了十三万精兵,从水路出发,来到安徽一带,他根本不思抗击,只是一味巴结元人,请求议和。他给元丞相伯颜送上礼品,请求割地赔款,但伯颜骂他不守信义,还扣留了使者郝经,便拒绝议和,率兵冲击。贾似道几乎未加抵抗,就和几个属下一起乘小船逃走。南宋军队一片混乱,粮草辎重全被元军夺去,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P><P>  贾似道回朝之后,继续耍弄手腕,牢牢靠定太皇太后谢氏,装出一副忠臣的样子,请求迁都。在鲁港兵败以后,天下舆论哗然,再也掩盖不住,又兼元兵直逼临安,朝野一片震恐,群臣纷纷上书,揭露贾似道的真实面目,要求诛之以谢天下。在强大的压力之后,谢太后被迫将他免职,但这不能平息愤怒,大臣、太学生、平民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谢太后无奈,只得把他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P><P>  县尉郑虎臣曾受过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去贬所。在押解的路上,郑虎臣多次提醒,让贾似道自尽,但他苟且偷生,不愿就死。郑虎臣想尽办法,勒逼折磨,贾似道自知再也活不下去,就服冰片自杀。怎奈一时并不得死,只是肚泄,郑虎臣气愤不过,就到厕所里抓起他的胸襟,连续往地下猛摔,贾似道终于死于厕所之中,结束了他恶贯满盈的一生。</P><P>  贾似道凭贾妃而起,其本人无德、无功、无才却能专权两朝,乍看起来,实在是一件十分怪诞的事。其实,只要弄清了其晋身的突破口,这样的事情也就见怪不怪了。</P><P>  在古代社会,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王高高在上,掌握着全国的一切,在这种体制下,统治者爱才,是为了自己的一家之天下;统治者不爱才,往往是为了贪图享乐。当然,其中的情况是十分复杂,但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由帝王来选拔人才。然而,帝王毕竟是人,不是神,因此,再理性的帝王也逃脱不了感性的一面,既然有感性,则被人钻个空子也是常理之中的事了,更何况,有那么多不理性的帝王专凭个人好恶来衡量和选拔人才呢!所以,在帝王集权的体制下,重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所选之人,很可能是十恶不赦之奸徒,选拔者坠于其奸计之中,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能觉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比比皆是的。</P></TD></TR></TABLE>
13#
发表于 2006-2-10 22:38:00 | 只看该作者
<TABLE width="95%" border=0><TR><TD class=head align=middle>丑才子罗隐</TD></TR><TR><TD class=body>
<FONT color=red size=3>屡试不中的丑才子</FONT> <P>罗隐,字昭谏,原名罗横,余杭(今浙江余杭)人,自号江东生。 <P>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P>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P>罗隐之所以屡试不中,他的长相也是个很重用的原因,他的丑陋和他的才学一样出众,宰相郑畋的女儿非常喜欢罗隐的诗,经常拿着他的诗文读。但有一次罗隐到她家里拜访父亲时,她忍不住偷着看了看这位才子,结果大失所望,从此再也不看罗隐的诗文了。真不知罗隐的丑陋到了什么程度,竟让酷爱他诗文的小姐看一眼便与他的诗文绝缘。 <P>在考场上屡战屡败,罗隐对嫉妒他才学的考场也厌烦了,他离开长安到别处暂且谋生。他碰上一个名叫罗尊者的人,这人为他看了相后对他说:“君志在考场及第,但做官仅能做很低级的。如果能放弃科举,向东辅佐地方王国,则必有大富贵。”罗隐于是到了湖南,但都没有合作成。他曾经拜见淮南高骈,罗隐见高骈酷爱仙术,就偷着在后面土庙里题誓讥讽,然后连夜乘船跑了。为高骈弄巫术的人告诉了他,高骈大怒,派快船追赶,已经晚了,后来高骈被杀,罗隐又提笔写了《妖乱志》以报当初被追之仇。 <P>当时负责镇压起义军的招讨使宋威作战畏缩不前,罗隐便到军门前上书教导他说:“王仙芝和尚让等人四处攻掠为害,天子命将军为帅,是因为您能知恩卖力,但现在您却迟疑不进,难道不知天子将八十三州交给将军守护了吗?那是让将军旦夕之间便将寇贼剿灭干净。”宋威看了很不痛快,找罗隐,早已经走了。

<FONT color=red size=3>狂妄也有福</FONT> <P>南方无法立足,罗隐又到了北方,路过魏博时他给节度使罗绍威写了封信,除介绍自己外,还排了辈份,称罗绍威为侄子。罗绍威的部下看了,非常生气:“罗隐一个布衣,还敢称王为侄子,如此无礼!” <P>罗绍威却说:“这个罗隐虽是落第的布衣,但名扬天下,王公高官他都看不起,今天能到我这里来,也是我的荣幸,不要计较!做他的侄子我也高兴,你们别说啦!”罗绍威在城外排开阵势欢迎这个叔叔,亲自接进城中。见了罗隐他便行晚辈的跪拜礼,罗隐毫不谦让,坦然接受了。 <P>过了几天,罗隐要回浙江去了,罗绍威见留不下他,便给钱鏐写了封推荐信,然后又送钱百万给罗隐做行资路费。有了地方势力的保举,又是侄子,罗隐到了南方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P>这次虽然有罗绍威的推荐信,但罗隐还是吸取了一点教训,将狂妄之气收敛了一些,他怕钱鏐不收留自己,就将自己的一首诗写在卷首,将信送进去。其中有两句“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意思是说钱鏐度量大,容得下贤士,这是交际中语言最好的,使双方的优点都被肯定了,当然会有良好的结果了。钱鏐看了果然大笑,委以重任。后来钱鏐被朝廷授节度使之职,钱鏐让沈崧草拟谢恩表,大谈浙西的富庶,写成后给罗隐看,罗隐说:“现在浙西战乱刚息,自给还不足,朝廷当政之人正谋求贿赂,这表送去,当政人岂不趁机大加勒索我们?”钱鏐让他改改,改后的谢表中有这样的话:“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朝中的人看到后都说这肯定是罗隐所写。 <P>罗隐在钱鏐那里做过钱塘令,掌书记,后来升为节度判官。但他狂傲的本性并没有改,时间一长,小尾巴又翘了起来。钱鏐也能写诗,他在以诗应答的时候也不给钱鏐面子,将钱鏐小时候拿着棍骑牛的事都抖出来了,但钱鏐度量很大,并不计较,一笑了之。 <P>朱温建立后梁,也久闻罗隐盛名,用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去,被罗隐回绝。同时他还建议钱鏐讨伐后梁,灭掉叛逆唐朝的朱温。他说:“王是唐朝之臣,发兵北伐义不容辞,纵使不能成功,也能保住杭州越州之地,称帝于东方。怎么能向北称臣,做羞辱之人呢?”钱鏐以为罗隐被唐朝长期压制,会怨恨唐朝,这时见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以道义为重,对他的人品很是钦佩,虽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北伐,但对罗隐更器重了。
<FONT color=#ff0000>劝谏钱鏐</FONT> </P><P>有了钱鏐的器重,罗隐对钱鏐也时常进谏,有时是用他的诗规劝。当时西湖每天都要送几斤鱼给钱鏐,因为他爱吃鱼,鱼也得名为使宅鱼。碰巧钱鏐请罗隐为一幅垂钓图题诗,罗隐便写道:“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鏐看了,马上下令不让再送鱼了。 <P>罗绍威后来归附后梁,他向朱温大大推荐了罗隐,朱温又一次让罗隐去做给事中、发运使,因为钱鏐向朱温称臣,所以罗隐只能答应,但他并没有去开封上任,一直住在杭州,直到他在七十七岁时寿终正寝。 <P>罗隐以才气和傲气著称,有一次乘船,见到大臣韦贻范,他不知是谁,便叫着船夫的名字说:“那是哪个朝中的官!我脚指缝里夹着笔,可以顶他们几个人!”一句狂妄的话让韦贻范恨之不已,使他狂妄之名传遍朝廷,再应试时就很难考中了。有一次,唐昭宗想把罗隐录用在甲科,有大臣便举出罗隐的《华清宫诗》劝止:“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在称赞唐玄宗的同时也讽刺了他,见罗隐竟敢讽刺一百年前的先祖,唐昭宗便将罗隐的名字划掉了。

<FONT color=red size=3>出众的才学</FONT> <P>但罗隐的才气还是非常出众的,也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当初认他为叔叔的罗绍威,就很喜欢罗隐的诗,他自己还写诗,而且将自己的诗谦虚地命名为《偷江东集》。割据青州的王师范经常派人送信送财物给罗隐,求他赠诗,等得到后,大喜不已,爱不释手。有个朋友中了进士,罗隐写诗祝贺,朋友的父亲却说:“儿子及第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得到罗公诗文一篇。”可见罗隐在当时的名气之大,但这名气也成了他及第的大障碍。 <P>罗隐一生作品很多,著作有《谗书》、《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江南甲乙集》、《灵壁子》等。 <P>罗隐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的认识也很深刻,如《孟浩然墓》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书生的冷遇:“数步荒榛接旧蹊,寒郊漠漠雨凄妻。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坟墓的高低显示了人死后礼遇的高低。 <P>还有比较出名的《自遣》,对他和当时一些有才华而不能报国的志士的无奈心理做了描述,有的句子至今还被一些人引用,但已经是断章取义了。罗隐在《自遣》中写道:“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P>其他的诗中也常有佳句出现,如《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筹笔驿》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将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诗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P>除了诗外,罗隐的文章也很出名,主要是《谗书》中的小品文,在序言中罗隐自嘲地写道:“我来到京城七年,饥寒交迫,几乎不像一个正常人了。丁亥年的正月,拿过这本书来自己骂自己:‘他人用书得荣誉,你却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书取富贵,你却因此得贫困。’所以,我的书不过是自己谗媚自己罢了,就叫谗书吧。” <P>罗隐的儿子塞翁,官至节度使推官,擅长画羊,当时人视为一绝。罗隐的《谗书》中有一篇《题神羊图》估计就是在儿子的画上写的,他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进行了讽刺,大意是:“尧的时候有神羊,是触不直辨是非的。后人却将羊角的形状画得怪异,以为这样才是神羊。哼!尧的羊和今天的羊本来就是一样的。原来的羊纯朴,现在纯朴之风已经败坏了,羊也变得贪婪狠毒,人也堕落了。所以现在的羊角歪了,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触不直辩好坏之人了。” <P>罗隐有才,但他初期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太狂妄了,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好象天下除他之外再无有才之人,但失意使他的诗才朝着另一个讽刺的方向有了大发展。假如他稍微收敛一些,恐怕在当时会有更大的作为,但这样,那个有才气有傲气的罗隐就不会出现了。,也久闻罗隐盛名,用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去,被罗隐回绝。同时他还建议钱鏐讨伐后梁,灭掉叛逆唐朝的朱温。他说:“王是唐朝之臣,发兵北伐义不容辞,纵使不能成功,也能保住杭州越州之地,称帝于东方。怎么能向北称臣,做羞辱之人呢?”钱鏐以为罗隐被唐朝长期压制,会怨恨唐朝,这时见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以道义为重,对他的人品很是钦佩,虽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北伐,但对罗隐更器重了。</P></TD></TR></TABLE>
14#
发表于 2006-2-11 01:34:00 | 只看该作者
前后两人跟天台有点关系,罗隐似乎有点不搭界,难道他也在天台混过?
15#
发表于 2006-2-11 01:49:00 | 只看该作者
范方的故事也不错,小时候就是听他的故事长大的
16#
发表于 2006-2-11 02:40:00 | 只看该作者
唐朝人做官是很讲究长相的,长得帅,做大官。有篇《唐朝宰相的风度》就说了这回事。
17#
发表于 2006-2-11 02:41:00 | 只看该作者
<P>唐朝宰相的风度</P><P>  萧让 文</P><P>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历代中秋咏月的佳作不胜枚举,我独爱此句,感其意境之雄浑高远,方知何谓盛唐气象。皓月当空,天青海碧,也不禁想起此诗的作者,被誉为“文中之帅”的开元名相张九龄来。</P><P>  张九龄,以诗文和风度名动一时,为人正直而有责任感,  
一心“致君尧舜上”的儒家知识分子典型,一度和玄宗也曾君臣相合,共创开元盛世,然终不敌李林甫之巧言令色善事人主,在其口蜜腹剑下败下阵来。颇有艺术家气质的玄宗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秋天给张九龄送去一把扇子,暗示已经用不着他了。然张九龄虽被罢相,其翩翩神采仍让玄宗念念不忘,其后每逢荐引公卿,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P><P>  好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一语道破唐代对士人品貌的推崇。唐代以科举取士,但科举高中并不等于就能马上当官,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核,考核的标准有四条:</P><P>  一曰身,谓体貌丰伟。头一条就是要求风神俊朗,可见帅哥在唐朝实在很占便宜。而相貌太过丑陋的人是不能做官的,大概觉得有伤国体,很丢士大夫颜面。</P><P>  二曰言,言辞辩正。要能言善辩,哑巴、口吃患者、说不了两句话就被人驳得哑口无言的,统统不合格。这一条有点歧视残疾人,但唐人也自有道理:作为一方父母,笨嘴拙舌吞吞吐吐,如何能使民众心悦诚服?</P><P>  三曰书,楷法遒美。专指书法优美兼字迹清楚。</P><P>  四曰判,文理优长。唐代地方长官处理民事纠纷最后结案宣判的时候要写判词。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必须用对仗工整的四六体骈文,称为骈体判,既要引经据典符合法律条文,还要文采斐然琅琅上口,久而久之,竟形成一种新的文体——判词。白居易文集里的《甲乙判》就是他宦海生涯里处理案件的判词总汇,词理纵横,文笔灿烂,援引法律条文精辟准确,且幽默风趣不悖人情道理,后人称“百读不厌”。唐人之善化生活为艺术,由此可见一斑。</P><P>  故此唐代的政治家也多是书法家和文学家,只因这样的取士标准,没两把刷子,是拿不下来的。诚如《容斋随笔》所言:“既以书为艺,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精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散文不可也。”中唐之后,随着科举制的日渐完善,以风度、书法和文章取仕渐渐成为主流,这在名列百官之首的宰相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多善属文工书,优雅从容,温柔敦厚的士大夫品派,俨然成型,是之谓宰相风度,尤以元和诸相为最。</P><P>  据唐人笔记《幽闲鼓吹》记载,侍郎潘炎的妻子一次宴请儿子的同僚,遍阅诸人,独问:“末座惨绿少年何人也?”曰:“补阙杜黄裳。”潘夫人不禁赞叹:“此人气质大异常人,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相。”此后,人们便以惨绿少年作为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的代称。</P>
18#
发表于 2006-2-11 05:47: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800080 POINT-SIZE="16">
<P 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6><B>罗隐</B></FONT><FONT color=#0080ff size=3></FONT><SMALL><SMALL><FONT color=#400080 size=4>   罗隐,字昭谏,馀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著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刺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FONT></SMALL></SMALL></P>
<P left?><SMALL><SMALL><FONT color=#400080 size=4></FONT></SMALL></SMALL> </P></FONT>
<P><FONT color=#800080 POINT-SIZE="16"></FONT></P>
<P><FONT color=#800080 POINT-SIZE="16"></FONT></P>
<P><FONT color=#800080 POINT-SIZE="16"></P>
<P align=center></FONT><FONT color=#800080 size=5>罗隐诗集</FONT><FONT size=1></FONT> </P>
<CENTER></CENTER>
<P align=left>    罗隐的咏物诗写得很有特色:或借物讽世,或托物言志,其诗作虽不多,但颇耐人寻味,值得研究。三首诗中以《蜂》流传最广。</P>
<CENTER><FONT size=1>
<P> </P></FONT>
<P><FONT color=#800080><FONT size=5>雪</FONT>


</FONT>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FONT color=#800080></FONT>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FONT color=#800080>



<FONT size=5>蜂
</FONT>

</FONT>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FONT color=#800080></FONT>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FONT color=#800080>



<FONT size=5>鹦鹉</FONT>


</FONT>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FONT color=#800080></FONT>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P>
<P>  </CENTE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0 21:49:29编辑过]

19#
发表于 2006-2-11 06:14:00 | 只看该作者
<P>服了你们了</P><P>居然有这么多资料!</P>
20#
发表于 2006-2-11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有GOOGLE, 再多的资料也查得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9-21 19:36 , Processed in 1.0842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