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锡器工艺俗称打鑞,锡器制品多用于制作生活日用品、传统嫁妆、仪仗道具及佛事法器等。我国锡艺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多年前,已熟练掌握炼锡技术,最晚至商代,已经有了锡制器物。先秦时期,锡业是由专门机构经营的,民间并无打锡器这门行当。直到宋代,锡器逐渐在民间普及,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时,打锡器才成为一门重要的民间手工艺。近年来,随着价廉物美的搪瓷、塑料、玻璃、不锈钢等现代器皿的兴起,全凭手工制作的锡器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的打锡艺人也已很少了。在我县的中山西路,还有两家专做锡器的小门面,店的主人应该说是永康一对堂兄弟。他们分别叫吕德昆和吕文起。
吕德昆:
这门手艺几乎无人问津
前几天,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记者来到了中山西路180号吕德昆锡器店。眼前的吕师傅已年近花甲,他的柜子里放着各种锡器,放番薯糕片和放茶叶的锡罐、倒老酒的锡酒壶,还有插蜡烛的香台。除了打锡器,吕师傅还修补水壶,铝罐等。在交谈中,吕师傅多次谈到学手艺相当难,做锡活挺辛苦,从早坐到晚,又没多少钱。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怕脏,又没有坐性,所以这手艺几乎无人问津了。这城里,也只有二家锡器店了。
吕师傅的父母都是永康人,解放前他们就在天台经营锡器生意了,吕师傅出生在我县,他说他的锡器手艺是十七八岁的进修跟在父母身边学的。之后,政策规定私人不能开店,经营几十年锡器生意的父母分别到我县的缝螺厂和机械厂上班,一直到退休。而他也与20岁那年到运输公司工作。2001年,吕师傅从单位下岗,他说自己下岗后,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整天没事干,日子也不好打发,所以就重新拾起锡器的老本行,在自己家开起了店。
做锡器比较繁琐,一件锡器一般要经过剪、焊、锉、拷,再锉、刮、擦等10道左右工序,且都手工。全手工制作锡器,很费时间,比如做一把锡壶,要花大半天时间,天日长的时候,一天能做两把。锡壶以重量算钱,吕师傅说,以前的人条件差大多喜欢锡壶轻一点,现在喜欢重一点,对于做锡器轻重手工一样,轻点就便宜一些。
吕师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打工的锡器被不修钢、铝制品、塑料等行业取代,生意自然也冷清了。现在买锡器的大多是下乡人,下乡人还有嫁囡打“四件锡器”用来作为喜庆用品,即“鑞壶、鑞瓶、鑞台、鑞揭”。另外,这四件里面鑞台的销量相对来说又好一些,都是念经拜佛的老太婆需要。
对于现在的生意,吕师傅说,上半年大多修修补补,下半年结婚的人多,生意相对来说好一点。对于做锡器,吕师傅说,只要自己有体力还是要做的。(余赛华)
吕文起:愿意招徒弟
吕师傅从事打鑞已有20多年了,念完初中的下半年,16岁的他就跟师傅来天台走村穿巷学打鑞。天资聪颖加上勤奋的吕师傅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另起炉灶出师了。那个时候学艺一般人都有二年时间,吕师傅说自己胆量比较大也有一定悟性,学艺多没久,自己就抢着给客户打锡器,开始时他师傅会说:“你这样做能不能用。”吕师傅聪明地回答:“没用,就熔了再做吗。”几次以后,吕师傅还真能完成客户的要求,这样师傅也就不说了。吕师傅学艺时候也确实用功和用心,就是帮师傅找生意,都是挨村挨户地问过去。他师傅之后也说,虽然他只跟半年时间,那半年却是生意最好的半年。所以到现在,他师傅每次下半年打鑞旺季来天台走村穿巷打鑞时,总会来看看吕师傅。
出师后的吕师傅开始的时候像其他打鑞人一样,到处“打鑞喽,打鑞喽”挨村叫喊着,奔波着,这打鑞的锡器工具就在吕师傅的肩上挑了七八年。17年前,吕师傅结束这种奔波的生活,在中山西路开了一家锡店。在开店之前,就有店老板专门订吕师傅的锡器,吕师傅说,那时一般人工资每天3元左右,自己做手艺一天五六元,可经过自己加工的锡器经过店老板一转手,利润比自己的工资还高,算算自己就开了店。也结束了走到哪里吃哪里,走到哪里宿哪里的生活。
说起现在的生意情况,吕师傅说还可以,他认为只要会做就有生意,这二年相对来说市场还有点回升。生意下半年比较好,农历十月以后,有些打鑞的永康人还会到天台来。吕师傅说,做锡器最热闹的是上个世纪80年初到90年代中期,基本上每户嫁囡都用到鑞器,他曾在我县的一个村连续打了三个月鑞器。那时候在天台打鑞的人有五六十。现在估计就是到下半年,也没有10人了。打鑞是永康的传统手艺,就是这不到10人里,大多数都是永康人。
当记者问到有没有人想跟他学手艺时,吕师傅说,开玩笑跟他学的人很多,真正想学的到现在还没有。他感叹道,做手艺吃不饱,饿不死,几千元一月,不过还算自由。这锡器不是没人用,而是没人学,他说自己愿意招徒弟,这样既有人帮忙干活,又有后继之人,一举两得很好。
除了打鑞瓶,鑞揭、鑞壶、鑞台等锡器外,一年中生意最淡的七八月份,吕师傅也会打一些锡器艺术品,也是顾客送给亲朋好友的佳礼。(余赛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