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9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梁绍基个人作品展近日在沪举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09:2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点:香格纳画廊H-空间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展期:2007年9月4日-10月10日

开放时间:下午1点至6点(周二至周日)


欢迎上海的街民前去捧场!


     作品构思与创意。





      展厅中的作品。






梁绍基(中)接受媒体的采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发表于 2007-9-7 09:46:36 | 只看该作者
上海的同胞们去看看哦!
板凳
发表于 2007-9-7 10:12:28 | 只看该作者
境界,需要被人领略才能看懂。
地板
发表于 2007-9-7 10:19:27 |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
5#
发表于 2007-9-7 11:00:2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记
6#
发表于 2007-9-7 13:38:10 | 只看该作者
上海站派记者跟踪采访,哈哈
7#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14:57:24 | 只看该作者
梁先生的作品到展厅现场,更能感到作品的内含与震憾。
8#
发表于 2007-9-7 16:03:34 | 只看该作者
主题有没有介绍天台的云,哈哈
9#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4:55:49 | 只看该作者
梁先生的《云》个展,引起了国内外各大艺术类网站的关注,

许多网站均发布了个展公告。

众多网友在观看了个展之后,也有许多博文见于个人博客,

国内也有报刊发表个展的文篇和访谈。

传载几篇:

艺术家与策展人对谈:春蚕到死丝方尽

   发于“上海证券报  ”



云—梁绍基个展(图片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邱家和

  “云———梁绍基个展”将于9月5日开幕,是上海香格纳画廊在“上海当代”博览会开幕期间举办的个展之一,也是劳伦斯为那些专程赶来上海的国际藏家准备的特别节目。梁绍基1945年生,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蚕”结茧来制作装置艺术,曾经参加过著名的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2000年上海双年展以及巴塞尔博览会、2005年与2006年的“麻将”以及上海双年展、2007年巴塞尔博览会的“聚焦上海”等重要展览。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娃(Brouwer),则是定居荷兰的国际策展人,1997年在荷兰的布瑞德策划了“另一个长征”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展览的布展现场,记者记下了两人的对话:

  梁绍基:1988年我在展览场地做装置时,看到逆光中的茧子似乎在动,因此激发了我的灵感,用金属做框架,用丝绸、蚕茧加上一些宣纸作了一件作品,名叫《易———魔方》,参加了1989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当时我对中国哲学有兴趣,西方哲学也看。1989年我开始正式养蚕,开始试验在金属上养蚕。因为金属是工业时代的一种时尚,也有反人性的因素。我的工作室所在的天台山有许多废铁,又增加了困惑与腐朽的因素。仅过多次尝试,我最后找到了在金属上结茧的办法。人有人性,蚕有“蚕性”,蚕对气味、光、运动、方向都有反应,掌握了蚕性,就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创作作品。

  玛丽安娜:绍基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对自然的态度,对生物的运用。西方有一个类似的艺术家名叫波伊斯。虽然这么做的人很少,但却是很重要的主题。艺术家选择这条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因为它的艺术道路会很孤独。

  梁绍基: 1996年,玛丽安娜来上海观看首届双年展,在上海戏剧学院看到了我的作品的照片,我的创作开始受到西方的关注。

  玛丽安娜:我1986年开始接触中国当代艺术,1989年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看到黄永砯、顾德新、杨吉昌的作品。1994年我策划了一个群展,借用一部小说的名字《黑暗的心》关注生活在异国他乡的艺术家,其中有海外华人艺术家陈箴、谷文达、黄永砯、蔡国强等,表现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冲突。此后与陈箴、蔡国强成了好友。经他们引荐,1996年来上海参观双年展,遇到了费大为、侯翰如等,还去了北京和广州,见了许多中国艺术家,除了广州“大尾象”小组外几乎都见过了,对他们的印象很深,经周铁海和汉斯的帮助,1997年在荷兰的布瑞德策划了群展《又一次长征———中国当代艺术1997》,得到“基础”基金会的资助,展出了1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25件作品。

  梁绍基:回顾10多年来,我的创作日益成熟,我找到了在老作品上继续结茧的创作方法,我的作品也不就断成长。

  玛丽安娜:这次展览的作品,都围绕一个主题:艺术与人生,作品代表人生的各个方面:彩票、报纸、蜡烛、光脚走在非金属上的录像等,反映人生的悲欢离合。希望这个展览不仅展示作品本身、作品的本意,也像展示艺术家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当代艺术中有许多人强调政治的因素,但绍基的作品不同,他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他的追求也是一种态度。更重要的是,这是好的艺术。

  梁绍基:我的作品,皮埃尔与乌利·希克都收藏,也有加拿大、塞尔维亚、拉脱维亚的机构收藏。因为蚕是活体,收藏比较困难,出口还涉及动物检验,蛋白质要处理。不过这些作品只要后期处理后,保存就没有问题。1989年的参加现代艺术大展的作品至今都保留得很好。而且,我认为我的作品,其腐败的过程也是其主题与形式的一部分。

  玛丽安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只有美术馆收藏装置,而现在装置艺术家最出名,藏家也喜欢收藏有挑战性的东西。中国也会这样,但需要好的收藏家,来收藏这些难以收藏的作品。眼下中国的当代艺术非常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非常流行而受到追捧。大多数藏家都是受到流行的影响。这些人也不会长期关注当代艺术,一旦时过境迁就会弃之而去。因此,关键还是要选择好的作品,还是要看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背景,要搞清楚“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9-14 15: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02:18 | 只看该作者
云——梁绍基个展

(传载于:金锋的BLOG)

    梁绍基的作品以生命与自然为素材而著称。但若要真正理解他的作品,我们或许应该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例如他好以生蚕丝来隐喻人类生命的作茧自缚;他曾数年津津乐道于在朽木中发掘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他亦时常静坐于乡野山巅,顿悟镜中云幻,以此来化解浮华世间的骚动不安。我们至少还应略晓中国思维多元化的重要性,比如在古诗中丝、竹、烛、云均为转瞬即逝、悲情、奉献的生命象征。但是,即便是传承于中国传统,梁绍基的作品仍然直指当下,巧妙地将那些广为人知的引证转化为当代的装置和表演。由于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超常的技术,其创作过程缓慢并难以阐释。他的装置也很难被商品化——它们更像是行动和思维过程中留下的遗存,恰似生命之旅的印迹,而非简单的物品。
    梁绍基于1945年生于上海,曾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后研修于浙江美术学院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梁绍基的早期作品主要为抽象静态的壁挂和由编织纤维和竹子为材料的装置,并在国际艺术和工艺展览中倍受关注。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1988年梁绍基开始试验制作富有个性化的丝质材料。他养蚕,并将蚕作为其作品现场中活生生的部分。至此,他的艺术生涯进入了全新的旅程,他试图融生物学与生物社会学、雕塑与编织、装置与行为艺术为一体。这些作品大都冠以《自然系列》为题,仅标以数字和日期。他认为《自然系列》即是时间的雕塑、生命的雕塑、自然的雕塑,是“第四维度空间的记录”。在很多作品中,他直接让活蚕在装置构件和行为表演中吐丝缠绕各种物品(通常都是信手捻来的物品)。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寓意着勤劳、奋斗、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梁绍基在作品中常常以蚕为喻来消解、拂去生活中的暴力、残酷和悲伤。
    梁绍基的作品被广泛展于各大国际展览,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和上海双年展。
“云”是梁绍基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汇聚了其作品中独具救赎精神的作品,综合展现了他善用中国传统的诗境与哲理来诠释当代人生奋争的方式。展览包括其《自然系列》的一些最新作品以及录像与摄影。
    该展览由Marianne Brouwer策划,她曾经于1997年在荷兰Breda策划过“另一个长征:中国90年代观念和装置艺术展”。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9-14 15: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4 21:52 , Processed in 1.0760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