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台山裴斐 于 2013-7-20 15:21 编辑
一座小小的天下名山
裴 斐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名山荟萃。有誉为地球第三极的珠穆朗玛;有“五岳之首”的雄伟泰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美丽黄山;有赞誉为“峨眉天下秀”的四川峨眉山;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山水;有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这些山水秀丽奇妙,景致优美,其人文景观更是丰富多彩,深邃绝伦。
但君知否?中华大地除了这些名山,在浙东之滨还有一座小小的名山。
清朝有个学者名叫潘耒,遍游天下山水,1691年游天台山,并为此写下了《游天台山记》。他将天台华顶的高旷,东苍山的秀润,幽溪的苍寒,螺溪的刻削,寒岩的峭特,明岩的诡异,桃源的隽永,赤城的秀丽,石梁飞瀑的雄奇巧妙……遍拟天下名山。从天台山水的奇妙的意境中,犹见其他名山的不及之处,终使他发出了“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诸山,可也;游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的感慨。
古时天台又名赤城,其实赤城的出处却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座小小的山。此山在天台城之西北,高不过四百米,方圆不到三里,然而自古到今却很有名,而且成为纵横百余里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台山的标志与门户。
赤城山山岩屏列如城,山色赭赤,望之如霞,故名。历代文人如李白、孟浩然、项斯、贾岛、李商隐、顾况、陆龟蒙、罗隐、刘禹锡、陆游等均留下吟咏赤城山的诗词。元代台邑诗人曹文晦的笔下如此描绘:“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
清代乾隆皇帝闻之此山,心生羡意,亦欣欣然地在颐和园的一座关阙楼阁上题额曰“赤城霞起”。
赤城山成为一座小小的名山。
难怪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在他的传世之作《陋室铭》中开首就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他将山与人气、人才相联系,认为没有“真神”与“仙气”,山再高再大,也只能是其貌不扬,毫无知名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是岿然无语的活物,山色托其秀丽,险峻显其风姿。山,各有其品性,有的山色秀丽,有的苍莽迷蒙,有的气势巍峨,有的雄壮豪放,有的清幽静谧,而惟其灵性才真正体现其生命与活力。
赤城之名,是因其“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赤城之名,是因其兼收并蓄,历代高僧高道雅集于此,仙佛双修于一山;赤城之名,是因其外则丹霞绮拔,内则虚清存正,而位列天下道教第六洞天。
天台的山,就是如此般的神奇。
出生于赤城山下、读书悟道于赤城山上的济公活佛,在他所写的一首《湖山有感》诗的结尾中说:“咦,非老僧爱山水。盖为看于见,不如看于不见。”此乃佛家之妙语。未出世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出世者已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济公者,出世又入世,最终又会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
看山水是如此,为人亦然。
人怀懿德,如山得灵气。坦荡荡,容纳大千精华,小亦见大;常戚戚,鄙陋刚愎自用,大亦复小。
一个人不在于其位有多高权有多重,若以权谋私,人品低劣,虽居庙堂之高,然亦难得人心;一个人即使财运高照,腰缠万贯,若是精神空虚,“只认钱财不认人”,也同样会烦恼不断,难得幸福真谛。
山有山的境界,人有人的品性。悠悠山水,寓意深长,朗朗乾坤,哲理潜藏。
因此,我想,在人的一生中,会在这个世界上经见许许多多的物我境界,而所有的境界都是需要用心去营造、去体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