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3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子》及道家前期渊源略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9 15:4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blogcn.com/u3/11/73/shynn/index.html
《庄子》及道家前期渊源略叙


许之梵 郑鸣谦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说庄子必要先说道家,道家源远流长还是很长,还是来说与庄子和《庄子》相关的道家的来源及早期流传省力些。传统来说庄子学说来自老子,是老子直接传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也有的说老子并无其人是庄子树起来的,崇古。那么我们来回到远古来探求一下。最早来划分诸子百家的是作《史记》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本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在这个分类中,刘歆并没有比司马谈深入多少,但他系统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刘歆的理论经后来的学者,特别是章学诚(公元1738-1801年)、章炳麟(公元1869-1936年)予以发展。刘歆的理论主要是说,在周朝(公元前1122?-255年)礼崩乐坏(即社会动乱政制解体)之前,即周朝前期,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因此,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这就是说,当时没有任何私人教师;担任教师的都是政府的官吏。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的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
       刘歆这段分析的原文全部引用太长,我只是把有关道家的引用列出如下:“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々,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汉班固《汉书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刘歆的陈述把老子治道同历史联系了起来,也没有指明这种联系的细节。朱熹稍微具体地指出:“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信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列子》所引黄帝书,即老子谷神不死章也。” 近代学人章太炎肯定刘歆的“诸子出于王官说”,并再次认定老子之学是出于“史官”。但胡适则完全否定这种说法,断定“诸子不出于王官”,认为“诸子之学皆春秋战国之时势世变所产生,其一家之兴,无非应时而起。及时变事异,则向之应世之学翻成无用之文。于是后起之哲人乃张新帜而起。” 这同时也就排除了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不接受胡适的看法,基本上认同刘歆的观点,“以为刘歆所说的,大致还不错”。 但他又修正了刘歆的说法,比如他认为道家是出于“隐者”,而不是出于“史官”。在此,我们只关心老子道家与史官的关系。如果说老子道家“出于史官”只是强调了其思想的史官背景或同史官的联系,而不是说老子道家已经产生于王官(如胡适所理解),后来王官失守移到了民间,那么,刘歆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基本倾向是,老子道家作为一个学派,是生成于春秋时期,虽说在老子时不一定叫做道家,但其思想的形成则多得益于史官,并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传统渊源,存在于贵族、知识分子中间,而不是纯碎隠者,道家多为隠者是在庄子及其以后时期。
关于老子的身世由于时代久远,众说纷纭,知道他是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人,略早于孔子。《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周王室衰败时,老子辞官西出函谷关入秦,为关令尹喜所留,著《老子》五千言,随后便“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传》载老子出关时,关尹问道,老子乃作道德经》五千余言,他或者是承传老聘学说底第一代弟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关底学派,以老贵柔,关尹责清,柔与清底区别,单凭一个字,无论如何不能找出。
幸运的是我国考古工作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土了大量帛简书,来填补这一空缺历史,尤其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大批帛书与竹木简和1993年冬湖北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804支竹简。郭店的竹简有道家著作两种4篇,儒家著作11种14篇,此材料填补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段空白,为解读先秦哲学史上的许多谜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老子的身世之谜在逐渐明晰。学者郭沂经研究竹简《老子》认为,竹简《老子》出自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今本(包括帛书本)《老子》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儋;后者曾将前者全部纳入并加以改造。,《史记》所载西出函谷关并著今本《老子》五千言的那位老子是太史儋,而不是老聃,过去那种认为太史儋无著述的观点是不妥的。这也是一家之言有待更进一步证实,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事。刘歆说道家源于史官,冯友兰主张源于隐者,胡适又不同于二人主张百家兴于时势。而郭沂调和几家主张道家本来就是两大学派。一派源于史官,其传承系统是:老聃→文子→太史儋→关尹子→黄老学派;另一派源于隐者,其传承系统是:早期隐者(如《论语》中的隐者)→杨朱→列子→庄子→庄子后学。而我认为几家主张都有些道理,但是也有些过于简单化了,绝对化了。
我认为道家源于史官、贵族,兴于时势,早期存在于贵族和知识分子中间,并随时势而有所变化。我对郭沂先生的道家本来两派的说法持保留看法,但是对郭先生的传承顺序大多还是同意的。周朝前期政制尚末解体,只有官学,担任历史为政得失等知识传播的教师也是官吏――史官,接受教育的是贵族子弟和官吏子弟,平民百姓是没有受教育的资格的;周朝后期周朝皇室失去权力礼崩乐坏时,史官们也失去优裕地位散落民间,有的以个人身份教授学生,学习的学生也受了这些知识的启蒙。这些贵族和官吏子弟,以及民间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教民治国,但是时势变了,有的可以教民治国,有的没有条件教民治国,就修身养性,这两种人就是道家初期的存在土壤。这个推断在郭店《老子》和今本《老子》的比较上是有所体现的。

1,在郭店《老子》中没有以“水”为范例的议论。在郭店简本《老子》中郭店《老子》中,以川谷和海的关系为例进行的议论有是有,例如第三十二章,但像第八、第七十八章等篇中那种着眼于水本身的特性而以此为范例进行的议论却无法找到。⑨既然说“老聃贵柔”(《吕氏春秋·不二》),那上述现象又是为什么呢?老聃所说的“柔”,原 本是着眼于柔弱的婴儿和那些柔嫩脆弱的草木及万物,指出它们内里蕴藏着与外表相反的诞生和成长的生命力。把“水”这种存在作为柔弱的事物的象征,如果认真想一下的话,这是不恰当的。勿宁说“水”作为“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种“谦卑”的象征,不久 变成了“柔弱谦卑”的象征。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 街币 +5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1 + 50 + 1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23#
发表于 2007-10-11 14:42: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楠顾即梵 于 2007-10-10 21:14 发表
我对这些东西权当流水帐看过,不影响自己,不制造自己思想混乱,呵呵!

22#
发表于 2007-10-11 14:41:00 | 只看该作者
好多的字啊

[ 本帖最后由 昕若 于 2007-10-11 14:43 编辑 ]
21#
发表于 2007-10-10 21:14:56 | 只看该作者
我对这些东西权当流水帐看过,不影响自己,不制造自己思想混乱,呵呵!
20#
发表于 2007-10-10 21:08:37 | 只看该作者
呵,没啥高见,任何学说只是增加你的无序与混乱,你仅仅本能的去重组。快乐与满足只是无序和混乱之后的平静。 就像肚子饿了,我知道吃饭,吃菜就舒服了,楼主却通过冥想的办法解决。
19#
发表于 2007-10-10 19:18:53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要好好读,天天读,最好把偶的那份也读了!
18#
发表于 2007-10-10 18:53:4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
发表于 2007-10-10 16:31: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楠顾即梵 于 2007-10-10 16:06 发表
一本流水帐!


愿闻高见!请_
16#
发表于 2007-10-10 16:06:24 | 只看该作者
一本流水帐!
15#
发表于 2007-10-9 22:34:03 | 只看该作者
字能不能大一些?看起来有点累。要以读者为本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6 17:32 , Processed in 1.0771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