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兆海今年55岁,从小到大一直住在小溪坑村,年轻时救过落水群众,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做生意去了,身板健朗的他经常帮助邻舍老弱,是村里的“热心肠”。11月9日上午,笔者来到小溪坑,看望项兆海“请”来的特殊客人。 农历九月二十四下午三点左右,项兆海去水库斫柴,路上看到路基下面的草丛里一只动物在有气无力地前行,凑近了,才看清是一只大雕,大雕高四十余公分,翼展长度应该达到一米以上。这只雕为什么不翱翔天际,而是落草蹒跚呢?老项带着疑问试着再进一步接近它,大雕见到有人走近,便吃力地飞起来,飞的不仅矮,还不远,一百米都不到,老项心里揣测这大雕是不是受伤了?再次慢慢接近,这一次大雕似乎没有了气力,也不飞,也不跑,低沉的咕咕声表达出它的无奈,一颤一抖的羽毛亦表示它已经甘愿等着命运的安排。老项走到其身边,用两手的虎口轻轻地锁住它的翅膀,仔细察看,发现它的右翅有一块血污,验证了他的判断,于是小心翼翼地抱起了大雕。就这样,这只大雕住进了老项的家里,成了“院中宾”,也给人数不多的小溪坑村带来了一点热闹。周围邻舍纷纷过来看个新鲜,但没几个人见过这种鸟,更不知道它姓甚名谁,82岁的老阿婆更是肯定地对笔者说自小到今从来没见过这种模样的雕。 “这种雕我们这里的土称呼似乎是夜鹰,因为它是夜间捕食。以前看电视知道猫头鹰是国家的保护动物,不允许滥捕滥杀,要老百姓保护它们。这只雕比猫头鹰要少见,在小溪坑很罕见,尽管学名不知道叫什么,但感觉不像是猫头鹰。肯定比猫头鹰还宝贵,它更应该是国家的保护动物了。”老项打定主意不仅要保护好这只雕,还要尽力治好它的伤,让它健健康康地再次起飞。“刚带回家的时候不吃不喝,后来我不仅在它翅膀上的伤口涂了药,还撬开它的嘴,把消炎胶囊伴着肉塞进它的喉咙里。”两天后,大雕对环境也熟悉了,知晓老项和周边的住户都是良善之人,并无伤害它的意思,渐渐就有了食欲。“是要喂它肉。这只雕根本不吃米饭粮食,只吃瘦肉。一日三餐,每次把瘦肉切成一条一条,十多条肉条一下子就吃光了,每天总共要喂它三四两生瘦肉哩。” 项兆海坚定地告诉笔者,等这只大雕养好伤,就给它自由,放飞它回到山林老家的怀抱,邻舍老人们纷纷赞同老项的做法。大家更希望能把照片给县林特局的动物专家鉴定一下,看看到底这只雕的学名是什么?也不枉这一场人鸟奇缘有个更美好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