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3">访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 <br/>采访稿主题:人文素养与语文教学关系谈</font></p><p><font size="3"> <br/> 裴显生,男,1933年1月生于浙江省天台县坦头镇。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先后担任过当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写作教研室主任、秘书专业主任、新闻专业主任、校教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现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所长、新闻传播学系教授、金陵学院传播学系系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出版著作《写作学新稿》、《公文写作概论》、《和文学青年谈写作》、《现代实用写作学》、《应用写作》等十二部。发表文艺学、新闻学、写作学论文300余篇,其论著多次在全国和省获奖。现任学术职务有中国写作会会长、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南京台港文学研究会会长、《现代写作报》社社长、 《21世纪写作学文库》总主编等。 <br/> <br/>桑哲(以下简称桑):裴先生,请您谈一下您个人对语文概念的理解? <br/>裴显生(以下简称裴):语文呢,有一种理解就是语言文学,还有一种理解是语言文字。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并不是指有文采,而是指书面语言,有了书面语言,那就可以传之后代,言之有文就行而远了。那么,我觉得语文,实际上包括一个是符号,是书面语言,另一个是内容,内容也不光包括文学,还包括实用文,不能说语文就是文学。作为语,它指的是书面语言,作为文,它包括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当然也包括边缘文体。比如报告文学,既是文学作品也有实用性;新闻既是新闻也是报告;游记既是游记也是一般文章,这些是交叉文体。有些同志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这种理解也不能说是错的,人家是这么理解的。只能说我自己的理解是,语文是符号文章的综合,其中的文是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 </font></p><p><br/><font size="3">桑:您如何认识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统一? <br/>裴:我认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自古就是如此,并不是今人突然提出来的。过去在读书教育方面,总是把读书和做人联系在一起,把写文章和做人联系在一起。读书不光是读语言符号,也是读里面的思想内容。不能把语言符号和思想内容分开,思想内容就是人文精神的内容,它们本来就是统一的。中国人自古就主张通过语文的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乃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到了现代呢,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都强调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没有人讲要将两个分开。所以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来就是统一的,只是我们在理解或做的时候,突然撇下工具性或人文性,最后搞的无所适从,我觉得这是不妥当的。所以我们要回到统一上来,我支持新课标标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为一篇文章,光读它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它里面不光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做人的道德品质都在这里边,怎么能割裂呢?一篇文章要表达它的思想感情,要表达对社会某一方面的认识,把它分开怎么能说清楚呢?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是在一起的,我们要努力把他结合起来。 </font></p><p><br/><font size="3">桑:再一个问题,应该如何对待高考中的文言文作文和诗歌答卷? <br/>裴:我认为写作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前,看一个人的文章就知道他的知识面有多宽,他的认识水平有多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多强。我主张搞个小作文,一篇小的应用文,让应用文占二十分,一篇大作文占五十分。一是增加写作的分量,从前就是考一篇作文嘛,哪有什么选择题?语文是一个整体,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不能搞得支离破碎,有些水平高的人倒考了低分,有些水平低的倒撞上去了,这是个误区。要不就是考阅读理解,要不就是考写作,考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就是考阅读,也不考选择题、填空题,而是真正的理解,整体的理解。第二个是写作也是考察你对文字的理解,能不能表达出来。说到文言文的作文,我不主张也不反对,但是不倡导。不反对,是因为有些学生书读的比较多,浅近的文言读的比较多,自然养成语言习惯,内容写得很精练,短小的篇幅表达了比较好的内容,那也表示他的水平。可是我也不提倡,我认为打满分是不对的,高分意味着肯定,打满分意味着提倡。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5:06: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