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崎岖 于 2011-8-29 14:50 编辑
人民日报日前发文说,读书改变命运遭现实挑战,部分农村子弟放弃高考。文章列举了一个陕西农家三孩子的读书命运,老大数学系毕业,待业很久花了很多钱才算找到一个不算好的工作,另一个读了真正读北大,但她依然感到迷茫:“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 至于不参加高考的儿子,上了挖土机的技校,路走得却更加艰辛。读书改变命运,似乎变成了笑料。
“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同时,在我们看来,也是这个社会的疑问。读书费钱无数,结果找工作还需要更多的钱,而且找到的工作还很难称心。这就是莘莘学子所要面临的现实,也是“知识就是力量”的现实讽刺。对于大学的迷信,从此就终结了,让人们更加理性的看待上大学这条出路。而日益僵化的大学教育体制,在权力的支配和教授们的懒散和冷漠双重作用下,确实不适合这个日益市场化社会的需求。
现实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无需过多的分析了,我们需要探索在这种现象的背景性因素。那就是这个社会的土壤日益板结,社会阶层有越来越固化的倾向。寒门子弟的路途越走越窄,是一个不容掩饰和回避的现实。很多人认为,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缓解农村寒门子弟就业难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问题是,现在的中小企业的路途,也在饱受高利贷的侵袭,日子也过得很困难。新36条为中小企业开路,但旧垄断体系的玻璃门依然没有洞开,权贵市场经济的突然没有根本的改观。
新门阀体系在板结的社会土壤之上野蛮生长,这也是寒门子弟无法释怀的因素,为了跳龙门,他们采取了考入体制内工作的第二次公务员考试。但是,公务员并不能完全接纳所有大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在体制外流浪。在公考的过程中,屡次曝光的萝卜招聘现象,也在促使每一个公考学子们认为“黑”的意义,侥幸者随即加入了体制内的利益团体,以前裁剪的政府体系,又出现了膨胀的迹象,所谓小政府大社会的历史趋势,又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改变了方向。
市场将权力交给一个个分散的个人,青年学子们如果在权贵之路上走投无路,或许可以将主要精力用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虽然做生意在中国没有体制内“风光体面”生活,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闲情逸致,最起码吃穿用得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而不是靠着寄生虫似的阶层庇护下骄奢淫逸。
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权贵势力和不公正的现象,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吏到处敲诈,城管们街头上演全武行,打人者全是临时工干的,但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丝公正的地方,也就在市场上了。不要看所谓天花乱坠的宣传和洗脑,要用自己的经历去确证自己的人生。那些看似有理的指导和建议,在某种意义上上来说,不过是有意或者无意的废话和骗子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随时可以使用已经铸好的硬币,只有自己在市场的竞争中磨砺出来的东西,才是这些学子们的出路。
读书永远是终结迷信和权威的良方,关键看你怎样读书。知识永远能够改变命运,关键看你所获得是什么样的知识。读好书,有用的书,不要读那些自欺欺人的假大空的书,这些书害人害己祸国殃民。学知识,要学提高自己价值和素养的知识,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知识,不要学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其实是狗屁不是的知识,这些知识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白了少年头”,祸害了家庭和社会。
拼爹游戏正是社会板结的标志,阶层的固化更是社会病出现的征兆。在这里,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知识不是社会固化的替罪羊,当然,所谓的知识也不仅仅是在大学里学到的。大学教育体系,也得改改那些整天废话连篇的教育模式,否则,学生们也会用脚投票。问题是,私有大学受到排挤和限制的背景下,却是双输的结局。最后是大学的名声也被这些无良之人败坏,很多学生也不上大学了,这难道不是双输的结局吗?所以,那些村民疑惑,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些解释:即不是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而是现实的土壤不能给你更多的机会去发芽成材。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不祥的征兆,必须要铲除权贵化的土壤,疏通已经板结的社会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