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4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行车扫盲:中国自行车的早期历史(图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09:2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末北京城里的自行车
民初骑在自行车上的少年
  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在汽车热兴起之前,在所有交通工具中,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因此大多数人也许会对本文将要叙述的历史感兴趣:自行车是一个半世纪前传入的舶来物,一百年前流行于中国各大城市,当时的自行车车型已经相当先进,直至20世纪90年代山地车等新型车流行前几乎被中国人使用了一个世纪。百年前自行车价格昂贵,而购买者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
       自行车的最初传入
  第一辆自行车传入的时间已不可考,这无关紧要,因为最早的自行车骑行起来很不方便,并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大量的史料记载,在20世纪初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中,自行车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的发明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1790年,法国伯爵西夫拉克首次发明自行车。这是一种用两个木轮直线排列的最简单的自行车,没有链条,人坐车上,以两脚蹬地向前行驶,虽然与今天的自行车大相异趣,但比走路毕竟省力。1839年和1853年,英国人麦克尔和德国人费歇分别发明了自行车踏板。踏板由金属制成,装在前轮上,骑车人可以靠蹬踏板驱动车子,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体力也节省多了。但这时的车身是木结构的。1869年英国人谢尔查发明了链条和中轴,1871年空心钢管开始取代木头构成车架,1880年滚珠轴承被应用到自行车上。在这一系列发明的基础上,1885年英国人斯塔利创造了全套自行车链条传动装置,把脚踏板的运动用链条从前轮移至后轮,并设计了使车座、脚蹬子、车把、前后轮的回转轴相互构成三角状的结构,使自行车的运动合乎结构力学的原理,造成了自行车的革命,不仅运行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节省了体力,自行车从此进入生产阶段。1889年苏格兰人杰罗巴又发明了充气空心轮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自行车与今天的已没有很大的区别了。     
  在自行车发明和改进的各个阶段,这些不同类型的自行车都曾经传入中国。最晚不超过1868年,上海街头已出现了自行车。据当年11月17日的《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的自行车不多,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由此可见,当时上海的自行车既有原始的靠脚尖点地而行的自行车,也有1839年或1853年装配了踏脚板的自行车。
  上海的自行车是由侨居的外国人带进来的。风气开化的上海人对外国的新器物很感兴趣,因此19世纪60年代后自行车便不断传入,成为上海街头新奇一景。但当时自行车尚处于试制阶段,需要不断改进,传入的大多自生自灭,难以像其他传入的交通工具,例如马车、人力车那样流行起来。1876年,文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描写他所看见的上海街头自行车说(译文):“车子有前后两个轮子,中间是车座,前轮的两旁各有一个踏蹬,还有链条,前轮上方有横木作为扶手。人骑车上,两脚踏蹬子,运转如飞。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速度快如马车。但是,骑车者需练习两到三个月才能熟练。近来已不多见。”这段记载中所说的自行车的“踏蹬”设在“前轮”,车的把手是“扶手横木”,显然是1839年或1853年欧洲自行车第二阶段的产物。1883年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中写道(译文):“从前上海有脚踏车,虽然行走如飞,但草软沙平尚有翻车之虞,一遇砖石瓦砾,便无法行走。因其不便,近已不见。”这些记载反映出,自行车虽然很早就传入中国,但长时间不能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自行车本身性能不佳,骑车人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不能掌握骑行技能,骑行中也容易摔倒。其次,作为交通工具的车辆未与道路相配套,中国的道路坑坑洼洼,自行车轮子比马车小得多,难以适应;在宽畅平坦的马路普及之前,自行车在中国(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难以流行。
  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辟,道路状况的改善以及自行车自身的改进,自行车在中国流行起来。自行车最集中的城市是上海,当时有几百辆。据1898年1月28日的《申报》报道:“泰西(即欧洲)向有脚踏车之制,迩日此风盛行于沪上,华人能御者亦日见其多,轻灵便捷,其行若飞。”这里提到的是近期上海开始盛行自行车,不仅寓沪西方人,而且华人也开始骑自行车了。同年4月1日的《申报》又说:“每日黄浦滩一带,此往彼来,有如梭织,得心应手,驰骤自就。”这说明在1898年时,外滩马路上自行车已经往来如织,而且自行车经过改进后,骑车人已能驾驭自如了
  除上海外,其他城市也于19世纪末出现了自行车。1897年,北京的一名法国医生去宣武医院时,“坐脚踏车展轮而行”。同年9月,烟台一名西方人骑自行车穿城而过,引得“睹者咸为称赞不置”。除京师和通商口岸外,一些风气闭塞的内地城市也引进了自行车。1898年一则有关江西报道说:“近日上海盛行脚踏车,江省初无所见。昨天某少年乘坐双钢轮脚踏车,由进贤门至贡院前一带驰骋往来,迅捷如飞。士人见所未见,无不讶为奇制。唯道途凸凹,不能任意驰驱”。
  自行车由于轻灵便捷大受欢迎,但道路条件则限制了它的发展。1899年,苏州官府因骑车人日益增多,而道路狭窄,经常造成交通事故,禁止中国普通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被允许骑车者只有三种人:“西人、教士、教民”,其余“一概不准乘坐”。由于种种限制,到1904年春,成都市内仅有7辆自行车,其中3辆车的车主为外国人,1辆为邮政局送信用,其余3辆的使用者为普通中国人。
       百年前关于自行车的大胆预言
  19世纪末自行车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兴起,除了车辆自身的改进、城市道路的改善等原因外,还由于3名英国人骑车环游地球,途经中国长江流域大都市,激起了中国人对试骑自行车的莫大兴趣。据当时上海《时务报》、《申报》的连续报道,这次环游地球的壮举从1896年7月20日开始,从伦敦出发,由印度入中国,历经汉口、芜湖、苏州等城市,1897年12月22日抵达上海,历时520余日,行程14332公里。骑行者一路上风餐露宿,将沿途见闻随时记录下来,投往各大报馆,借助稿费支付旅游所需。在中国,他们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大批中国人前往看稀奇。抵上海时,寓沪外国人骑车几百辆蜂拥出城迎接,一时蔚为壮观,华人观者如潮。这一切,客观上为自行车作了最好的宣传。人们佩服这些骑自行车走世界的外国人,对自行车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几个月后,1898年4月1日,鉴于上海人骑车骤增,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申报》特地发表社论,作了一个大胆的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
  随着自行车的流行,19世纪末,自行车修理业务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行当。
  最早的自行车修理业务是从一些相关的行业起步的。如1898年4月上海史维记钟表铺在《申报》刊登一份广告说:“本铺开设上洋后马路兴慎里对门,修理钟表、机器脚踏车、一切泰西异样玩物,迄今数载。”这则广告还附有一自行车图片,以广招徕。此图片显示,当时的自行车与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同年6月,该店铺又登广告,声明除修理自行车外,开始代销自行车,可见自行车在上海已经初具市场。该广告说:“本号专理钟表、机器脚踏车、西洋玩物等件,精工巧造,四远驰名,今又到最灵巧第一架新式脚踏车,价廉物美。”所谓“第一架”,显然该店铺是首次代销自行车。该广告也配有自行车照片一幅,连同其4月份广告中的自行车图片,都是中国报刊中较早的自行车图片。
  19世纪末,销售自行车已成为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商店的重要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在许多大城市出现。
  1899年12月13日上海《中外日报》的一则消息提到,某人之包车曾“与踏飞洋行之脚踏车相撞”。1901年该报又刊登踏飞洋行一则附有新式自行车图片的广告,广告写道:“本行专办各种脚踏车,出售外洋头等机厂奇造一种飞轮脚踏车,其速较快。本行不惜重资,远运而来,刻已到申,尚幸价值平廉,想绅商之乐步飞者当欣喜而闻,为特布启。”显然,踏飞洋行至少在1899年已存在,是一家以销售自行车为主的外国商人开的店铺,到1901年已经专营自行车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在一些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都不难见到。1902年天津鸿顺洋行宣布:“专售英美各国男女自行车,各样飞车,时式无练 [链]快车,车灯、车铃以及车上应用之件一概俱全。”该广告的附图是一辆女车。附图显示,这辆女车有车铃,车闸,还有今天已经很难见到的车灯,车链已经采取全包式。1903年,天津又出现一批法国制造的女式自行车。有关广告称:“美国巴希克洋行新到德国名厂制造头等新样女脚踏车十部,每部价银六十两。”按照当时白银与银元的比价1:1.4,60两白银约合84元银元。
       车价昂贵,分期付款
  清末自行车价格昂贵,无论南方的上海还是北方的天津,车价始终在80元上下浮动,相当于今天一辆中档汽车的价格。1900年初上海的一则销售广告说:“今有外洋精造脚踏车公司专托本公司在中国广为销售。该厂欲扬其名于天下,故价值廉之尤廉,所有车上大小物件,亦可零售。现因来货无多,凡有追风逐电之好者,速来尝试。是价目列下:头等,价洋八十五元;二等,价洋七十八元。灯、铃全备。”可见当年自行车的价格有85元和78元两种。
  此后的几年间,车价略略下降,但降价的幅度十分有限。1906年上海《时报》所登的一则广告称:“本行自运英国头等脚踏飞车,价廉物固,每〈辆〉计洋七十五元,可保用二三年。”1907年,天津日商新开设的加藤洋行为推销自行车,采取分期付款方式,每辆价80元,若采取一次付款方式,价75元。其广告称:“敝商会现在天津设立分号,专售英国克比多利市之盛货野司会社制造各样新式宝星牌自行车,与众不同。此车真乃货实价廉,且鲜明华丽无比,又兼非常坚固,敝行并可能保长久不坏。共运到五十辆。出售分期交价,以三个月内为限。头一月付洋三十元,第二月三十元,第三月二十元。若付现洋,每辆七十五元。”这则广告可说明三个问题:1、自行车因属贵重物品,已采取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一次性付款的价格是每辆75元,分期付款的期限是3个月,每辆80元,比一次性付款贵5元。2、一家洋行一次到货50辆,说明天津自行车市场不小。3、一些名牌自行车已经出现:“宝星牌装置飞轮、明闸、链子包”,性能和装潢已相当先进。
  20世纪最初的10年间,自行车在中国价格居高不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使用自行车人数的不断增加,市场远未到饱和的程度。1908年来自山东的报道说:“历下各街,坐脚踏车者络绎不绝,车价为之骤涨。”就很能说明这一现象。   
  自行车售价昂贵,愿骑车的老百姓很多,所以在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租赁自行车的车行。在上海,平均每条马路有一、二家这样的车行。因车价贵,租费也同样很贵:头等新车每小时租费0.30元,全天2元;次等车每小时0.20元,全天1.50元;旧车每小时0.10元,全天0.80元。这种租车业务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各城市中仍不罕见,70年代后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行车购买力的增强才自然消失。
  自行车刚刚传入时,人们因它借助于双脚蹬踏驱动行驶,形象地称之为“脚踏车”,偶尔也使用过“自行车”一词,例如1896年出版的《时务报》在报道3名英国人骑自行车环游地球时,使用的就是“自行车”一词。但当时“自行车”一词远远不及“脚踏车”普及。在清末,中国南方特别是上海地区的报刊较多使用“脚踏车”一词。1902年天津《大公报》创刊时,受南方的影响,也曾使用“脚踏车”一词,但从1904年1月起,该报已基本上以“自行车”取代“脚踏车”。《大公报》是舆论传媒中最早使“自行车”成为固定名词的报纸,此后“自行车”一词在书面和正式用语中,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在民间习语上,还长期称之为“脚踏车”或“单车”。
  自行车在中国发展很快,特别是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车590辆,1936年增至8944辆。上海发展更快,是中国的自行车王国。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有自行车9800辆,8年后增至29500辆。解放前夕的1948年,上海全市拥有自行车23万辆。发展到如今,自行车已几乎是城市人手一辆,农村户有一辆了。作为一种人力驱动的简便交通工具,一百多年来自行车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仍无其他交通工具可以取代它在寻常百姓家庭中的地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发表于 2011-2-17 10:16:2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2-17 10:30:0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2-17 10:49:34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2-17 11:31:54 | 只看该作者
穿成那样,能骑车么?
6#
发表于 2011-2-17 11:59:21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2-17 16:51:02 | 只看该作者
算是有了个小小的了解
8#
发表于 2011-2-18 08:04:14 | 只看该作者
感觉照片上的这自行车,和以前的28吋的差不多样子了。可见在这之前自行车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
9#
发表于 2011-2-18 08:21:5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飘飘
10#
发表于 2011-2-18 10:36:4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是电动车的天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1 14:14 , Processed in 1.0838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