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6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拒绝助学金维护的不是虚荣,是尊严 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09:3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教育成本日趋高昂的情况下,助学金制度无疑是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接受完整教育,进而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世界范围内,举凡文明进步、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莫不如是。但日前却有媒体报道,上海某重点高中出现令人意外的情况,一位学生在得知自己获得助学金资格后不喜反悲,回家后痛哭一场,并由其父母致电助学活动的组织方,要求退出受助名单。据称,该助学活动的组织方对此“错愕不已”。

  类似的报道,其实并非孤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贫困学生因担心受同学、朋友耻笑而拒绝助学金的情况,此前也曾被媒体报道而引发不同的议论。而在可以见到的各种议论中,虽然大多对这些学生表示同情和理解,但也有些议论觉得这些学生过于敏感,认为他们宁肯忍受贫困也不愿接受资助的选择,是在维护一种不切实际的虚荣。即使那些同情学生的人们,也大多觉得他们应该忍辱负重,顶住压力、咬牙坚持,直至“知识改变命运”时刻的到来。中国自古传颂的“囊莹映雪”、“凿壁偷光”之类的励志故事,似乎也为这种忍辱负重的坚忍提供了道德榜样。

  但是,很少有人有能力成为外部环境的抵抗者,那些涉世未深的学生们,就更缺乏足够坚定的价值标准,来审视和抗衡外部社会所普遍遵从的价值准则,也很难有足够的坚强的内心定力,来抗拒外部环境的压力。试想,如果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传统被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那位 “凿壁偷光”的贫寒学童,恐怕早就被隔壁的邻居暴打或耻笑,而绝无可能成为传颂千古的典范。而今天的学生们,恰恰不幸生活在一个“重新发现财富的魅力”,因而格外以财富价值为最高价值的时代,经济上的贫困,几乎不加换算地被等同于地位的卑微和人格的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帮助他们改善处境的助学资金,反而首先成了暴露和伤害他们的利刃。对于已经十分屈辱和脆弱的他们来说,躲避或拒绝资助,几乎成为躲避伤害的唯一选择。

  上述判断,绝非简单的推理或无端的臆想。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那位因被纳入受助名单而痛哭一场的学生,去年却曾自愿申请接受资助。而过去一年里因接受资助而受到的冷嘲热讽,让她和父母下决心宁肯“节衣缩食”,也决不继续接受资助。只是由于今年不再采取自愿申请的方式,使她处于一个“被资助”的境地,才使她躲避继续伤害的卑微初衷被无情打碎。她的敏感和脆弱,只是对环境的被动防御,而绝非出于虚荣的自怜自艾。

  况且,她所置身的环境,也是被更大环境所塑造,那些对她“冷嘲热讽”的同学,何尝不是潜在的受害者。不久前,一位以前卫著称的社会学家,却因一部电影而在其博客中发表了一篇题为《穷人不值得讴歌》的博文。其中的大部分语句,堪称令人心惊:“贫穷是罪恶……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中,贫穷不一直就是罪恶吗?贫穷就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或者是比较懒惰,或者是比较笨,或者是不够幸运。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虽然事后作者迅速删除了博文,而且做出了一番相当真诚而深刻的反省,但她在观影之后近乎直觉的第一反应,却还是暴露了她及她所置身的这个时代对贫穷的判断。一个理性而自省的学者,可以删除自己的博文、反省自己的观点,但在更普遍的社会层面上,这种“删除”和反省却几乎没有可能。而在那样一种冷酷的判断主导之下,一群孩子,无论他们现在是否贫困,可能被塑造成什么,一个贫困的孩子可能在其中遭遇什么,也就不难想象。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教育者所能做的也确实有限。但至少有一点还可以由教育者或资助者所控制,那就是以尽量隐蔽的方式,悄悄地把助学金送到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以维护他们的尊严,并帮助他们在一种健康的心态下努力、成长,而不是把他们拉上台去,以一种近乎示众的方式暴露他们的贫困和窘迫。当然,前提是资助者把自己的“善举”本身,视为与贫困斗争的一部分,而非在贫穷面前获取优越感的施舍。
沙发
发表于 2010-9-15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9-15 10:39:32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思考!
地板
发表于 2010-9-15 10:42:3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要思考的东西很多
5#
发表于 2010-9-15 12:37:24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
有一届学生中,有一个特困学生,考上了大学,却没有学费。村里的领导以及学校帮忙联系了,助学的资金。但是最后他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
而也是差不多在这个时间,天台之窗也在资助特困生。(那个时候我还经常去那里逛),结果看到那些被资助生的资料,清楚的详细的都在网上公布了。当时我觉得实在不妥。通过各种方法找了负责人,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吧那些知道公布在网上。结果负责人的话当时让我很吃惊。他大致的意思是两点:一他们做这个事情要公开,所以财务要空开,清楚,所以被资助的人情况必须要详细清楚,大家不管是谁都可以查到。言外之意好像还有怕被人误会贪污之意,而我的想法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又如何怕被误会。再说做大事的人怎么能计较这么多。二他一再强调的,他受到资助就一定要有所以付出,所以这个公开是必须的。而我的想法是如果受到点金钱的资助,就必须在网上公开的他的资料,那么他所受到的伤害可能远超过他所受的资助。也许在他们眼里,他们做事,他们付出了,他就要有所收获,在某些方面。而被资助者因为获得了,所以必须有所付出,不管是否对等。费了很多唾沫之后,毫无结果,但却让我知道了出发点的不同,也在因为这个不同所以做事和处理方式上就会有很大不同。
那些被资助的对象,都还没有成年,正是长身体,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也许很小的一件事情都极有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我认为心灵的守护比物质上的帮助远来的重要的多!
6#
发表于 2010-9-15 13:19:44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9-15 21:38:34 | 只看该作者
还是陈老师想得周到
8#
发表于 2010-9-15 22:14:19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捐助者好像是施舍心理
9#
发表于 2010-9-16 08:51:34 | 只看该作者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教育者所能做的也确实有限。但至少有一点还可以由教育者或资助者所控制,那就是以尽量隐蔽的方式,悄悄地把助学金送到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以维护他们的尊严,并帮助他们在一种健康的心态下努力、成长,而不是把他们拉上台去,以一种近乎示众的方式暴露他们的贫困和窘迫。当然,前提是资助者把自己的“善举”本身,视为与贫困斗争的一部分,而非在贫穷面前获取优越感的施舍
这点以后我们一定要好好思考
10#
发表于 2010-11-1 13:2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阳光明媚 的帖子


    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1 23:10 , Processed in 1.1070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