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某个天台群里给自己取名时用到了"天水飞渡",勾起了屡屡思绪:
从天台城里往杭州方向,走104或者上三线,一般总要穿过一座天桥,天台人大多会有印象,西乡人可能更深刻一些,这座桥长824米,高28米,由11孔56米大跨度的条石拱组成,远望如长虹凌空,桥上还有题字“天水飞渡”,它是浙江省最长全国最大的多跨浆砌石拱渡槽。
渡槽年龄比我大,从现有的资料了解到:这座渡槽是里石门北干渠的重要纽带,连接于新楼村和溪东村的两座山。槽始建于1977年,光12座桥墩的基础开挖和浇筑,就调动了750名民工日夜三班轮作,苦干了75天。由于设备简陋,资金短缺,2万多立方米的拱石是由千余名民工用手拉车从10余公里外的左溪岙一车车拉过来的。经过三个寒暑的苦干,到1980年底,一座雄伟壮观具有民族风格的浆砌石拱渡槽建成,工程总投资170万元,投入36万工口(当时的天台人口可能还没有36万,农民年人均收入可能有就百元)。
红旗渡槽是整个北干渠的一断精彩缩影,它把水和丰收送到了农家,把靠天田变成了米粮仓,改善了灌区百姓的生活水平,夸大了说还影响了一代人,90年代前百姓可能还是以留乡农作为主的生产水平,如果没有这样的水利工程,天台本地人口和现状将会是怎样?天台向来以佛宗道源自居,这是种历史的精神的影响深远的文化,天台人鲜见这种烙印传承,反而像这种蜿蜒藏群山,偶现天水渡,现实的物质的作品更加体现天台人的某种风格。
小的时候曾经爬过红旗渡槽,行走在一米宽的通道上,透空的水泥栏杆往下看有路有溪,有芦苇有松林,而另一边则是奔流百里温度不升的水库水,一群顽童体验着高处临风险处寻奇的乐趣。纵身一跃,随波畅流,上岸已是八百米之外,急下百级石阶,穿入桑丛,夏日夕阳里,桑椹汁将唇齿描的愈加黑紫,嬉笑间已下了三茅溪,惹得鱼虾急窜,溪滩石下常有螃蟹举手怒视。裤衩水滴落柏油路,见炊烟方起,乘人不备,消逝门后。
后来“天水飞渡”下面除了104国道、三茅溪还建起了上三高速,可谓:一桥连东西,两路通南北,中间三茅溪,四处皆已异!
几年前的天水飞渡:冬天冰凌成瀑,夏日天水满路。游人问是何故?渠道处里闲人无数,笑答此前人之风度:修渠要牢固也要冰瀑与水路,否则世人怎知此乃天水飞渡?游人解惑又问:西头养猪东边长草,渠道处为何荒废不顾?**吞云吐雾:仙人如不开荤吃素何来仙术保其牢固?难怪清明时节渠阶石缝插香无数,原是祈佑庇护(以上情节有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见谅!)。看着桥下两条路,车很多,路很远,还有三茅溪,塑料袋等垃圾不知道发大水能冲掉多少?鱼虾又还有多少?天水飞渡这个名字好!他不但渡了天水也度了日月,天水灌溉了田地还养育了众生,可众生确不知爱惜养护,任其寒心结冰瀑,无语泪满路。实是。。。据说现在修过了,西边用墙封牢,不能上槽了,不知道日月穿梭,天水飞渡又会怎样?
网路之上留此字节,众生见到可有所思?
[ 本帖最后由 ssccpp 于 2009-5-14 14:4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