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1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驴友景宁峡谷探险发生意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2:5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驴友景宁峡谷探险发生意外(都市快报)
三名驴友和一个向导被大水冲走失踪
2009-08-16
  炉西峡,又说炉西坑,位于丽水景宁县东南部。炉西坑溪是瓯江小溪江支流,全长约40公里。素有“华山之险峻,黄山之大气,三峡之蜿蜒”之称、“华东第一大峡谷”之誉的炉西峡,吸引了很多驴友前去探险。 (资料图片)
  通讯员 胡彦珣 杨兢 记者 陈文龙 杨丽

  昨天下午3时,上海一群驴友18人自行组织徒步穿越景宁、庆元交界处的炉西峡进行探险活动时发生意外,其中,3名驴友和1名当地向导被山洪冲走,截至昨晚10时,4名落水失踪人员仍没有找到。

  其余15名驴友已经得到妥善安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获知这一情况后高度关注,指示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市旅游局立即与浙江省有关部门保持联系,全力以赴实施救援。
  截至发稿时,15名驴友已抵达梅奇乡(音)桂远村,并得到了妥善安置。
  据悉,这18名上海驴友是由上海一户外俱乐部网上组织的。被冲走的分别是张林(30岁)、刘宇杰(26岁)、刘诺(27岁)和当地一农民向导陈剑超(30岁)。

  为了救人 驴友接连落水
  炉西峡是原始大峡谷,由于近期降雨多,这里的河水水位较高。
  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成五个搜救小组赶赴事发地,并组织当地群众分别从炉西峡峡口和源头向峡谷内开展搜救行动。
  据目击者回忆,当天景宁没有下大雨,先是1名驴友不小心掉入炉西峡河谷,之后两名驴友和向导陈剑超去营救时,同时落水。
  据景宁消防介绍,下午4点多,他们接到指令后,就从景宁县出发,坐车到了郑坑乡,然后走山路。
  因为连绵的雨,山路很不好走,脚底打滑,有的地方水很深,山又陡,到晚上10点多,距离事发地点还有一段距离。救援人员打着手电,拿着喇叭大声喊失踪人员的名字,但漆黑一片的大山里,只有空荡荡的回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2:55:11 | 只看该作者
景宁出动200多人的搜救队伍在河水中的大石头背后找到当地向导
其他3位失踪驴友仍在搜救中省消防总队提醒,这段时间驴友最好放弃出行计划
2009-08-17
  事发后,景宁派出了公安、武警、消防、海事等部门,组成了8个搜救小组,分别从3个源头向峡谷内开展搜救行动。  制图 高薇
  其他3位失踪驴友仍在搜救中
  省消防总队提醒,这段时间驴友最好放弃出行计划
  通讯员 吴美香 徐展
  记者 叶建良 孙自鸣

  前天下午3点左右,由18位上海驴友组成的探险队在徒步穿越景宁炉西峡时发生意外,3位驴友和1位当地向导被大水冲走失踪。(详见快报昨天第4版的报道)
  当地出动了由公安、消防、村民等组成的200多人的搜救队伍。截至昨天凌晨4点20分,向导陈剑超被找到,已送医院救治。其余3位驴友还在搜寻中。
  驴友们这次徒步穿越炉西峡活动,是上海一户外俱乐部网上组织的,驴友之间相互并不认识。目前,已知上海3名失踪人员为张林、刘宇杰、刘诺,都是男的。
  另外15位被困人员被背出峡谷,除领队邵辉和驴友瑶瑶留守在景宁的宾馆等候消息,其他人已于昨天下午4点多乘车返回。

  另有两支欲探险的驴友队伍
  已被劝回县城
  出事的炉西峡位于景宁县东南部。
  “那里尚未开发。”景宁方面表示,出于安全考虑,当地在峡谷入口处设立了安全警示牌,让村民帮助宣传安全事项,但大多驴友的活动跟这次一样,都是自行组织。
  这里为什么会如此吸引驴友?在全国很多户外论坛上,都可以找到对炉西峡的介绍:
  炉西峡位于丽水景宁县东南部,素有“华山之险峻,黄山之大气,三峡之蜿蜒”之称、“华东第一大峡谷”之誉。全国各地“驴友”纷至沓来,同时也吸引了来自美国、捷克、意大利的“驴友”前来徒步探险。
  显然,驴友们低估了炉西峡。
  被先期安置驴友的桂远村,至今未通公路,那里到乡政府所在地步行需要3小时,有时还得涉水渡河。当地救援队员在到达出事区域后,手机信号也没有了,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原本还有来自杭州和江苏的两支驴友队伍准备穿越炉西峡,他们均已被当地有关部门劝阻,返回了景宁县城。

  台风后次生灾害频发
  驴友最好放弃出行计划
  在恶劣天气下,有关驴友遇险的教训,已经不少了。
  今年8月8日,“沫鱼”等8名驴友前往宁波鄞州区登山,在他们看来,选择在莫拉克台风登陆当天上山,更有挑战性。
  不幸即在第二天发生了。一个28岁的女孩不慎掉入溪坑失踪,她的雨衣残片在3天后被发现,但她至今下落不明。
  “台风走了,当前防御重点就是洪涝灾害及次生灾害。”省防指办负责人日前表示,受莫拉克影响,浙江出现了大范围持续强降雨,部分江河支流洪水因此暴涨,山洪与地质灾害频发。
  昨天,浙江省消防总队委托快报提醒大家,这段时间,驴友最好放弃出行计划,因为一旦在地质灾害中遇险,面临复杂的环境,救援力量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出事点,即便到了,搜救难度也很大。
  亲 历
  我们没有想到会这样
  讲述人:陈瑶(驴友圈叫她瑶瑶)
  虽然我有过多次户外运动经历,但来这条线是第一次,路线不熟悉。这条线很经典,许多户外俱乐部都走这条线。这次,领队是自行选出的老驴带队,每个人交450元,主要是用于请向导和包车。
  我们一行18人是上周五晚上8点半包了一辆大巴来的,到达景宁时天快亮了。
  天亮后,我们开始穿越,上午天气很好,沿水线走,下午突然下雨,领队和向导说返回,怕涨水。
  在过溪时,女的先过,我是第三个过去的。
  刚开始,水只在小腿高,最后三四个男的过时,水位涨高到大腿。张林不小心滑倒了,被冲走,也没拉好绳子,就连绳带人冲下去了。其他三人想去救他,没救着,也被冲下去了。
  水中央有个浅滩,开始没水,他们呈逆水方向站成了一条直线,这样能减轻流水的冲击力。大约半小时后,水到大腿了,天阴了,水中很冷,上身赤膊的刘宇杰站不住了,被水冲走了,其他三人也被冲走了。
  我和领队留在这里,我跟刘宇杰关系比较好,希望能等到他的消息。
  被救向导脱离生命危险
  讲述人:获救向导陈剑超(31岁)
  最近台风刚过,他们下来时,水很深,我跟领队说,不能下水,走山路。领队说,走山路就不来了,坚持要走水路,我也没办法。
  女的先过溪,基本上都过去了,后来一个人(张林)被水冲下去了。我和两个驴友去救他,绳子拉不住,就冲到了浅滩上,水往两边流。
  后来水涨高了,中央的浅滩也被淹了,没有退路,我们就站在浅滩上互相安慰。几个上海人打电话回去报警,说脚已经吃不消,坚持不住了。人就被冲走了。
  我拉不住,被冲到了另一边。大概冲了一个小时,我下意识抓住了一块大石头,半昏迷状态,挣扎着。
  当我醒来时,天已经黑了,救援人员已经来了,我听到了他们的声音,但没有力气喊他们。当时水特别大,雾也特别大,他们看不见我。
  我就这么靠在大石头上,救援人员最终找到了我。
  (注:被救向导叫陈剑超,他的爸爸陈必平是当地的老乡长,人称“金牌向导”。景宁县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陈祖奎说,陈剑超头部有外伤,右眼青紫,没有生命危险。)
  在漩涡中找到一个旅行包
  讲述人:景宁县消防大队消防队员廖文智
  我们是前天下午3点20分出发的,消防车停在郑坑乡政府,因为前面没有路了。从乡政府到桂远村,我们徒步走了近3个小时。
  这条路当地人也很少走,一边是原始森林,一边是悬崖峭壁。
  离桂远村约800米的一条山沟里,便是驴友的失踪点。那里水流湍急,夹杂着大量的乱石,有的石头甚至和房子差不多高。
  这些大石头是我们重点搜寻的地方——因为水流会在大石头的下面形成一个漩涡。漩涡区域多半很深,我们基本上都是派人游过去,带上10来米长的竹竿在那里搜寻的。
  昨天早上5点多,我们在驴友失踪点下游100来米的位置,发现了一只旅行包,是在一个漩涡中找到的,估计是失踪者留下的。
  这是个好消息,我们继续扩大搜寻范围。可直到下午2点,我们再往下游搜寻了10多公里,也没有看到失踪者的影子。
  下游有两条河汇聚,河面宽400多米,深100多米,有几艘打捞船正在搜寻。
  晚上8点,我们返回队里,第二批增援力量将沿着我们走过的路线再做一次仔细的搜寻。
  相 关
  浙江建立山洪防灾责任体系 漏报迟报信息要追究责任
  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近日决定,建立全省山洪灾害预警责任体系,工作网络涉及每个基层单元,并把预警责任纳入政府、部门领导和有关责任人年度考核内容。
  预警信息发布的责任主体是各地气象、国土、水文、防汛等部门建立的山洪灾害预警工作组。有关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合理确定可能造成山洪灾害的实时雨水情预警标准。一遇警情,层层及时准确上报,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传递。
  各有关县(市、区)政府须建立防御山洪灾害预警责任追究制度,凡是下一级预警责任体系和责任人未落实的,要追究上一级责任;凡未按要求建立预警责任体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损失的,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责任人没有及时到岗到位,玩忽职守,漏报、错报、迟报,造成人员伤亡的,要追究责任。据新华社


板凳
发表于 2009-8-17 12:58:28 | 只看该作者
台风季去人生地不熟的荒山野外驴行,基本等于找死。
地板
发表于 2009-8-17 13:03:14 | 只看该作者
安全第一
5#
发表于 2009-8-17 13:07:28 | 只看该作者
一次、一次、又一次,我们感叹生命如此脆弱,但盲目探险就是在玩命!
6#
发表于 2009-8-17 16:12:47 | 只看该作者

8月15日炉西峡事件经过!



  作为本次炉西峡活动的队员之一,回来后看到了很多对这次事件的报道和网友们的发言,觉得有必要把当时发生的一切让大家知道一下。


  本次活动总共18人,男生10人,女生8人,有几个是之前就认识的,计划线路是从郑坑至林吁。


  出行前我询问过领队当地天气情况。领队告诉我已经查了当地天气预报,两天都是多云的天气,并已经跟当地的向导了解,向导也认为天气没有问题。


  周六当天大概快5点的时候我们坐车到郑坑,下车整包后在向导家吃的早餐。领队再次跟向导确认了线路情况。6点20分从郑坑出发,当时天气状况很好,阳光明媚,天上只有一两朵云。


  大概在十二点左右经过桂远村,在此沿着河道往前走,1点左右在一个浅滩休整午餐,午餐后继续走,没多久天就转阴,不一会就开始下大雨。由于我走的比较快,在队伍的第一个,走了一段之后领队追上来把我叫住,告知由于天气原因取消接下来的行程返回桂远村。此时向导说只有渡过河才能返回村子。向导在河边找了一个水流相对比较平缓的地方渡河,领队要我们先别动,他去观察之后,先下去打绳子做保护,下水尝试过河,水位在其膝盖位置,这时雨势变小了,觉得没有危险之后,领队让女生先过河并在固定点与岸边之间逐个扶着上岸,过了2、3个人之后,张林等队员跟我提出他留在最后策应,让我先过去帮助女队员过河。我过去之后,把剩下的女队员扶上岸,此时领队在靠近岸边的位置接应。


  张林是最后一个过河的,他拉着绳子走了两、三步,水势突然开始暴涨,当时向导、刘诺和刘宇杰两位队员正在水中央的一个浅滩位置接应他。突然张林滑了一下,没有站稳被水冲走了,由于他手上抓着绳子,浅滩上的向导、刘诺和刘宇杰看到后立刻拉绳子,想把他拉上来。但是此时浅滩也由于水的暴涨而淹没在了水里,他们几个人也被水冲的站立不稳,因此绳子从他们手上脱离了,张林不一会儿就消失在水里了。张林被冲走后,领队马上指示岸上的队员打电话报警。我马上沿岸往下游跑,想去找点树干或者长点的东西去够他。在我找东西的瞬间,张林还是被冲远了。我急着继续往下游跑,途径一个苏州队伍,都没来得及打招呼就冲过去了。领队之后也紧跟着跑下来了,跑到很远的一个大转弯处,下面就是一个很宽阔的水面,已经没有路了。我们寻找了一下,没有看到人,领队当即决定回去看还在浅滩上的2位队员和向导是否安全上岸。


  等我们再度回到渡河处,水势已经涨到了依然在河中间的队员和向导的胯部。其他在岸上的队员还在按照领队之前的指示打电话报警和求救。在我们紧急尝试各种救援方法的时候,有队员说另外一个苏州队提及过他们有绳索。领队马上让我去问苏州队的队友借绳子,我到那里后,苏州队立刻给了我绳子并派了2个强壮的队员协助救人,但是返回后发觉借来的绳子不够长,够不到3个人所在的浅滩位置。在此期间大概有半小时的时间水势没有继续上涨,队员们还比较欣慰,但领队还是在试着营救的办法。但这时候也就几秒钟的时间,他们就被冲走了。大家都眼睁睁的看着,接着都沉默了。

之后领队要求保护安全的队员立即返回村子,继续想办法救援,于是跟苏州队的向导老杨商量之后,由老杨带着大家一起返回村子。


  很累了,就写这么多了,默默祈祷...



---------------------------转:志存高远户外  作者:小爱
7#
发表于 2009-8-17 16:16:45 | 只看该作者
摘自网上驴友的跟帖:大家都在关心,看了小爱的事情经过,想以一个从业将近10年的户外运动专业人员,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先自我介绍一下,报上真实身份:李纯刚(Neil)

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指导员,2001年开始从事户外运动策划人以及教练、领队工作,曾任上海最早的户外运动俱乐部之一游牧人户外的负责人,并跟从著名登山家,国家登山队王勇峰队长负责中国最大户外探险俱乐部极度体验的工作。长期从事各种探险活动的策划、组织、教练和推广工作。目前在北京一家体育策划公司工作。


在说事故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对户外运动、探险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然这样的活动进入大家的视线很多年了,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速度很快,但10年过去了,我感觉大部分人还是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它的意义。


  首先户外运动和探险是一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吃饱了找事”或者“纯粹玩命”,从我接触的很多西方人这里,从我走访国外的户外运动来看,户外运动已经是他们旅游概念的一部分,甚至在新西兰,在北欧,户外运动和旅游的界线是模糊的,是一种常态旅游形式,为了区别与国内的旅游概念,我们通常会把目前大家熟知的旅游叫做“观光旅游”。在国内,正如户外知名品牌奥索卡的广告语:“Change your life style”(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广大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应该都认同一句话:户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了人类永不熄灭的探索精神。我要感谢2003年非典时期的珠峰50周年攀登、2008年中国非常时期的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永远记得2002年北大山鹰社的西夏邦玛山难,这些事情真的有机会让国人去思考探险活动,去面对它。感谢2002年西夏邦玛山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说的话:人类需要这种永不停止探求未知领域,直面自我、挑战自我的精神!如果没有探险,没有这样一群人,人类不可能走出穴居的山洞发展到如今的文明,不可能有哥伦布,不可能有今天的世界地图,不可能有哲学,医学,不可能登上月球。人类的探险精神,是发展的动力和本能,从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的时候就开始了…


  其次,户外和探险行业对中国来说还是年轻的,我理解每一个为这个行业,为了心中的理想而默默奋斗的人,每年中国登山协会都会召集全国主要户外运动俱乐部的负责人在北京开一次会,对当年户外运动事故的分析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年,大家相比于美国和欧洲完善的探险救援机制而愤愤不平——中国有着丰富的山峰和探险资源,然而即使中国登山队组织的救援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工具:人的双腿。然而近些年,这样抱怨的业内人士越来越少,因为大家明白,西方完善的救援制度依靠的是一个由良好的商业生态和数量庞大的爱好者形成的市场。我可以说,到目前为之,全中国还没有哪家户外俱乐部形成完善的经营模式,或者说还不能真正养活自己。因此大家都在为此而努力,努力打造一个中国特色的户外产业。这是一群启蒙者,因为民众的观念比做市场更难,或许在很多年以后这些人的努力不会被人记得,但这是一群为梦想而工作的人,他们不会放弃。

  普及户外运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播安全的理念和方法。我个人在上海至少做过不下10期的户外领队培训,但我越来越清楚:这项工作远远不够,要达到户外安全,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山峰资源地的民众、领导都要明白。10年的户外工作,让我对待这项工作越来越严谨小心,我们通常说:“无知者无畏,因为他们不知道危险在哪里”。我相信随着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象我这样。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很需要大家的理解——虽然不出事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但事实上最理想的也只是一条永远趋向于它的曲线,永远不可能达到。在技术今非昔比的今天,珠峰的死亡率普遍在5%,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视那些人是人类杰出的一群。


  请鞭策我们,但对我们更宽容一些。




8#
发表于 2009-8-17 16:19:05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下面根据事故的亲历者小爱对事情经过简短的描述,试着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角度说说,依靠的信息或许并不充足,希望大家指正:


  有关领队的情况


  这次活动的领队邵辉(微波炉)是我认识较早的上海领队,经过中国登山协会的培训和考核,持有攀岩教练员和户外指导员两项资质,这点我从中国登山网站上公布的教练员名单中证实了,资质都经过了最新的年检,在有效期内。(后附中登协网站截屏)


  邵辉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责任心比较强、有良好组织能力,经验丰富的领队,这在圈子里应该是公认的。2002年从事户外领队工作后到此之前7年内未发生过责任事故。至于带队的次数,应该他自己也算不清楚了。我和他合作过几个大的商业探险活动的组织工作,包括2002年德清的户外挑战赛、2003年的敦煌沙漠比赛,2008年的西藏珠峰活动虽然他是志愿者,但事实上他承担了大部分的随队后勤工作。感觉他还是个挺靠谱的人。


  没有人愿意去体验事故,但或许一个没有经历过事故的领队未必是一个“完整”的资深领队,从某种角度上说,几百次安全带队积累的经验未必有经历一次事故救援行动来得多。希望邵辉能从这次事故中走出来并成长得更成熟。


  有关活动的准备工作


  对上海的户外俱乐部来说,炉西峡应该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户外活动计划。这意味着标准的发布召集、说明情况、搜集当地情况(后勤支持、天气预报等)、准备工作(交通、食品物资等)。在这点上小爱没有详细叙述,但他说到了领队执行了了解天气状况的程序,包括官方预报和向当地人了解。队伍也准备了渡河用的绳子。


  关于活动计划


  因为我没有走过炉西峡,也不太了解邵辉带的这条线路的情况,从他们俱乐部的计划贴上看也比较常规,因此不敢对线路做出自己的评价。


  经过中国登山协会培训的教练相信一定都学过在活动计划期间如何做风险评估,相信象邵辉这样经过两次培训的领队应该会做这方面的工作。


  关于救援的过程


  作为一个户外领队,通常的救援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立即获得事故情况,宣布转入非常状态,迅速判断面临的危险,哪些人是安全的,哪些人处于危险境地;


  2、隔离事故,也就是说保护好安全的人,让他们处于安全的环境中,不要让事故扩大;


  3、了解事故的要素后,第一时间向外界请求援助,并有可靠的联系人保持与外界的沟通;


  4、快速制订现场施救方案,并有效指挥有能力执行的人和器材;


  5、救援可以多次尝试,但过程中必须随时评估施救人员是否安全,不要因为救援而扩大事故;


  6、一旦救援失败,就要把精力转到保护其它人员撤回上去;


  7、救援的指令要果断而有效地传达。


  看小爱写的事情经过,觉得领队基本做到了这几点。


  但我们还是必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限于目前的信息,我觉得关键还在于对当地情况的不熟悉和对灾害性因素的估计不足上。虽然有当地向导,而且向导也觉得没有问题(不清楚向导是否以前也见过那条河水的暴涨情况),但作为领队依然要用一个更谨慎的脑袋去怀疑。我们常说“户外无小事”,即使预报是好天气,也看到好天气,我们依然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没有更详细、更全面的信息真的不敢多说,请大家指教!
9#
发表于 2009-8-17 16:48:55 | 只看该作者
炉西峡:07年,08年,我个人曾走过2次同样的线路,尤其是08年带领我们纵情户外一行队员全体穿越至终点出口,记得周六当时也是天下着细雨,过溪水流也是齐腰,有点急,所幸当时季节不是台风季节,眯上眼,回忆起那些相互搀扶,相互携手的感人场景,还有那些美丽的风景,这也应算得上我们人生的一次精彩历程吧,唯一遗憾的是我们队伍现在少了大平一位,(意外死在一次不是户外的线路,直教人痛惜),在我们庆幸自己幸运的同时,作为户外驴行者,提醒各位驴行XDJM,在今年户外事故频发多难的年份里(四川重庆19名驴友遇难,宁波驴友台风天气探险,28岁舟山籍女驴友“关于”被溪水冲走),这就是我们一个沉重而深刻的户外教材,若以后组织此类溯溪线路的活动;我们要牢记安全措施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毕竟生命是无价的。
也真诚祈祷上天发慈悲,愿此次3位驴友能死里逃生,出现奇迹。
10#
发表于 2009-8-17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山洪这东东是一有暴雨就来得也快去得也快。

从当事者小爱所述来看,
因为下大雨才决定返渡过溪回村,
这个决策是致命的,
结果正好遭遇山洪奔泄来溪致溪水暴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30 07:29 , Processed in 1.0871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