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很深,不知为何就来到了后司街网站,记得这个网站刚创时还经常给我发短信做推广,可那时很少来,今晚不知道怎么就来了,看到了很多家乡的事,勾起了很多回忆,也就原创一把,梦回一把吧。
外出很多年,再不回忆真的快把天台给忘记了,几天前我老婆说我睡觉时讲梦话有进步了,因为原来讲的都是她听不懂的天台话,现在讲的是普通话了,梦话是人深处的记忆,看来家乡的印记越来越少了,所以天台话也快淡忘了。还有这个区号317200,以前写信时还经常用,现在很少写了,如果突然有人问我天台区号,我十有八九答不上来了。至于儿子的天台印记就更少了,天台话一句也不会说听不懂,看来是到了回忆的时候了,否则天台的一切都要淡忘了!
记忆的起点从哪儿开始呢?我也不知道,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要是查祖宗的话,其实我不是天台人,但毕竟从父亲开始就在天台生活了,我也是在天台出生,上学,但大部分时间是限于城关地区,小时候好象春游时才会去远的地方,印象中国清寺就算远了,所以对于天台的更广阔的其他城镇一点都不了解,后来在天中上高中时,有不少其他中学来的同学,才对其他乡镇有了些了解,但可恨的是那时光埋头读书了,没有好好的去走走那些地方,然后就是外出上学,再留外地工作,在外地成家立业,反而没有更多的机会回天台看看。
在天台时生活在最当时最繁华的劳动路边上,小的时候娱乐很少,记得最开心的就是跟父亲去劳动路上的老剧院看电影,这个老剧院太老了,地方就是在老邮电局对面,但因为很早就被拆掉了,所以我印象中老剧院的样子也很模糊,但在我外出上学之前,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左右,天台整体的变化还是很小的。那时印象中天台的一切都是围绕劳动路来进行的,邮电局在劳动路中段,城关镇政府就在劳动路中间新华巷里面,人民医院在劳动路的最北边,往南一些印象中有新华书店、文化馆、城关卫生所、人民法院、邮电局、理发店、百货大楼,等等,钟楼也是后来盖的,当时刚盖时觉得挺高的。然后就到南门大桥了,那时过了南门大桥就很荒凉了,好象到了农村。水南那边就觉得已经是乡下了。印象中法院边上还有一排大字报栏。劳动路上还有几家食品店,有卖副食的,也有卖早点的,但印象中好象没有饭店,或者说有国营的饭店没有私营的。除了百华大楼印象中有好几层,其他的好象都是一、二层的房子,都不高。 那时我挺喜欢去文化馆玩的,进大门后右边好象是放录像的,我有一个表兄弟特别爱看录像,好象听他说在那个录像厅把周得驰的早期作品都看完了,左边往里有个图书馆,还有一个阅报栏,那时天台的信息挺闭塞的,我喜欢去阅报栏看看报纸,印象中当时看报的大多是些老头子,象我这样的小孩很少,呵呵,挺为自己当年这样求知若渴自豪,也为自己现在不思进取感到惭愧!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夏天在南门溪滩洗洗泳,那时候南门溪滩下面水很清,也没有什么挖沙船,特别是老南门大桥下面到夏天聚了很多人在游泳,我也经常和邻居去,主要是好玩,并不是想着锻炼身体。那时虽然住在城里,但实际上是农业户口,因此还分有田地,其中有一块田地就在南门大桥下面的滩涂上,记得种过花生。家是在一个大四合院,有很多小时候的玩伴,大四合院里住的人有城市户口也有农业户口,农业户口的一般都是属于同一个大队或小队,因此分的田地也在一起。有一次和院子里的伙伴去我们田地玩,那时南门大桥下面还种了很多梨树,田地就在梨树中间,边上还有一口井,我们伙伴们在那儿玩时,当时好象是夏天,井是干的,我们在里面发现一条蛇,就给捉了回来,而且拿回来给烧吃了,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啊! 那时候去水南的路上有棵大树,好象是榕树,挺好玩的,里面好象是枯死了,可以爬进去。有一段时间经常和伙伴在那儿玩。还有就是台风来的时候,挺凉快的,但也下大雨,一下大雨以后体育场一般就泡水里了,那时的始丰中学也常被淹,但带来的凉快感觉无与伦比,老南门大桥好象也是90年代初的一次台风过后给吹跨的,好象是晚上跨的,所幸没造成人员伤亡。桥南那边夏天发洪水经常被淹,直到后来造了大坝才好些。 天台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讲究吃的,这种讲究并不是指要吃得多好,而是指各种小吃很多,特别是面食的小吃这么多,很让我怀念。以过年来说吧,很早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要包棕子,要做饺饼筒,以前我一直以为各地都是过年包棕子,后来才知道全国大部分地方是端午节才吃棕子,过年并不吃。饺饼筒一做就是很多,和棕子一样,成为以前天台过年的主要食物。有个老叔叔的爱人是外地人,七十年代末回天台生孩子,曾在天台过年,我问她什么印象最深,她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年时家家户户吃饺饼筒,一直吃到饺饼筒都有些泛酸发馊了,还吃不完,呵呵,说得很形象!然后大年初一一起床要先喝五粥,据说一般还得家里的父亲起来煮,是因为母亲劳累了一年了,所以这顿粥要由父亲来煮,好让母亲好好休息。然后还有正月十四的“糊懒废”,就是用蕃薯粉做的粥,到现在也不会写具体的字,但意思是说喝了这顿粥以后,正月里的那种慵懒劲要废掉了,要准备一年的工作了。其他的还有什么扁食、麦饼等等真是太丰盛了。清明时节的清明饼、清明饺可能也是天台独有的吧,在外多年也没看到别的地方有。可惜这些东西在外面吃不到啊。也一直想怎么没有天台人到外地来开这些小吃店呢?后来娶了老婆以后才明白,我老婆不是天台人,她回天台时吃饺饼筒就不是太习惯,所以饮食还是有地方特色,但这种特色也可能成为一种限制,不是从小养成的,就不一定习惯,所以如果到外地开天台小吃店,我想肯定也有人尝试过,但可能没有成功,因此也就放弃了吧。 小时候印象还比较深的就是捣水糕,水糕就是年糕了,现在全是机器做,小时候还有最传统的人工捣,记得那时候捣的地方好象是在老城关二小后面,而且那时候快过年了,要捣的人太多,好象还是24小时连轴转,水糕刚出来时软软的,这时就有人专门给捏成各种小动物,而且刚出来时也特别好吃,那种香香的气味一辈子忘不了。 小学生时代很是无忧无虑,最喜欢春游,常去的是国清寺,赤城山,还去过幸福水库,不知现在这个水库还在不在。那时候很少有机会吃零食,所以去春游就成了特高兴的事,一来是要出去玩了,二来最主要的是能有机会让父母买一些零食吃了,其实也就是一些蛋糕什么的,或者煮些茶叶蛋带着,那时还有个水壶,军用的,一大早母亲就给灌上开水,放一边,然后整装待发。还有比较喜欢的是学校组织看电影,还看过立体电影,是在二小边上的电影院,现在也早拆了吧,进去看时要先领一幅眼镜,戴上以后就有立体效果了,很有趣。初中是在天中,还在老天中,非常有历史的感觉,校长室好象是个小四合院,里面还种着荷花,教室是在老的二层木屋,非常地喜欢,后来上高中就合并了,搬到了原来二中的地方,东湖边上,风景也很不错! 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这么快,一晃就长大了,然后就考到外地上大学,可能是男人吧,走的时候对天台没有太多的牵挂,直到在城市里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后,才发现天台的山水这么的漂亮! 乡愁总是在夜深人静时袭来,特此记录一下心情!
[ 本帖最后由 一起HIGH 于 2008-8-30 05:1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