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桐柏山共有九峰相连,白雾缭绕,仙气十足。作为道教南宗祖庭的桐柏宫就在桐柏山的九峰腹中,当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建成桐柏水库时,曾经辉煌的桐柏宫就将它的一切都置于冰冷的水中,大殿在水中倒塌的声音,人们是无法听到了,石碑的文字也不知不觉地因水的那股韧性而模糊了。所幸的是有关司马承祯与张伯端的故事没有淹没在水中,在后人的口中越说越鲜活了。山间的四个山岙就深藏于白云之间,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意也就在桐柏山的四个山岙中书写着,处于最里面的那个山村就称为里岙村。以前,桐柏岭盘曲九折,三华里长的石径柏树夹道,至山顶就能看到桐柏宫了,过桐柏宫,这条山路蔓延向前,从白云深处的里岙村经过,直插洞天宫。当白云渐渐退去时,人们就会看见翠竹掩映之下的人家了。里岙由二个相连的自然村组成,在村民们的口中很朴素地被称为“外村”与“里村”,人们用里外的方位来区别山岙中的这个村庄,外村因处于村口的那座小桥边,所以也叫作“桥头”,而里村旧时是一片茂盛的竹林,也就顺理成章地叫成了“竹园”。</p><p> 现在的里岙位于桐柏水库的尾巴处,沿水库岸上的小路就能到达,站在村口,回望着碧波荡漾的湖水,人们已无法想象水中的那座殿宇了。以前通往洞天宫的那条山路依旧从村口绕过,当年童颜轻健的司马承祯那飘逸的白发就时常隐约于山路旁的翠竹间,累了就在山路的石阶上坐着,听听鸟鸣,闻闻和着泥土的草香。那么多的隐士高道曾走在里岙的这条山路上,感悟着生命的真相,不知在他们的眼中里岙村又是怎样的一种面目,可惜历史没有留下任何的诗句,或许那是还没有里岙这个村庄。</p><p> 里岙村所有的往事或许都存在于村民们的口中,村民延续着先人们的田耕生活,当春天来临,村中的那几株榕树将一团团的黄花盛开于树梢时,村民就忙碌着开耕了,取下去年就挂在堂前檐下的那只畚箕,畚箕中的洋芋籽已挂在檐下同主人已共同生活了快一年了,在开沟的田上播下洋芋,施下草灰就与田埂上的小黄狗一起守望着,看着洋芋冒芽时的那股水嫩,听着洋芋在地下结果长大的声音。村民就在田边守望着祖祖辈辈的共同希望,先辈们都已生活在村后的树下的那堆土中,或田间的那个土丘之下了,但他们或许会在某一个满月的夜晚来到田间看望着庄稼的生长,其实,里岙村的祖辈都还一起生活在这一山岙之中。 </p><p> 里岙村中的那座古柏庙依旧是香火旺盛,尽管庙宇只是小小的一个院子,和一座并不大的殿宇,但因为院中的那株1000多年的古柏,村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座古庙的神通了,古柏斜靠着院中的围墙,将它的主干伸展出墙外,苍劲的古柏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之后,或许是累了,或许要看看墙外的世界了。令村民们感到自豪的是千年的刺柏已是少见了,而庙中的这株刺柏却已同里岙村一起生活了千年之久。柏树庙以前并不叫柏树庙,它有另外一处名字“响石庙”,庙后的那块巨石还在,整块岩石有大殿那么大,如用石块敲击,就会发出美妙的声音,于是,响石庙就是名副其实了,但不知何时响石却击不响了。六月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老百姓晒冬衣以防发霉,寺院里则是晒经书以免蛀虫。“六月六,晒红绿”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句民谚。据说这块巨石是六月六庙里菩萨晒盔甲的地方,如此神圣的地方妇人是不得上去的,既然巨石再也发不出声音了,那一定是那位妇人曾爬上去的原故了。大概是巨石从此就失去了灵性,于是,村里人就将它改名为古柏庙了,这种移情别恋的行为,这块巨石也只好认了。巨石与古柏就这样一前一后簇拥着这座古庙,寄托着村民的心愿。 </p><p> 处于山岙的里岙村,背景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蓝天白云衬托下,近处则是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村舍边上是一只只的草垛,村民将收割后的稻草系于舍边的那几株树上,当树梢上钻出嫩绿的细芽时,金黄色的稻草依然安睡在一旁。牛在田埂上悠闲要地吃着青草,等待着农耕的开始。里岙村的农舍多为石头房,村民们从山上采来岩石,将一块块的山石垒在一起,当炊烟从屋后袅袅升起时,就是一户农家了。生活于绿水青山之间,享受山村的安宁,白云间的里岙有着诗意的宁静。</p><p> (欢迎访问本人的blog:<a href="http://freecloud.tianyablog.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6fbdc4">http://freecloud.tianyablog.com/</font></a>)</p><p><font color="#0909f7">■山石相垒,就成了院子。</font></p><p></p><p><font color="#0909f7">■拾阶而上,就是一户人家。</font></p><p>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7 14:01: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