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护送抗日老英雄返乡
[打印本页]
作者:
越野车手
时间:
2011-1-23 20:13
标题:
护送抗日老英雄返乡
本帖最后由 越野车手 于 2011-1-24 13:34 编辑
六十多年过去了。夕日在参加云南松山攻坚战的中国远征军黔籍老战士80多岁的李文德老先生
我们等虽然没有生活在那战火的年代,但是今生能为护送85高龄的抗日老英雄返乡而倍感自豪.
作者:
越野车手
时间:
2011-1-23 20:16
等待老英雄的到来。
作者:
越野车手
时间:
2011-1-23 20:28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1-1-23 20:32
回复
越野车手
的帖子
老兵
楼主你是不是天台人啊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1-1-23 21:28
这位老人从哪里到哪里啊
作者:
xyq12345
时间:
2011-1-23 22:09
哈,时间、地点、内容,什么都没有,此帖看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照片看起来场面很大,可这老兵是那里的啊?为什么要护送回去省亲?要有祥细内容人家才会看明白。
作者:
11郎
时间:
2011-1-23 22:14
回复
越野车手
的帖子
车老板你真行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1-1-24 08:51
谢谢所有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
作者:
人正品真
时间:
2011-1-24 09:59
看不懂
作者:
折翼
时间:
2011-1-24 11:59
缺少文字说明
作者:
bbandme
时间:
2011-1-24 12:32
作者:
3322
时间:
2011-1-24 12:53
作者:
越野车手
时间:
2011-1-24 13:36
作者:
岛主
时间:
2011-1-24 22:23
李文德老人的情况我很熟悉,是一位贵州籍的抗战老兵,松山血战国军将士死伤惨重,以致凑不齐一支完整的队伍,这时本是卫生兵的李文德报名参加了敢死队。战后流落滇西,贵州志愿者李建华多次带人前往滇西看望贵州老兵,在众人的帮助下数位黔籍老兵重回家乡探亲。
作者:
岛主
时间:
2011-1-24 22:25
越野E族也有些了解,他们多次接送抗战老兵回家探亲等,帮老兵实现心愿。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1-1-24 23:50
抗战老兵回乡去——随贵州籍老兵回乡过中秋侧记 道不尽的缅甸远征!
贵州籍老兵为何在云南
为恢复中国战区与盟国的陆路国际交通大动脉。中国远征军与盟军于1943年10月开始联合发起缅北滇西反攻。滇西成为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收复的第一块国土。1945年1月28日,中印公路得以开通。在历时1年零5个月的作战中,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48000多人。战后,日本人承认在亚洲战场曾惨遭3次“玉碎战”(被全歼),这就是缅北密支那与滇西腾冲、松山战役。缅北反攻与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以滇西为例,仅松山、腾冲战斗,我中国远征军便伤亡数万。据保山史载,当年为支援滇西反攻支前民工便牺牲24600多名。在腾冲,还流传着家喻户晓的户帕送军粮的故事:60万斤军粮,老百姓只用了五六天时间,翻越高黎贡山送到了腾冲城,很多人在路上活活饿死,却没有动背囊中的一粒粮食。
贵州籍滇西抗战老兵:
他们似山野村夫,是寻常百姓,已耄耋老人。
他们带伤。是侵略者留下的刀疤、弹孔、弹片——
他们热血。国难当头,精忠报国,浴血阵前,让敌人胆寒,令鬼子“玉碎”——
他们有泪,为鬼子的毒气熏烂双眼,为60载思乡未能归——
他们是抗战老兵!
60年前伟大的全民抗战中之普通一兵,曾用自己血肉筑起我们民族新的长城!
在滇西,有一个幸存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群体。60多年前,他们曾经战斗在缅北丛林、松山雨血、腾冲街巷中。战后,全国十多个省份的数千名士兵因受伤或不愿参加内战而落户在他们收复的这片土地上。如今,他们年龄最大的有105岁,最年轻的已经年近8旬。(外省籍老兵中贵州为比重最大。)“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消逝”,老兵们已经步入生命的最后岁月。我们用相机记录下这些普通的面孔,因为他们曾经是中国的脊梁。
这边是老兵的乡愁 滇黔两边的是关怀
李万芳:“我就想回贵州老家给母亲上一个坟” 在高黎贡山的腹地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在燃起的火塘边,80岁因白内障而双目失明的老兵李万芳(预备2师5团2营机枪手)唱起了许多我所没有听过的抗战歌曲,但一提到家乡他就泪流满面。李万芳是贵州清镇人,曾追随戴安澜将军远征军200师入缅作战。九死一生回到腾冲后被整编到预备二师当机枪手,在收复腾冲的战斗中,他的左腿为日军枪弹洞穿。“一个士兵,若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故乡与沙场,是一个士兵难解的宿命。可从战争中生还的李万芳,60多年竟还未能回老家看上一眼。
闫廷春,贵州贵定人,86岁,现居腾冲县中和乡。1936年征兵入伍,编入66军,参加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败后编入71军28师84团3营3连。参加攻克龙陵松山外围战斗。86岁的老兵还在不停地劳作,靠编篮子补贴家用。闫廷春本来姓罗,战斗胜利在腾冲当了上门女婿才改了姓。闫廷春拉着我的手说:“在过两三天我都满87岁了,从松山战斗下来后到现在,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回贵州,去看看我老家的亲人…….”
杨成济,贵州紫云人,78岁,远征军预备2师独立大队4连下士。多次参与黑杀行动,杀死日军岗哨、汉奸、维持会长。现居腾冲县猴桥镇。
陈大然,贵州惠水人,83岁,现居腾冲县中和乡樊家营村6组。1940年入伍,远征军54军野战医院士兵。看见我们泪流满面地说:“也许因为我是医院里的士兵,才能幸存至今,60多年过去了,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回贵州老家看看……”
李文德:血染战场,我幸运的活下来。“有1个月,我从来没洗过脸,没换过衣服,每天拖伤员、抬尸体,两只胳膊袖子上的血都结在一起变硬了。”78岁的贵州籍老兵李文德(远征军71军206团卫生员),向我详细讲述他当卫生员的故事。他回忆道:“进攻松山时,我是一名卫生员,当时作为预备队员,负责向下抬伤员和尸体。子高地被攻下来那天是1944年的8月20日,头一天,团长集中点名,全团还能作战的人员,包括我这样的卫生兵还剩下450来人, 团长就问了一句,愿意当敢死队的举手,我也举了手。这一仗,光军医就牺牲好几个,而我在激战中跑上跑下却幸运的活了下来。”说到这里,他的神情不是庆幸,而表现出对牺牲战友的深深缅怀。 战后,李文德脱离部队,在与松山一川之隔的龙陵县镇安镇竹箐村当了一名长工,之后落了户。背后的那棵大树是他30年以前种下的。我问李老,逢年过节,要不要烧点纸钱,祭奠一下牺牲的战友。李老说,都是当兵的,就不兴这个了,一切都记在心上—--我呢,年纪也这样大了,就是还想着回贵州遵义我的家乡再看看……
60多年前,这群贵州老兵为了保家卫国放下锄头,背箩,离开那个贵州高原,奔袭千里,与日寇英勇搏斗。他们中大多数死于鬼子的枪弹和刺刀,活下来的又大多进入年暮黄昏。而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故乡一直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眺望。“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谁没有家乡,谁没有乡愁?老兵们60多年的乡愁只汇成几个字:太想家了!
想起余光中的诗句,我们和老兵们一起热泪盈眶。
6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老兵,就只和别处农村常见的老农一样,几亩田地,几间老屋子,平平淡淡,努力地活着。而乡愁,却长久浓烈地笼罩他们。故乡对他们来说,屋边那口老井,和门前那几棵大树……老兵闫廷春17岁就离开老家贵定县农村沿山区巩固公社工固村,整整60多年没有回家了;而14岁就离开老家贵州惠水的陈大然,已经回忆不起胞姐的名字了。
贵州那边亲人对老兵的无比思念,云南这边党委政府对老兵的无比关怀,汇成一股巨大的暖流。在茅台酒厂的鼎力支持下、在人民日报华南版和贵州日报特组织寻访当年抗战贵州籍老兵的慰问活动的推动下,在云南、保山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在腾冲县委政府及其县委宣传部的大力帮助下,极力配合“茅台酒厂、贵州日报慰问采访团” 在9月14日至16日上午短短两天的时间内,全部慰问了在腾冲的贵州籍抗战老兵并把所有老兵都接到腾冲县城中医院进行了身体检查,通过检查,多数老人因年事已高和身体原因不能成行,最后只有腾冲县的陈大然、闫廷春和陇陵县的李文德其身体还可以回乡。在场的人民日报的记者杜江告诉笔者:“回家愿望最强烈的李万芳老人患有严重的心律不齐,军医不得不第一个将他列入不能走的名单,当时我的心情是那么复杂,很担心这些老人的身体,但在我们采风团里,我算年龄较大点的,我努力地掩饰自己的心情,并忍着心痛单独找李万芳谈心……我确实不敢想象我们走后的李万芳老人会成什么样,还能不能回到他居住的山村。”体检在进行着,一个、两个、三个......那边期盼已久的亲人电话,这边希望能行的心愿,交织成了划破历史长河的防线。最后根据检查结果,贵州采风团和腾冲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协商,不得不宣布能回贵州老家的老人名单,当听到只有闫廷春、陈大然和李问德能行的时候,能回去的老人激动万分,不能回去的老人撕心裂肺地哭,所有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尽管有大部分老兵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回去,但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毕竟有三位老人身体条件还能回家,为此,在场的人们也有一丝丝欣慰,腾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芳还专门设宴款待抗战老兵和慰问团一行。离开腾冲之时,腾冲公证处还免费为老兵办理了申明公证书。能回故乡的3位老人,是11名滇西幸存的贵州籍老兵中的幸运者(在统战部门的名单上,统计出的13位贵州籍老兵的名字,其中的2位已经在不久前离世),由人民日报记者杜江拍摄的滇西贵州籍抗战老兵图片在《贵州日报》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由其与贵州媒体及解放军44医院军医组成的采访慰问团来到滇西腾冲、龙陵二县接回去的。
团圆时节,抗战老兵回家
9月16日下午3时,三位老兵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拖着年迈的身躯乘上了回家汽车。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乘飞机,而因汽车的一路颠簸和老人身体原因,当天晚上不得不在保山停留下来。在保山,老人陈大然对小孙孙嘀咕一会,小孙孙说:“我爷爷说,今天晚上就在保山入住的话,等他们回到老家贵州不知要长时间呢?”陈大然把思乡的心里话说出来了,而另外两个老人虽然不说,但是,他们的心情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呢?
17日,天刚蒙蒙亮,闫廷春老人就早早起床,梳理好花白的鬓发,整整帽子,扯一扯头一天就穿上的新衣……老人的岁行儿子也不听地在他身团身转,整理来整理去的,似乎万事齐备,只等列车再次起程;李文德老人随时把头伸出车窗外,往前看看,往后看看,巴不得汽车马上飞到贵州遵义。列车终于再次出发了,三位老人经过头一天的颠簸,应该是很疲劳了,但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并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相反,车子越开的快,他们越是喜出望外。晚上10点半,我们和回家心切的老人在采风团的带领下真正乘上了昆明前往贵阳的火车。由于一整天的遥遥惶惶、颠颠簸簸,上半夜三位老人各自在卧铺上睡觉;闫廷春更是半夜三更就起来,整理好衣着,洗了洗脸就到车窗边手扶着窗子,脸一直望着窗外,每当列车到站停顿时,他就问:“是不是到家了?” “到了噶?”李文德老人先问贵州日报的记者王玲。“李大爹,您老先睡着啊,等到了我一定喊您的!”王玲亲切地说。听说李文德去年还回去过,而今天他回家的心情又是那样的强烈。9月18日的黎明来得如此的缓慢!等不及的三位老人争先恐后地换上了最好的衣裳,新皮鞋的商标还没有撕掉……“我不想睡觉了,反正天已经快要亮了!”陈大然问的时候还只是凌晨三点。
而这一切终于来临了。这是一次迟到了60多年的凯旋,这是一场期盼了60多年的团圆。在中秋月圆之日,这3位滇西贵州籍远征军抗战老兵回到了贵阳与家人团聚。
18日上午9时30分,在贵阳火车站迎候亲人的队伍已经等候多时,他们有贵州省委统战部、宣传部的代表,有自愿前来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期待已久的老兵家属。一位高举着“欢迎抗战老兵回家”的横幅的志愿者,他的父亲曾是远征军中一员,但早已音讯杳然。他说虽然找不到自己的亲人,但愿意将归来的老兵当自己的亲人看待。从火车上,第一个踏上故乡土地的是78岁李文德老人,他伸出颤抖的双手,期待着与亲人相握。这位著名的松山战役的幸存者,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在战斗的最后关头参加敢死队攻上了日军主阵地;第二位步出车厢83岁的陈大然老人,他是远征军中的医务兵,曾在枪林弹雨中抢救出无数伤员;第三位闫廷春老人,1942年的端午节,他离开故土参加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在63后的中秋,才回到自己的故土,而这一天正是他的87岁的生日。老兵们步出车站,中间的闫廷春被大家视为“最幸福的人”,先不说这一天是他老人家的生日,更让人感动的是,闫廷春的侄女邹溪月告诉记者,他们老家在贵定县冶山区巩固村,叔叔17岁就参军抗日,之后便失去联系,他们几乎以为老人不在世“没想到今天还能把叔叔接回来。”
“60多年,我终于回来了!”走出火车站,坐上前来迎接的旅游大巴,闫廷春感慨万千,一路上,他拉着邹溪月的手,嘴里一直絮絮念叨着“变化大啊!家乡变化大啊!”“过去,老家都是泥巴路,茅草房,土墙房,村里还竖有几块大牌坊。” 闫廷春老人还清楚地记得老家的样子。“叔叔,老家现在都修新路了,我们以前住的房子都拆了,现在我们又修了新房子,有电视电话,在贵阳这里也盖有新房子,几个孙孙都有出息,就等着您老人家回来享福呢!”老人幸福地点着头“回家好啊,现在到处高楼大厦,路又平又宽,家乡生活好啊!”一旁坐着的82岁的陈大然和79岁的李文德老人也一直隔着车窗打量着故乡,他们不时给对方说着家乡的每一处变化,两老欣慰地笑着,“我们走得太久了,家乡变得这么漂亮我们都不知道。”老人的亲人还在等待他们的到来,老人归心似箭,情不自禁地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了,等的就是回家见亲人一面。
10点,老人们抵达贵州贵州饭店,师大附中的学生搀扶着他们擅微走进大堂,10余家媒体的记者迅速对老兵以及他们的家人形成了“包围圈”,60余年的绵绵思乡情,60余年的迢迢望乡路,积蓄60余年亲情开始流淌。哭了,相互轻擦眼泪;又笑了,相互安慰着,拥抱着,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眼神一刻也不曾离开对方。在场的所有人都在悄悄抹泪,感人的气氛在贵州饭店大堂弥漫,向每一个角落蔓延。
11点,“黔籍抗战老兵中秋回家团圆酒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帷幕。主持人每介绍一位老兵,来自贵州社会各界的来宾都会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记者的摄象机、照相机更是一刻也不曾离开过老人们。团中央、中组部第四批赴黔博士团的代表闻讯赶来,他们已经结束了在贵州的一年服务期,本可以离开了,但得知老兵们的故事后,他们特意留下,等着这一刻的来临。他们专门为老人们制作了锦旗,了却了亲手送到老人手中的心愿。陈大然老人抱着孙子显得十分幸福“我没有想到还有今天,当年为国家出力,现在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我又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儿孙满堂,这辈子值得了。”李文德老人虽然没能见到亲人,但是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是他的亲人,眼眶湿漉漉的,哽咽着“这么多年,我就天天在想家,盼着回来和家人团圆。”老人的外孙女告诉记者,“外公在家最爱看的就是贵州台的电视节目,贵州的天气预报每天都看,附近有做生意的贵州人,他都一定要去瞧瞧,这次想到回家,他都好几天睡不着觉了,刚才在这里赠送给贵州日报社的那本书《溅血岁月》就是外公头几天就去买下了的。”老人们胸前抱着人们献上的鲜花和锦旗,久久舍不得放下,身前身后全都是簇拥捉的亲人朋友,老人闫廷春代表老兵发言,讲述了当年抗战的历史。掌声在发言处阵阵响起;爱在每个人心里绵延。巧的是,中秋节这天正是闫廷春老人的87岁生日,细心的工作人员特意给他定做了漂亮的三层生日蛋糕。当主持人和歌手带领大家唱起生日歌的同时,工作人员缓缓地把生日蛋糕推出,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围着蛋糕向老人们靠拢,在歌声、祝福声的簇拥下,老人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连声说,谢谢,谢谢!此刻,乡情、亲情交织成了人间最美丽的乐章。此时87岁高寿的闫廷春老人用颤抖的手切开了蛋糕,并立正为大家行了个军礼,全场掌声雷动,现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现场还特意演唱了贵州热心人作曲的《老兵》,坐在亲人中间,感受着家乡人的关怀,战争的硝烟仿佛离老兵渐渐远去。老兵,回家了。含着幸福的眼泪老兵说 “谢谢你们,让我们回家。”所有人都流下感动的眼泪“谢谢您,老兵,终于盼到您回来了。”爱在这时汇聚成一条浩荡的河流,波澜起伏,激荡起爱国、爱家、重情、重义的暖流,在人们心间流淌……
与亲人相聚 寻找父母坟墓
酒会结束后,最先被亲人接回家的是闫廷春老人。在侄女们新修建在贵阳的新家里,老人楼上看看,楼下看看,走出走进,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侄女邹溪月明白叔叔的心思,19日一早,一家子早早起来忙个不亦乐乎,把早饭做起与叔叔团团圆圆地吃过后,就乘车到老家贵定县沿山区巩固公社工固村。到了老家,老人迫不及待地催促侄女要上山找公奶和父母亲的坟墓,老人在爬山时,连侄女都几乎赶不上他,当找到父母亲坟墓时,老人家泣不成声,一边擦泪,一边向父母鞠躬。老人60多年来,从来没有祭奠过父母,这一天,老人想祭奠祭奠父母,并为父母败败坟头上的草,以安慰父母在天之灵。虽然找到了父母的坟墓,但是没有找到公奶的,老人在高兴之余,还是带着一丝遗憾,还不时地对侄女说,我明年还要来,这次时间太仓促了,下次我一定要把公和奶找到!20日一整天,所有听说闫廷春回家消息的邻居、亲戚、朋友都来看望老人,老人高兴个不得了,回忆自己童年时光就阔别故土,报效祖国,逃生异乡,今天与故土众乡亲门团圆,笑在眼里、喜在了心头。说时迟那时快,眨眼间侄女们又不得不把叔叔送回贵州饭店,在饭店老人居住的房间了,侄女一家子随时就在叔叔的身团身转,就担心叔叔走了,侄女邹溪月一再说,叔叔这次来就是很不容易的了,要是能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就好了,一边说着说着女儿和小孙孙们都偎依到老人身边了,总是要笔者帮照全家福,并要求把地址和联系电话留下,还说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一定要到腾冲老看看老人的生活情况;并要求腾冲县一如既往地关心叔叔的生活,请求从资金上扶持叔叔的晚年生活;这天一家老小都为老人送行,在候车厅里,侄女邹溪月和女儿还为叔叔佩戴上玉配,侄女邹溪月母女细白幼嫩的双手一边在抚摸老人的玉配,一边紧紧地握住老人长满老卷粗糙的双手。
老兵见老兵 结伴游贵阳
“你是云南来的老兵吗?我是专程来看你的!”9月19日上午,在贵州饭店门口,一位老人手捧鲜花,走到一辆面包车前,与老兵李文德亲切握手,并将鲜花给李文德老人。
9月18日, 3位贵州籍老兵在贵州饭店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节。当天,腾冲县的闫廷春和陈大然老人分别被亲人接走了,而从龙陵县来的李文德老人因最终没能与家人联系上而留在贵州饭店。9月19日上午,正当我们准备陪同李文德老人在贵阳市近郊的一些景点游玩,车子刚要出发,就碰上专程赶来贵州饭店看望老兵的老人李裕明。
李裕明说,他是四川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1955年才离开部队,然后又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来贵州,1985年从贵州振华集团退休后住在乌当区新添寨。这几天,李裕明一直在关注贵州日报接老兵回家的系列报道,那天早上一大早,他就从报纸上看到贵州籍的3位老兵已接回贵阳,想方设法与与贵州日报记者取得联系后,就匆匆从家里赶往贵州饭店。
“你多大年纪了?”李裕明问。
“我78岁了。”
“哟,那我们可是老庚(同年)呢?”
简短的对话过后,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一位是抗战老兵,一位是抗美援朝老兵,两人都曾经驰骋疆场,英勇杀敌,虽有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贡献,此时此刻,两位老人相见恨晚。
当李裕明听说我们记者要陪同李文德去贵阳花溪、阳明祠、青岩古镇等景点游玩,就自告奋勇地对李文德说:“我是老贵阳了,我来给你当向导吧。”
每到一个景点,两位老人总是相互搀扶,李裕明滔滔不绝地给李文德介绍贵阳这些年的变化,而李文德老人则是一边感慨,一边赞叹。两人兴致都很高,有说不完的话。
中午在甲秀楼附近的“赤水情”酒店吃饭时,李文德掏出一包香烟散给李裕民老人,说:“没想到能在贵州遇到你这样一位特殊战友,我虽没见到亲人,但贵州处处是亲人呀!”
20日一早,贵州日报的别客车就在贵州饭店门口等候我们,在早餐过后,我们把李文德扶上了等候的车,前往离城近40公里处的青岩古镇。贵州日报的记者王玲告诉我说:“这个小镇是正在申报魅力名镇,也许是你们腾冲和顺的竞争对手吧!” 作为我的心里有个问题是想去看看贵州的魅力名镇名在哪里,与我们的和顺侨乡有何异同之处。而李文德老人心里很复杂,第二天就要起程了回腾冲了,连亲人都没有来看望过自己,虽然在贵阳期间身边随时有很多的人陪同,但是内心深处的酸苦有谁能分担?老人拖着沉重的步伐与我们走在古镇巷子里,巷子两边摆满了玩意儿和很多小吃,老人每走到一个摊前都要停留下来,看看有什么适合买的东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买的那把宝剑,他外孙女说:“外公,不好携带,不要了吧?”李文德老人笑着说:“很轻的,我自己带,这是我买给小重孙的!”随后谁帮拿那把剑老人家都是拒绝,直到收拾行囊这天,他亲手将那把宝剑包扎好放进了旅行袋。这次没有亲眼见亲人,老人把这把宝剑视为亲人带回来,目物思人啊!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1-1-25 18:08
作者:
崎岖
时间:
2011-1-25 18:42
本帖最后由 崎岖 于 2011-1-25 19:07 编辑
楼主是地道的天台人,只不过喜欢飘在外地罢了。
05年与楼主在“羊毛坑”烧烤的照片:
合影
[attach]107252[/attach]
[attach]107253[/attach]
[attach]107254[/attach]
[attach]107255[/attach]
作者:
越野车手
时间:
2011-1-25 19:17
有空再去烧烤啊
作者:
崎岖
时间:
2011-1-25 20:02
哈,好啊,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天台?
作者:
心的密码
时间:
2011-1-25 20:32
作者:
岛主
时间:
2011-1-25 21:02
我对李文德老人的记忆基本正确。
作者:
汤姆
时间:
2011-1-25 21:10
回复
越野车手
的帖子
大方点,给点资料说明啊,云里雾里的,看不清
作者:
jsf3895187
时间:
2011-1-26 08:56
作者:
越野车手
时间:
2011-1-26 11:19
哈,好啊,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天台?
崎岖 发表于 2011-1-25 20:02
回天台了
作者:
越野车手
时间:
2011-1-26 11:20
资料上面几个说明了啊
作者:
兎°
时间:
2011-1-26 11:51
那时候的车手还很瘦呀。
作者:
734230964
时间:
2011-1-27 12:17
作者:
小馬
时间:
2011-1-27 18:32
车手好样的
作者:
挥不去的情愁
时间:
2011-1-28 11:48
回复
越野车手
的帖子
你是在贵州吗,我那边有朋友也想参加志愿者,你看?????
作者:
越野车手
时间:
2011-1-29 15:09
可以参加志愿者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