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冬瓜    时间: 2010-11-16 16:41
标题: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转)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蒋介石动用70万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国民党陆军为补充战损,而五次发布动员令,超过半数团职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部署,还为上海资本向重庆转移,赢得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最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不是叶挺的新四军,而是孙立人的国民党新一军。 新一军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0.9万人。
在新一军攻占缅甸重镇于邦的时候,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你去问问那些狗杂种,都谁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就地枪毙,以后都这样"。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中,只不过是消灭了一支日军运输队。而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李向阳和他的游击队是虚构的,真正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军队,是国民党的委员长卫队。这支军队使用德军的装备,甚至有德军教官亲手指导。

在南京雨花台,委员长卫队的两个营,独自阻击日军一个甲种师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一共只有六个甲种师团),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smarttags" />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影视作品中恶贯满盈的张灵甫是抗战英雄。在长沙会战中,他率领敢死队包抄小道,夜夺张古峰,为国民党成功阻击日军,立下汗马功劳。张灵甫还为抗战丢了一条腿。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湖南常德(我们现在只关注那里是快女曾轶可的故乡)保卫战中,国民党74军57师的8000名官兵,阻击10万日军15天之久,最后只剩有200人还能够战斗。

师长发出了74军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上空爆发过持续时间仅次于不列颠空战的武汉空战。那场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击落日军飞机78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

在那个时候,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很多武汉市民不是钻进防空洞,而是爬上房顶,为的是能看到日军飞机被击落的场景。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重庆有17家军工厂在敌机轰炸下坚持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以金陵军工厂为例,抗战期间共生产迫击炮7000门、重机枪1.8万挺、步枪28万支、手榴弹30万枚、炸药包20万个。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日军的投降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只知道9.18日军侵华,而不知道8.15日军投降的情况?
日军投降书文中多次出现: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蒋委员长投降,受降落款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特派代表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

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它并不是光靠小米加步枪,只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就能打赢的。它是用了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才打赢的!

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有321万1418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民党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民党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

谨此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英雄致敬!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10-11-16 17:25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最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不是叶挺的新四军,而是孙立人的国民党新一军。 新一军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0.9万人。
在新一军攻占缅甸重镇于邦的时候,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你去问问那些狗杂种,都谁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就地枪毙,以后都这样"。


孙将军把日本俘虏都活埋了    后来日本把孙将军告到国际军事法庭了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10-11-16 17:27
还漏了个 张灵甫将军

作者: 8136    时间: 2010-11-16 18:08

作者: 小梅    时间: 2010-11-16 18:24
不知道
作者: 龙头    时间: 2010-11-16 18:27
从不否认国军为抗日做的贡献不少于八路军。
不过最最关键的就是蒋委员长“攘外必先安内”让抗日错失了多少的良机。
要是一开始就全民动员,全力抗日的话,也不用那么久的时间去抗日了。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1-16 18:41
回复 龙头 的帖子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1-16 18:42
回复 零零妖 的帖子


     张灵甫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10-11-16 18:51
从不否认国军为抗日做的贡献不少于八路军。
不过最最关键的就是蒋委员长“攘外必先安内”让抗日错失了多少 ...
龙头 发表于 2010-11-16 18:27


事实不是证明他是正确的  不是么????????????????????????/

作者: 杀猪老师    时间: 2010-11-16 18:53
本帖最后由 杀猪老师 于 2010-11-16 18:58 编辑

1. 蒋介石卫队那个基本是扯淡。守卫雨花台的主要是国军88师和南京宪兵司令部属下一万多宪警。11月9日至12日与日军的谷寿夫的日军第六师团苦战4日,守军大部阵亡,少数余部后撤。

2. 德式师主要是指36、87、88等几个装备德军制式轻武器的中央军,在此前的淞沪战役中,87和88师遭受严重损失,战斗力已下降很多。

3. 张灵甫将军的张古峰战斗是上高会战,不是长沙会战。

国军将士英勇自不待言,但这种完全有悖史实的编造与夸张绝对不利于后人认识真实的抗战历史。不要以讹传讹,把那些不靠谱的东西到处乱发,反倒让那些真实的历史也不可信起来。

作者: 杀猪老师    时间: 2010-11-16 18:55
回复 龙头 的帖子


    研究下历史,对比下现实,就能理解为什么当年不轻易对日正式宣战,而非得捱到1941年。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1-16 18:58
回复 杀猪老师 的帖子


    哈哈  你才不是杀猪老师呢    是一位正真的老师
作者: 杀猪老师    时间: 2010-11-16 19:00
国共合作,后有外援,最后才有抗战的胜利。
踩一个捧一个的评论实在要不得。

作者: 大狗副警长    时间: 2010-11-16 19:27
“攘外必先安内”这话没错,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大部分是窝里斗,无非是谁谁谁取代了谁谁谁当皇帝,亡于外族入侵的不多,就连明朝也是亡于李自成,要不满清也捡不到便宜。
事实上,一遇外族入侵,中国人就会空前团结,什么政见私心都会搁置,一旦解除了威胁,马上开始窝里斗,这个定律没打破过。
作者: 我不是律师    时间: 2010-11-16 20:26
“攘外必先安内”这话没错,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大部分是窝里斗,无非是谁谁谁取代了谁谁谁当皇帝,亡于外族入 ...
大狗副警长 发表于 2010-11-16 19:27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作者: 我不是律师    时间: 2010-11-16 20:29
现在的公司不也是这样的,对员工进行教育都是强调要团结。
作者: 黄金甲    时间: 2010-11-16 23:38
从不否认国军为抗日做的贡献不少于八路军。
不过最最关键的就是蒋委员长“攘外必先安内”让抗日错失了多少 ...
龙头 发表于 2010-11-16 18:27
请你去查查史料,而不是你小学或者初中的历史书。如果你怕外敌诬陷的话去查查中央党校出的中国国民党史。



作者: 黄金甲    时间: 2010-11-16 23:49
当年的农会组织,工人纠察队,并不像历史书上描述的那般是工人农民的救星,而是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经济秩序。中山舰事件,412事件,和我党现在抓捕异见人士是没啥两样。当年蒋介石开始时是主张政治解决国共两党问题,如果蒋一开始就采纳国民党鹰派的意见武力消灭我党,老毛不一定能当上党的最高领袖,历史也许会被重写。此外,有谁知道汪精卫在国民党里是左派人士。
作者: 拱桥背    时间: 2010-11-17 08:33
书面上的历史都是统治者编纂的,时间久了、说得多了也就成“事实”了。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10-11-17 09:36
第二次世界大在战后,反正最后是美国等控制的国家   现在都民主强大(日本\韩国\西德等)

反之的我就不说了
作者: 8009    时间: 2010-11-17 10:08
从不否认国军为抗日做的贡献不少于八路军。
不过最最关键的就是蒋委员长“攘外必先安内”让抗日错失了多少 ...
龙头 发表于 2010-11-16 18:27

历史是由胜利者“杜撰”书写的。
我个人认为,按照当年日本的国力和我们当年民国的国力。
委员长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一开始就和日本硬碰硬的话,我们可能会亡国的。

作者: 8136    时间: 2010-11-17 12:25

作者: 鬼见愁    时间: 2010-11-17 14:44
我们只能遵循粉饰的历史~~~~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