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天台遗韵之二——黄水十八锣
[打印本页]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6-9 22:49
标题:
天台遗韵之二——黄水十八锣
黄水十八锣
黄水村在大雷山北麓,翻过山梁便是仙居县了。这里离县城要40公里。黄水村为叶姓宗族聚居之地,从宗谱上看,从唐长庆年间(822年),叶氏先人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
在黄水村南面山谷中有一“龙潭”,相传是“求水”最为灵验的水潭。每到大旱之年,“求水”、“送水”的队伍是络绎不绝,锣鼓震响,彩旗飞扬,颇为热闹。
民国初年的一个秋日,当远道而来的“送水”队伍,行过始丰溪的石板桥时,忽听得黄水村也响起一阵的锣鼓声,十分的惊讶。黄水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平常村民们种种地,打打猎,如是出门迎接贵客,也只是“三盘铳”朝天放几下,从没听说过还会敲锣鼓。“送水”的锣鼓与黄水村迎接的锣鼓声交汇在一起,一直到村中的“叶氏宗祠”才罢了。
县官下了轿,轻轻掸了一下衣衫的灰尘,然后走上台阶,端坐在祠堂的的太师椅上,呷了一口茶水,问村民:你们敲的是什么锣?村民们面面相觑,有些茫然,因为这套锣鼓经是春上来村里收山货的东阳人传给的,也没说叫是什么名,有人忽然想到那位东阳人说过“十不闲”,就回县老爷,说,是“十不闲”。因为“十不”与“十八”音有些相同,县太爷没听清,就认了“十八锣”。
村里对“十八锣”还有一种说法,则是与村里宗祠的珠灯有关,说是苏州人来到黄水村给叶氏族人串珠灯,这一串就是好几个月,文雅的苏州人在为山里人带来精美珠灯的同时,也传给黄村“十八锣”。苏州有“十八锣”吗?不得考证。
解放后,来龙潭“求水”、“送水”的队伍没有了。可是黄水“十八锣”仍然还在敲打着,每逢村里遇着什么喜事,或是送参军、或是慰问军属,“十八锣”就会响起。当时村里有4支“十八锣”班,会敲的人就有50多人。“十八锣”有鼓、鼓板、大锣、小钛锣、大钹、小钹等。敲打时由鼓板引领节奏,讲究锣鼓之间的和谐,“十八锣”成了黄水村欢庆丰收,表达喜悦最好的方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黄水村老人协会成立,协会立即想到要组织“十八锣”表演队,这毕竟是祖上留下的东西,不能让它断了脉。当叶星灿会长召集村上曾经敲过“十八锣”的人时,竟然只有10来个。老人们四处筹资,卖了表演用的高司帽,还自己动手用竹篾编了一个鼓架。“黄水十八锣”又一次在叶氏宗祠敲响。后来“十八锣”又从乡里敲到街头镇、平桥镇,还敲到了县里,在县农民文化节上获了奖,名声响亮。
“十八锣”虽说分5个段落,其中有三五七、九记头、慢板、长锣、五七、后倒板、紧板、分阶等不同的节奏,可在外人听来,变化不明显,显得缺乏**,而且要敲20多分钟,有些亢长。村里人能敲“十八锣”的,也都是上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尽管有些台下的人听得有些坐不住,可老人们很固执地按照古老的锣鼓经来敲打,而且每次都要敲上20多分钟将“十八锣”敲完,因为他们觉得不这样敲,就对不起他们心中的那一份神圣,那一份炽热。
如今的黄水村有800多户,大部分人在外谋生。2008年的初冬,村里决定将“十八锣”传承下去,于是10多个在县城打工的男人放下手中的活,每隔一个星期就赶回村,聚在祠堂里跟老人学敲“十八锣”,已经84岁的叶小武老人还整理出“十八锣”的锣鼓经。
“十八锣”一次次地在山村响起,如今的“十八锣”不仅为贺喜,也为每一位要离开人世的黄水人奏响。“十八锣”已经融入到黄水人的血脉,成了黄水人永远也抹之不去的印记。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6-11 09:49 编辑
]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0-6-9 23:38
黄水村这种文化传承意识难能可贵啊
作者:
五古山人
时间:
2010-6-10 07:48
第一次听说
受教了
作者:
冷飘零
时间:
2010-6-10 0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0-6-10 08:56
学习了,可以列入天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0-6-10 09:30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10-6-9 23:38 发表
黄水村这种文化传承意识难能可贵啊
积极鼓励老人协会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6-11 09:52
[attach]93090[/attach]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0-6-15 20:21
不知道能否继续传下去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