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天台县申报第四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0:26
标题: 天台县申报第四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本山漆制作技艺
   “本山漆”,又称“土漆”,它以桐子树的采下的原始桐油、漆树割下的生漆为原料,用煎熬、调配的方法制成用于木制品修饰的“本山漆”。“本山漆”制作程序为:采集、过滤、煎油、试油、起油、配漆、成漆。整个制作程序全都是手工操作,长期以来,该工艺在民间工匠师徒相承,代代相传,而且用于本山漆的原料,也是用传统的方法提取。
    制成的“本山漆”,主要用于木制品的修饰,“本山漆”漆过的木制品色泽鲜亮、经久耐用的优点。由于采用的原材料全来自天然,是绿色环保产物。 这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制作油漆的技艺,作为历史上相当一段时期的民间制漆技艺,它的出现给百姓的木制家具带来修饰和保护,它见证了历史,它以原始的采集、煎熬、调配的方法制作,对于研究当地的风俗和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0:27 编辑 ]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0:32
开山“做山福”:
“开山做山福”是天台山区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敬仰山神、土地的祭祀活动,具体起始年代不详。据于家坑90岁老人戴凤兰回忆,早在清末就已经在民间兴起。
“开山做山福”即山民在开山(如开山造路、开山种果树、上山大规模的伐木、砍柴等)必做的一项民俗活动。祭品俗称“三头六眼”、“三生福礼”,做山福仪式,由头脑人(过去为族长,现为村长,或伐木业主)主持,并请道士做祭。召来神明,祈祷神明保佑村里众生(或上山伐木的男人)平平安安,祈求全村风调雨顺,丰收在望,祝福家家户户财源茂盛,日子红火,……“开山做山福”是古代农耕文化的代表,它是天台山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项祈求山神、土地的民俗活动,体现了纯朴而古老的民风,表达了山民对山神、土地等神灵的敬畏,对祖祖辈辈生死相依的大山的热爱。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文明的象征,通过祭拜活动,虔诚祈求神明保护的同时,也唤起百姓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0:33 编辑 ]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0:35
灵溪奚家拳:
“灵溪奚家拳”起源于天台县三合镇灵溪村,其创始人为该村的奚诚甫,又名小荣根(-1964年),他自幼学武,先后师从天台、宁波、杭州等多位著名拳师,兼采众家之长,自成体系,并通过在杭州、南京、宁波等地开办武馆任教、以武会友,从而完善“灵溪奚家拳”的拳系。1931年,在南京全国国术大会比赛荣获二等,名扬华东,弟子如云。
灵溪奚家拳在融合南北拳术的基础上,结合天台当地拳术,形成的一种独具风格民间拳术。包括拳术与武械等36种套路:形意拳、猴拳、武松脱铐、凳花、黑虎拳、炮拳、四路华拳、十八路罗汉拳、南拳架式、南罗汉拳、雪山拳、大红拳、……等。它有南拳的刚劲,又有北方拳术的大气,同时又有天台民间拳术的灵性。它对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灵溪奚家拳拳术丰富多彩,既能强身健体,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目前已经成为灵溪村的文化品牌之一。为研究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活教材。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0:37 编辑 ]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0:38
平桥民间棋艺:
平桥民间棋艺,是指在天台县平桥镇一带流行的民间棋艺。
它是当地百姓在长期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益智游戏,具体起始年代不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在乡村风靡一时,是百姓在田间、山上劳动空闲时一种娱乐活动,当地百姓几乎都会走几种“土棋”。平桥民间棋艺主要有:“三、六、九棋”、口袋棋、阵棋、灯笼古怪棋、猪娘棋等。它不受场地限制,以田间、山坡、院落、晒场为平台,随手可画出棋盘摆棋,用石子、砖头、小木棍、柴棒、稻杆、泥土为棋子,根据棋的不同走法,有的是二人对弈、有的是三人游戏、有的是四人参与,农村的男女老少均可参与,因此流传较广。
平桥民间棋艺是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创造出的游艺活动,一直民间流传,泥土气息浓郁,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它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百姓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文化追求,它棋盘的格局、棋子的走法、输赢的确定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质朴的棋子对弈的原生状态,是我国古代棋艺的溯源之一,是研究我国棋艺的起源与发展的活化石。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0:41
打十番:
十番”是指十种乐器、十首器乐合奏的古曲。“打十番”即轮番演奏十首古曲。
“十番”起源于明万历年间,相传,一位在朝廷任翰林的天台人将朝廷的十首宫廷曲谱,带回家乡,传授给乡亲,从而形成天台的“打十番”。民国时期“打十番”在民间颇盛,不仅用于民间的求水、送水、祭祖、元宵灯会等重要意义的活动,还用于大户人家宴请、祝寿、婚礼等,解放后,“打十番”渐渐冷落。1993年、1997年、2010年,赤城街道数次组织民间器乐人才,演奏“十番”。天台的“打十番”以明代宫廷音乐为基础,并且吸收了天台的民间音乐、道教洞经音乐、词调音乐等多种元素,使之成为具有浓厚天台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它以鼓、锣、板、二胡、三弦、琵琶、笙、笛子、洞箫、碰盅等十种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十首曲子,讲究吹打乐与弦乐的配合,十种乐曲是《水底鱼》、《折桂令》、……等。它是由明代宫廷音乐发展而来,在天台流传了上千年,成了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在它身上体现了天台百姓对典雅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它保留了古代“十番”的基本元素,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成为独具一格的传统音乐。它对于研究中国宫廷音乐、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打十番”不仅在于它曲调的优美典雅,也在于它融入天台的民俗活动中,成了民俗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天台民众生活习俗和民俗的重要依据,在文化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0:43 编辑 ]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0:44
左溪坐唱:
坐唱,又称吹唱,流传于天台县白鹤镇左溪一带,故称“左溪左唱”。清末由苍蒲坑村的王圣度从外乡传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左溪坐唱,是由6-10人完成整出戏文的演出,不用化妆,不着戏服,4-6个人伴奏,整出戏的生、旦、净、丑等众多人物均由2-4个人完成念唱。它的伴奏人员与坐唱人员没有严格的区分,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有的二胡兼鼓板,有的是坐唱兼二胡,同时根据剧情的需要,伴奏人员还参与剧中人物对白。表演的剧目以民间熟悉的传统戏为主。戏本有长有短,长则唱上一天一夜,短则两、三个小时,十分灵活。现保留下来有《双狮图》、《包公斩曹》、《王横买父》等30多本戏。
坐唱的曲调以绍剧为主,有二凡、三五七、莲花落、莲子行、乱弹等曲牌。曲调高亢悠扬,舒缓如云,十分动听,后场伴奏以锣鼓、鼓板、二胡、唢呐等民间器乐,气氛热烈。它不受表演场地限制,田间地头、屋檐晒场都能演出,它坐下能唱,站起就走,走村串户,它具有民间的说唱的曲艺形式,又有戏曲结构,戏曲的唱腔;它摈弃了戏曲的舞台、舞美、服装、道具,同时又吸收了戏曲唱腔的表现力,极受百姓欢迎,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7:27 编辑 ]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0-5-29 10:50

作者: 家在天台    时间: 2010-5-29 10:56
原帖由 寂然 于 2010-5-29 10:35 发表
灵溪奚家拳:
“灵溪奚家拳”起源于天台县三合镇灵溪村,其创始人为该村的奚诚甫,又名小荣根(-1964年),他自幼学武,先后师从天台、宁波、杭州等多位著名拳师,兼采众家之长,自成体系,并通过在杭州、南京、宁波 ...
这个后司街街友幸运星也会的,他可是传人哈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0-5-29 11:13
本山漆大大有名的
作者: 家在天台    时间: 2010-5-29 11:15
记起以前的街头街王安金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0-5-29 12:22
楼主不介绍
还真不知道天台有这么多东东!
作者: 老玩闹    时间: 2010-5-29 13:18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3:35
五虎擒羊
“五虎擒羊”是天台大户人家宴请贵客之佳肴,它以选料精良,制作精细而备受百姓的喜爱,堪称宴客之上品,具体起始年代不详。
猪肝、猪肉、肉圆糕、鸡子糕、冬笋(即为五虎)放在豆芽(因为“芽”与“羊”是谐音)周围,意为“围擒”。制作“五虎擒羊”,先要选料,其次根据不同的原料,用不同的烹制方法,火候掌握十分重要,既要烧熟,又不能失去菜馅的鲜味。特别是鸡子糕、肉圆糕的制作要求较高,也是衡量一个厨师技艺好差的关键。麦饼单,采用小麦粉,用水调和,揉透,再用小擀杖棍擀成薄饼,放在热锅里烙熟。客人不同口味爱好,依次将菜馅放在麦饼单上,卷裹食用。它是一种即做即食、而且主人与客人相互参与制作而成佳肴。它既是充饥美味,又是下酒佳品,既可当点心,又能当正餐主食。“五虎擒羊”在天台赤城街道流传了上百年,成堪称天台人宴客上品,表现了天台饮食多样化的追求,它的发展历史也折射出天台百姓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寄托。“五虎擒羊”寓意与摆放,着重菜馅意与形的结合,体现了天台饮食注重口味注重营养的同时,还注重美感、注重情趣,因此,在民间拥有极高的地位。它是研究天台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制作汇聚了炒、蒸、焯、烙、……等多种烹饪手法,是民间烹饪的大汇聚。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3:37
街头迎财会
自清末开始,每年正月十四日,街头镇都要举办民间“街头迎财会”活动。原为街头镇的四扇组织分别轮流“作东”,解放后此项活动中止,2007年,镇文化协会着手这一民俗活动史料的整理,并募捐资金,重雕财神像,置办“街头迎财会”的服装、乐器等,于2008年元宵节重新恢复出迎活动。“街头迎财会”是以街头镇集镇村、街一、街二、街三、街四村、叶宅村等六个村为活动区域。
每年正月十四卯时,古镇的人们从财神殿(现改在镇台庙)将财神像抬下来,抬进财神轿;辰时,迎会开始,迎会队伍先有清道旗、黄龙旗、锣鼓队、宫女队、铜锣、扛香案、财神座像轿、后是“打集锦”演奏队、莲子行队、舞马、舞狮、舞龙等,参加人数上百人。从街头老街自东向西,中午时分到达上街茶亭地方停下,财神像坐西向东,前摆祭桌、香案,供百姓祭拜,晚上,又经古街将财神像送回财神殿,迎会结束。2009年街头迎财会巡游线路改为:镇台庙——街头西街——东大街——至嘉图大街——叶宅村——62省道——溪西东路——镇台庙。沿途商家祭拜、放炮竹,送红包,祈求生意兴隆,财通三江。
它是街头镇百姓过元宵节的一项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是古镇商贸繁荣发展的集中表现,通过“街头迎财会”,拜财神,求财神,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表达了百姓对经济繁荣、生意兴隆的向往。在街头迎财会巡游活动中,伴有舞龙、舞狮、舞马、唱莲子行、演奏打集锦等民间传统艺术,为民间艺术展示提供了平台。它反映了人们的祈求财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3:39 编辑 ]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7:24
笋茄制作技艺:
笋茄制作是石梁镇民间传统的加工技艺,是天台县最大的毛竹产区,浙江省“毛竹之乡”,笋竹面积达7万亩,年产值达3500多万吨,以笋为原料生产的笋茄,其加工技艺在唐代就有记载,石梁镇山高多雾多寒,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这里的毛竹笋鲜脆味甘。它的加工过程,从挖笋、剥笋、煮笋、再到反复的晾晒、烘干,最终成了口感鲜香的笋茄,每一道都是手工制作,加工所用的工具(菜刀、竹簟)以及民间土制烘笋的“笋铳”等,也都是百姓自己发明土制的。整个制作一般需要7-10天。
     笋茄制作是天台山山民的传统技艺,它以天台山毛竹春笋为原料,制作成四季可食用的笋茄,表现了山民珍惜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并融入到农家日常生活之中,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流传广泛,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是石梁镇古老的传统产业。它的加工过程中的每道技艺,如毛竹笋的选择,放盐的量、煮笋的时间长短、以及烘干的掌握等都蕴含着百姓的智慧和古老科学,它是天台山百姓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加工技艺,对于研究中国干菜制作历史提供了生动的佐证。笋茄制作是历代石梁镇传统产业,它不仅使山民们的春笋得到保存,也使他们创造了一项致富的产业。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7:27 编辑 ]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5-29 17:29
天台方言
天台方言,是流行于天台境内的土话。
天台三国时(222-231)立县,有文字可考历史将近1800年。由于天台县四周多山,旧时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外来人口迁徙与原住民融合后,在语言上形成一种颇为独特的天台方言。
天台话属吴方言的分支之一,具有吴方言的典型特征,但自成一种体系。天台方言的声母一共有32个,保留了古汉语全部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的转用音声母,因此天台方言的语流给外地人一种特别硬重的感觉。天台方言的韵母一共有55个,圆唇元音、展唇元音特征明显,说话时口唇动程较大。天台方言的基本声调有8个。天台方言是天台百姓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渐渐积累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现了它充分反映出劳动善良的天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民俗发展的活教材。它既有吴语的基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在它身上既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又有外来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因素,在它语系里,保留了许多我国古汉语的表现,是研究古汉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0-5-31 10:57
天台方言也是哈
那倒不错!
作者: 七色广告    时间: 2011-1-2 12:40

作者: iwalh    时间: 2011-9-26 11: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哈拉贝    时间: 2011-10-20 06:07

作者: 减速机tuv    时间: 2012-1-28 13:26
好贴,一定不要放过,顶












zibozebang.com
作者: 寒山湖    时间: 2012-1-28 14:12

作者: 叮当    时间: 2012-5-8 13:39
现在这些传统手艺会的人不多而来
作者: 独自看鱼    时间: 2012-5-22 15:26

作者: 顺子    时间: 2012-5-22 18:05

作者: 张小鹏    时间: 2012-5-22 19:56
如果不是楼主的祥细介绍 木想到我美丽的家乡有这么多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表示对生漆那个工艺知一点 好像家里家俱就有 赞一个
作者: 天台流浪汉-矛盾    时间: 2013-3-3 16:27
就听过吹唱~~~
作者: 陌下时光    时间: 2013-5-5 11:56
没听过啊
作者: 白老大    时间: 2013-5-5 13:30
谢谢分享!~
作者: 白水壶    时间: 2013-9-24 21:03
长见识了啊
作者: 寒郁魔    时间: 2013-10-29 12:17
民间艺术需要传承!!!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