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海难 [打印本页]

作者: xyq12345    时间: 2008-3-28 17:08
标题: 海难
海 难

    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陆放映后,人们认为这是近百年世界最大的海难事故。这是因为自从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英、美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除出书外,光电影就有多个版本。他们不间断地进行宣传,是为了能吸取惨痛教训,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有谁知道,在我们中国,有比泰坦克号惨痛得多的海难事故。这些海难都被当局尘封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
1948年12月3日《江亚号》满载4000多人,在吴淞口外洋面上,突然爆炸沉没,3000多人遇难,遇难人数比泰坦尼克号多一倍。但当局并没有认真负责地去调查江亚号海难原因,致使江亚轮爆炸事故成为无法破解的迷案。

        1963
年,我国江南造船厂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万吨巨轮《跃进号》,满载“金皇后”玉米,首航日本,沉没在黄海海面。这次海难却是由人祸引起的。

   那时能自己设计制造万吨巨轮,确实不简单。人民日报大肆宣传。可是就是这么一条引起国人自豪的巨轮要首航日本,在那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要到资本主义的日本,船长、政委及全体船员都要经过政治审查,称为政审。63年离解放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大部份有经验的船长及船员都是解放前就当船员的。这就犯了大忌。临阵换将兵家之所不为。可是在那个年代,政治第一。管你为不为,忌不忌,包括船长及一半船员,统统换成根红苗正之人。由于临时上阵,船长及船员对船的性能和海上航线一知半解。结果触礁沉没,幸好船员被日本渔民救起。


    64年我入伍当兵,因体检为甲等甲级,文化程度又自作聪明地填上初中(实为小学毕业)。那时的初中生被称为小知识分子。因而千挑万选被送入青岛潜水艇士兵学校,学制一年。


    在潜校,有一条苏制的03型潜水艇被高高地架在水泥平台上作为潜校学员的教具。因此经常有机会进入潜艇学习。当时心里纳闷,一条潜艇,价格昂贵,当时,偌大的一个中国也只有区区18条潜艇,怎么会被当作教具放在这里。


   后期,进行深海逃生训练。每日里身背轻潜水装备在鱼雷管里爬进爬出。教我们的教员,面黄肌瘦病病歪歪。但对我们逃生时的动作要求非常严格,来不得丝毫马虎与偷工减料。潜水逃生训练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每十米水深,就增加一个大气压。我们的训练场地水深三十米,在三十米的水底下,装上鱼雷发射管。我们必须背上轻潜水装备,潜入水底,爬进鱼雷管,又从三米长的发射管爬出来。三十米水下一片漆黑。必须靠感觉摸索。上来时有一浮筒,浮筒下系一绳子,绳子每隔几米有一结头。顺着绳子慢慢爬上来。碰到有结头处,必须停留一段时间。这停留时间的长短就非常有讲究。这就得从轻潜水装备说起;具体是这样的,轻潜水必须自带氧气瓶,氧气瓶里装的是高压纯氧,须经过减压阀减压后进入氧气袋,氧气袋里通出一条管子,管子出口有一咬嘴,潜水者必须咬牢氧气管上的咬嘴,用嘴巴呼吸。纯氧不象我们所想象那么好吸,时间稍长嘴巴就发麻,一不小心咬嘴没咬牢就得玩完。三十米水深就有三个大气压力,直压得你耳膜生痛。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只觉得头上越来越紧,越来越紧。纯氧时间吸长了意识就变得模糊,有时会有如梦如幻的感觉,那是非常危险的。最危险的是水深三十米,你氧气瓶里的高压氧气虽经过减压后进入氧气袋,可氧气袋是一个橡皮软袋,受水压影响,又成了高压氧,所以吸进肺里的都是高压氧。如果从水深三十米一下子窜上水面,肺里的三个大气压马上释放出能量,那就必死无疑。因此从深水往上爬,必须上几米停留一段时间,上几米停留一下,这停留时间就关系着生命安全。


   因为有许多危险和麻烦,训练时我们就会想办法偷懒,比如下到10米左右时就停在那里不下了,熬到一定时间再上来,反正水深一过10米,上面教员就看不到下面的情况了。可是大家都屡试屡败。一浮上水面,教员就铁青着脸,手拿一根教棒,蹲在岸上,看到有不按规距偷着浮出水面者,夹头夹脑就是一顿敲,边打边骂:“我叫你偷懒,我叫你偷懒!”


   课后讲评,教员眼里含着泪水:“同志们哪,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是特殊军种,不要说战时,连平时都每日与危险打着交道,现在不好好训练,一遇情况就会手忙脚乱。你们是同生命在开玩笑啊!我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有血的教训的。”至于有什么血的教训,教员却闭口不谈。


    65年底,潜校毕业。我被分到东海舰队72支队。支队基地在舟山六号码头。

   海军在执行任务时异常辛苦,风里来浪里去,吃不下睡不好。可是一靠岸补给或检修,却比陆军有许多自由。不管是否星期天,都可三、五成群上岸闲逛。定海县城就那么大的一点地方,当时又没有什么公园,因而老兵们常把我们带到烈士陵园,把陵园当成公园来玩。初到陵园,不由人肅然起敬,大多不敢高声喧哗。墓碑上都有烈士生平,有的还配有磁烧的像片。因此都细细看去,大多都大同小异。但却有一墓,硕大无比,墓成馒头状,碑上无照片,无烈士生平简介,只大书一行碑文‘417艇遇难烈士之墓。’怎么会有一个集体群葬之墓呢?凡烈士都是每人一墓穴,要不,就象南京中山陵下《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上,密密麻麻刻满成千上万阵亡者名单。可观此墓,既无遇难者名单,更谈不上照片了。常将疑问求教于老兵,老兵们马上闭口不语,或将话题转向其它。此墓越加显得神密,越神密好奇心就越大,想知道的欲望越强。

  过了几年,自己也成了老兵。每年从快退伍的老兵口中陆陆续续的谈话中得知此墓的来龙去脉:62年,潜艇支队与护卫舰支队在舟山洋面上搞对抗演习。演习结束,按规定水面护卫舰应马上撤走,然后潜艇浮出水面,大家可高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打靶歌欢欢喜喜回营。可是一艘护卫舰好象留恋着什么,慢腾腾地还在那里游弋,潜艇却急着要浮上水面透气,本来洋面这么大,我游弋我的,你透你的气,各不相干。可芝麻落在针眼里,真有巧事;本来潜艇有潜望镜,你只要把潜望镜升上来看看,就可知道洋面上有无障碍物,护卫舰有声纳装置,打开听听水下有无战友在下面。双方只要一方仔细点,就可避免灾难。可大家都以为对方会这么做,潜艇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猛升,撞在护卫舰的肚皮上。护卫舰还没知没觉,只觉晃了一下,还以为是涌浪,摇摇晃晃地开回去了。

  这一撞对潜艇却是致命的,中央舱被撞开一个大口子,海水猛地往里灌。03型潜艇共有七个舱室,每个舱室都有水密门,这时只要把中央舱的人员撤往两边各舱室,关上水密门,潜艇还可浮出水面。可是这突如其来的事故,使大家慌了手脚,水密门不知何故卡在那里就是关不上。海水一下子灌满七个舱室,潜艇如称砣般急速沉入海底。此时的潜艇并不是大家所想像那样象口活棺材,海水进到一定程度被舱内空气顶住,短时间内还有一定空间,人员还不致于马上淹死,每个舱室都有轻潜水装备,仍可从容着装,从两端鱼雷发射管处爬出,可轻松逃生。

   
  但灾难在于此时潜艇实际沉入海底40米深处,可看舱内压力计,指针却在14米处指着。14米仍浅海也,憋着一口气,一下子窜上去,大不了去加压舱治疗一下,无性命危险。于是有人急着逃命,连潜水救生装备也不用,爬出鱼雷管一窜而上,一上来吸进肺部的四个大气压马上向外扩张,肺被涨碎。上来一个死一个,洋面上漂满尸体。性格稳重者,穿上潜水服,也不在中间停留一下,晃晃悠悠地向上窜来,这些人上来时还有气,可救上来不长时间也不治而亡。


   绝大部份人,在漆黑一片的潜艇里摸不着门路,惨死在这活棺材里。只有一机电长,凭着多年海上生活,知道潜艇沉没处肯定不止是14米深。于是穿上潜水服,身上挂满鎯头,板钳之类铁家伙,上到一定位置停留一下,丢掉一件家伙,再上去几米,又停一下。化了半个钟头,才上到海面,就是这样他才捡回一条命,加压舱里治疗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回过神来。


    后来才知道,教我们逃生课的教员,就是这位死里逃生的机电长。

    潜艇遇难后半年,才把潜艇和遇难人员打捞上来。遇难人员惨不尽睹,有的眼睛和鼻子被鱼吃去,有的互相拥抱着。刚上来时尸体还基本完整,可一遇空气,马上同豆腐渣般散架。分不清谁是谁。于是才有定海北面山上的集体墓葬。
    想不明白的是,海难、空难那个国家没有?其它国家都能毫无保留的把事实真相公布于众。一方面可接受教训,使后人尽量少犯同类错误。另方面可从灾难中学会正确的逃生方法。
    可在我们中国,对此类事故讳莫如深。把事实真相控制起来,不让人们知道内情。这样做法,到底有多大好处?

    僅以此文向死难同胞和战友致哀
1999.06.27
此次整理出来,献给天台同乡。也让你们知道一些历史真相
                 2008.03.28

[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08-3-29 22:08 编辑 ]
作者: 顽石    时间: 2008-3-28 18:21
我们的ZF一贯如此。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3-28 19:02
向死难同胞致哀

惨痛的海难!沉重的教训!
作者: ccsky    时间: 2008-3-28 19:22
楼主,看到你很亲切。
我在定海长大的,小学的军训教官也是海军哦。呵呵。
他姓苗,一直联系到高中毕业,后来失去联系了。
很想念这位教官,还记得他曾去大连玩,给我带了一副手工画,可惜已经联系不上这位教官了。
以前写过的信,也在一次搬家中丢失,只记得他以前是在区六支队的。
如果楼主能认识到这位教官,该有多好,呵呵。
作者: xyq12345    时间: 2008-3-28 20:12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6支队是护卫舰支队,我们是猎潛第72支队。不是很熟悉。
作者: 三盏天灯照天台    时间: 2008-3-28 20:20
应该拍成电影让人们兴奋一下。
作者: 六柳    时间: 2008-3-28 22:11
哀悼!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8-3-29 22:19
江亚轮事发1948年底,当时共军都快打过长江来了,控制上海的当局大概无心追查事故原因。不过招商局的确是组织调查组对事故进行了调查,只是事故原因不能确定。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曾放过专题纪录片报道。

军方的事故,大概是东方的传统,涉及军事的空难海难通通讳莫若深。不只中国,日本亦如此。当年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公开媒体只报美军损失,而把幸存的海军人员送往海校隔离,致使普通民众直至大战结束尚不知那几艘航空母舰已然葬身太平洋底。
作者: 冷飘零    时间: 2008-3-30 23: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yq12345    时间: 2010-3-19 22:02
时隔好几年,又把这老帖子翻出来。

因为在网上看到的这篇文章,较真实的描写了当时的情况,我的这篇,记忆中有些不准确的东西。
作者: xyq12345    时间: 2010-3-19 22:09
418潜艇蒙难记:新中国海军潜艇的首次沉没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04年第5期 作者:尹家民 原题为:418号潜艇海底失事之谜

2003年5月2日,新华社的一条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海军一艘常规动力361号潜艇在内长山以东我领海进行训练时,因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不幸全部遇难。沉痛之余,熟悉中国海军史的人们,不禁会想起40多年前的另一起潜艇遇难事件——418号潜艇海底失事。那次事故导致38名官兵牺牲。

其实,潜艇事故并不鲜见,各国海军都经历过潜艇事故惨剧。据不完全统计,潜艇自1940年到1988年共发生事故628起,导致沉没的为285起。二战后至1990年,各国潜艇发生非战斗沉没事故共约91起(其中核潜艇15起,死亡600多人;常规潜艇76起)。导致核潜艇沉没的原因很多,而在常规潜艇中,分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碰撞、进水和不明原因。
那么,45年前我海军418号潜艇失事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潜艇上浮时正好撞在大舰底下
1959年12月1日,人民海军东海舰队护卫舰在舟山海域进行攻潜演习。中午时分,演习已近尾声,海上气候骤变,风起云涌,波浪滔天。 418号潜艇正在海下50米全速前进,划着巨大的之字形,以躲闪水面舰艇的搜索。这是一次探索性的演练,因为人民海军自1954年夏组建潜艇部队以来,所有艇员都是从全军挑选出来的,是全军战士中的精英。经过在旅顺潜艇学习队的学习,这些稍有文化的中国军人已在苏联教员的帮助下初通了潜艇操作技术,但对攻潜、反舰等战法、技法并不熟悉。此次演习,便是中国潜艇自己摸索的开始。

418号潜艇艇长名叫张明龙。出海之前,他爱人就要分娩了。风浪颠簸之中,他仍有一种将为人父的喜悦。副艇长王明新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海军学院,是专门来艇上锻炼的。他也刚刚当了父亲。航海长金作印毕业于大连海校,是新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之一。艇政委马振民在出海前生病,支队临时将他换下,派支队组织科干事张前冲来艇上代理政委。

这次演习并不顺利。因为418号潜艇年久失修,有些机械已经出现疲劳。而且昨天全支队作鱼雷攻击演练时,竟一发也没命中目标。更令艇领导气恼的是,还把一枚价值15万元的教练鱼雷给弄丢了。

下午1时40分,是预定演习结束的时间,与418号潜艇配合训练的“衡阳”号护卫舰,按计划已到预定海区停车漂泊。按规定,水面舰艇在驶离海区前,不得停车,这是为了使潜艇在水下能监听到舰艇的声音,以确保上浮的安全。

这时,“衡阳”号向水下投射了3枚陆军用的手榴弹(当时限于技术装备,水面舰艇与水下潜艇联络只能采用这种办法),潜艇声纳兵听到3声爆炸后,报告艇长可以上浮。

由于距离近,艇长和全体水兵都听到了手榴弹的3声爆响。于是,艇长张明龙下达了“准备上浮”的口令。

随着警报一声长鸣,艇员迅速就位,仅用了几秒钟的时间,各舱就纷纷报告:“准备完毕。”不过,由于当时中国艇员还没有水密意识,实际上全艇并未按规定全部关闭水密隔舱的水密门。

轮机长王发全启动排水系统,机舱内一阵轰鸣,15个大气压的高压气迅速注入水柜,海水在强大的高压气下被挤出水柜,艇体开始上浮。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潜艇不断地上浮着,从30米处向水面接近。艇员们像往常一样平静地等待着出水、打开舱门,以便透一口海上的新鲜空气。然而越往上浮,越接近了灾难。“衡阳”号像一堵黑墙压在了418号潜艇上空。 本来海面上已经风平浪静,结束演习的水兵正在甲板上擦拭大炮。突然,军舰庞大的身躯明显地颤动了一下。舰身的晃动是常有的事,当时并无人在意。可就是这一下颤动,“衡阳”号尖削的舰艏把上浮的418号潜艇艇桥一切两牛!霎时间,肆虐的海水狂卷着扑进艇舱……

仅仅3分钟,3个舱室全被淹没。海水呼啸着向艇内涌去。此时,如果第二道水密舱门关闭好,潜艇还能浮在水面上。然而,第二个水密舱门没有关严,第三个水密舱门关严了,但第四个水密舱门又没有关严,于是,海水很快就灌满了3个舱室。潜艇渐渐下沉到40米深的海底。艇长张明龙等7名军官和17名士兵当场遇难。

轮机长竟然奇迹般地生还
在潜艇下沉过程中,正在五舱的轮机军士长王发全听见四舱的人在使劲敲击水密门,并通过水密门喊话筒高喊:“五舱快排水,五舱快排水!”王发全知道四舱并没有排水装置,全靠五舱排水。他赶紧冲过去,一边喊着新兵陆正德的名字,一边向排水管道阀扑过去。这个排水阀平时很少使用,上面的胶皮已经老化。王发全喊叫着让陆正德快拿螺丝刀来。陆正德从工具箱中取出螺丝刀,与王发全一起打开排水管道阀。顿时,海水带着强大的压力喷涌而出。很快,五舱水也没过膝盖,又扑向通过六舱的水密门。而四舱的呼叫声越来越微弱,敲击声也渐渐停止了。王发全看到五舱也已十分危险,如果海水再没过水密门,连自救的可能也没有了。

“快撤!赶快到六舱去!”王发全冲着陆正德等仅存的4个战士大声喊道。
他让战土们带着氧气和再生救护板等东西,从五舱撤到六舱。六舱也有5个人,另外首舱还有5个人,但已经无法联络了。六舱的10名战士紧紧地靠在一起,等候着救援。

至此,全艇仅剩下首舱、六舱和逃到六舱的五舱艇员共15人还活着,其他人早已身亡。艇内没有一名干部,最高指挥官是轮机军土长王发全和电工军士长王传经。

当时的条令规定,潜艇失事后,“没有指挥员命令,不准逃生”、“不得在敌占区逃生”、“要尽量组织自救”。于是,王发全和王传经两人组织大家研究,想办法。然而,当时针指向12月2日凌晨5点时,他们逐渐感到氧气不足了。这时,他们已经在水下坚持了15个小时。无可奈何之际,大家想到了逃生。有人看了看深度表,深度表指示为水下8米。

这个在潜艇上毫不起眼的深度表,加重了这场灾难。此刻,潜艇水深为40多米,而深度表只有8米,王发全和王传经研究后认为,此时已是拂晓,天已放亮,8米水深即使漂出去也不会影响太大。于是,两名军士长组织在六舱的另8名水兵逃生。这8人是轮机兵梁兆秀、班长云清明、士兵贵宪良、舱信兵张永平、轮段兵梁益均、轮机

[ 本帖最后由 xyq12345 于 2010-3-19 22:11 编辑 ]
作者: xyq12345    时间: 2010-3-19 22:17
他们开始做最后的逃生准备。潜水医学证实,人如果从海底快速升上海面,由于压力的突变,会造成人体器官的损坏,死亡率很大。可破损的418号潜艇一点救生器材都没有。大家在大舱里摸黑寻找,摸到什么算什么。有人摸到一把扳子,有的摸到了弹夹,有的新兵急于出去,干脆空着手。受过苏联专家训练的军士长王发全已有5年的训练经验。他告诉大家,出去之后,先抓住艇边,停一会儿再上浮。告别的时候,大家的手在一起紧紧地握了握。因为许多人知道,这样出去,生还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又绝不能在这里等死。王发全一次又一次地打开鱼雷发射管,大家一个接着一个爬了出去。所有的人都送出去了,王发全摸索着用扳子拧下几个大螺母,把它们绑到了身上,手里还拿着刚刚找到的工具袋。他爬出艇去,在海底停了一会儿,便开始扔掉手里的工具。他的身体开始上浮,四周的水压压得喘不过气来。升了一会儿,他已经快憋不住了,手里的工具也丢得差不多了……他只觉得自己的身体就像被人用力推了一下,“呼”地升上了海面……
这一升不要紧,在离艇的15人中(首舱的5人是否离艇不得而知),只有轮机军土长王发全一人生还。

王发全在事后回忆说:“前面的9人钻出舱口后,我想,舱内只剩下我一个人,万一大家漂出水面后遇不上救援队,岂不饿肚皮?我就从舱内找了些饼干和罐头,并带上了钳子、扳手和防鲨刀之类的工具,准备撤离。可我一出水就感到了可怕,艇外海水漆黑一团。我抱着那包饼干,深吸一口气便钻出舱口。一出舱,立即感到身体像被一只大手攥着一样,耳膜生疼。这哪只8米啊!

“还是那包饼干和罐头帮了大忙。它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我上浮的速度慢,不像他们那么快。我浮一段,就扔一点东西,但那包饼干没舍得扔。越往上压力就越弱,我不断呼出肺里的膨胀空气,以免肺部被气压伤,但也不敢呼出得太快,因为快了,空气不够用,人会憋死。

“快接近海面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海浪把我推来推去。当时已经精疲力尽。海面黑乎乎一片,不见一个人,风呜呜地刮,浪头一个接一个打过来。12月份的海水冷得够劲儿,这时也觉不出来了,只是拼命地喊。不远处的舰上有灯光,我就朝那边游过去。‘昆明’舰发现了我,放下舢板来救我,但风太大,6只桨划断了4只。没法子,他们就朝我扔救生圈,可惜一个也没套住。最后舰上朝我抛过来一根缆绳,我死死抓住绳子不撒手。虽然离船很近,我自己已无力爬上去,手也被勒得快露出骨头,钻心地痛,没办法只好用牙咬住绳子。甲板上的人连拉带拽总算把我拉了上去。上去以后一低头,吐出两颗门牙来。

“就这样,我得救了,那9人全部牺牲,还有舱首的5个人,也都不知下落。这次逃出的15人中,除了我,只捞出4具尸体,其余10人失踪。”

海难惊动了全军上下
当时人民海军只有8艘潜艇,它们就是共和国的“镇海法宝”,所以,潜艇遇难的消息很快就惊动了最高决策层。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指示:“分秒必争,救人第一,首先输氧。”并派时任海军潜艇部部长的傅断泽将军当天赶到现场。空军运输机日夜兼程,从各地运来潜水人员和救生器材。上海市委立即派上海打捞局张智魁局长率国内一流的打捞队伍前往救援。刚刚指挥完演习的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一听这个噩耗,牙齿咬得格格响,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他忍受着剧烈的、长久的痛苦,一种无法向人倾诉的痛苦,思绪就像这东海一样变化着,一时狂暴,一时平静,每一朵浪花都给他带来的是同样的苦汁。他率59艘舰船组成强大的救护舰队,奔向出事海区。因为潜艇里可能还有人,空军也出动了,将大批潜水人员和救生器材运到现场。

真是天不遂人愿,海面上的风越刮越大,救援舰队来到时,海面上竟刮起了8级大风,甚至把潜艇呼救浮标钢缆刮断了。这样,本来可以通过失事浮标上的一部有线电话与艇上联系的途径也失去了。

失事浮标钢缆的断裂使人们无法标志418号潜艇准确的失事位置,而当时测定技术又很落后,重新测定到艇位已在3天之后,从而丧失了最佳救援时间。
陶勇心急如焚,命令要尽一切力量重新测位。

由于气候恶劣这一意外情况,直到68小时之后才在40米海底找到了418号潜艇。
当王发全浮出水面时,脸色青紫,生命仍很危险。回到舟山的陶勇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立即派高速炮艇护送王发全到上海,电示舰队后勤部、卫生部让411医院作好救治准备:“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救治该同志!”

后勤卫生部部长刘振民接到指示后,马上行动,向上海打捞局借来两个单人减压舱,从海研六所请来3位潜水生理专家。王发全被送到411医院时,已陷入深度昏迷。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医生张洪泽两次进减压舱为他治疗,终于使他转危为安。这时,陶勇从舟山返沪,船刚一靠码头,便直奔411医院看望王发全。当他那疲劳过度布满血丝的双眼看到王发全后,上去紧握着王的手摇动不止,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直到出了病房,他才对刘部长说:“要不惜多花点钱把王发全生活搞好,想吃什么给他做什么。”走出几步,他又回头关照:“记着,你把有功的医护人员提个名,我要奖励他们!”

418号潜艇的沉没,使东海舰队的领导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正在住院的饶守坤副司令员也赶到了舰队机关。中央军委、海军党委对此十分重视,责令东海舰队“迅速查清原因,要刘·其责任人员严肃处理”。上级工作组随即派到上海。开会的时候,工作组认为:“此事不但要处理当事人,对分管作战的舰队领导,也要给予处分。”

陶勇站起来说:“我是舰队司令员,潜艇沉没,主要责任在我。对当事人和有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处分也是应该的,但对舰队分管领导给予处分我有看法。出事期间,饶副司令员在医院治病,因此我建议上级不要给饶守坤同志处分。”
舰队其他领导也都赞成陶勇的意见。

饶守坤见此情景也表了态:“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虽然出事时我在住院,但我也要吸取教训。”

最后,上级领导还是采纳了陶勇的建议。

王发全被救上“昆明”号舰后,东海舰队派鱼雷快艇以最快的速度将他送往上海抢救。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亲自打电话指示:“组织力量抢救,谁也不能让他死,谁给弄死了谁负责。”

经过全国几乎所有减压专家的共同努力,从水下40米深处漂浮出海的王发全,竟奇迹般活了过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专程看望了他。

418号潜艇在失事两个半月后被打捞出水。后来它被拖离大海,安置在青岛海军潜艇学院的操场上,成了新一代潜艇兵的形象教材。而在祖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的烈士陵园里,有一个墓群特别醒目。它由38座坟墓组成,其正面有一块青石碑,上面书写着“一三八五部队遇难烈士纪念碑”几个字。这个墓群坐落在烈士陵园的正中间山道上,站在其前面,正好可以眺望茫茫东海。这38座坟墓就是418号潜艇失事时牺牲的官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是一个世人不知的故事。因为烈士墓碑上没有留下任何事迹。即便在今天,不少年轻的舟山人也不知道,45年前曾有一群无私无畏的中国潜艇兵,为探索潜艇这一当时的尖端武器的作战技术性能而捐躯在茫茫东海。他们是一群沉默的海魂。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