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音乐】民歌类型曲风的音乐! [打印本页]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36
标题: 【音乐】民歌类型曲风的音乐!
首推<<梁祝>>
此曲源于越剧!来自于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半取材于------------- 十八相送 楼台会 化蝶, 之场景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AzNzAxNjQ=/v.swf,460]360[/flash]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1:54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39
那是1600多年以前的东晋末年。是一个士族与平民对立,爱情自由与传统束缚不能并存的时代。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40
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生得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让须眉,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出门不久,即遇上曾在月老寺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时父亲因治水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性格耿直,憨厚笃诚,一心继承父志,经世济人。在去杭州求学路上遇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又与英台“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7-10-29 15:41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42
祝英台是吴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芭。她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她最爱梁山伯的憨厚。三载同窗,耳鬓厮磨,几番误会消除,几度生死相随。英台爱上了山伯。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43
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43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43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44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45
【不同的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5:45
1997年,浙江宁波高桥镇施工工地,一民工从泥土中挖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合葬墓穴的“一墓双碑”。刹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所有在场的人无不欢腾、讶异。文物考古工作者赶赴现场,将棺廓徐徐开启……

  一个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并且在东南亚和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深远影响的传奇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里发现了历史的物证。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16:17
马铃儿响来玉鸟唱电影《阿诗玛》插曲

[flash=]http://www.56.com/n_v138_/c29_/3_/28_/jiangningmusic_/zhajm_11919800546_/128000_/0_/20397139.swf,460]360[/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1:55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21:07
阿诗玛--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
      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经常把小伙子招进公房。她绣花、织麻样样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在这年的火把节,阿诗玛向阿黑吐露了真情,愿以终身相许,立誓不嫁他人。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21:08
现在阿诗玛已经成为彝族女子的代称,关于阿诗玛的传说版本比较多,但无论什么版本都表现了阿诗玛和阿黑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撒尼姑娘阿诗玛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彝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坚强意志,歌颂了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同时,阿诗玛的传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撒尼人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彝族撒尼人的政治、经济、艺术、宗教、风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21:09
《阿诗玛》诗歌

       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1953年5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团深入到撒尼族人聚集的路南县圭山区进行发掘工作,历时三个月,搜集到《阿诗玛》的异文传说二十种。后由公刘、黄铁、刘知勇、刘绮等对异文进行了整理、润色,于1954年发表。1959年,李广田在这个基础上作了加工,并写序文,于196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长诗《阿诗玛》塑造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阿诗玛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这两个撒尼族青年的典型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21:09
《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百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21:10
《阿诗玛》现代诗


阿诗玛  

作者:李俊英 

 (一)
岁月如刀,刀刀留痕。
许多年月静静地流走,沧海变桑田,斗转换星移。
你依然以一种倔强的高贵的姿态,久久地凝视远方,守望着自己的爱情。
真情不变,誓言永恒。

 (二)
你曾是金子一样闪光的姑娘呀!
放牧于青青山林间,洗麻于闪闪湖水畔,
曼妙的的舞姿,点燃了多少人眼中的火把;玉米酒一样的歌声,沉醉了山村的夜晚。
诗般纯美的姑娘啊,用阳光的丝线,一针一针编织着爱的梦想。
那时节美伊花正在盛开,那时节映山红羞涩着脸。

 (三)
清水怎能和浑水同流合污,善良不愿与邪恶作伴,
穷人再穷,也不会低下自己高贵的灵魂!
阿诗玛呀,当爱情遭遇强权压迫时,你选择了坚贞不屈,选择了奋力抗争!
洪水肆虐而至,极善极美又一次被邪恶吞噬。
金子一样发光的姑娘,最终化身为悲伤的石头。
然而无怨,然而无悔。

 (四)
月光,篝火,树叶歌,大三弦,它们都已渐渐远去。
无人倾听的时候,你是否也学会了自言自语?
若非如此,幽幽石林中为何总能听到你的回声?
听!一声声一声声,荡气回肠。
在你的诉说里,爱情永不谢幕。
在你的传奇里,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光。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21:11
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白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聪颖美丽,与青年阿黑相爱 。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海热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于是,阿支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阿诗玛乘隙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获讯赶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 ,纵马驰骋,快速前进。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阿支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赛歌,一决胜负。阿支赛输,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 。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阿 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他 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阿支带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死。阿黑悲愤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阿诗玛已化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万载,长留人间。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21:11
本片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奖。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29 21:12
《阿诗玛》比较彻底的摆脱了"讲故事"的传统模式,采用了无场次--板块式结构,以黑、绿、红、灰、金、兰、白等不同色彩的舞段,围绕着阿诗玛、阿黑、阿支的爱情矛盾,着力揭示不同的人物性格。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阿诗玛、阿黑、阿支组成了很精彩的双人、三人舞段。同时在不同色彩的板块式舞段中,从容、幅酣畅地展现着绚丽多彩的彝族各支系的民间舞。这部舞剧大胆地运用了交响编舞法和某些意识流手段,由于编导有深厚的生活与艺术积累,借鉴中较少斧凿之痕,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         
      《阿诗玛》获1994年文华大奖,并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作者: 九九九九    时间: 2007-10-29 23:41
标题: 梁山伯啊
记得很小的时候,捉到过一只黑白相间的、很大的蝴蝶,既恐惧又不舍得放掉,我妈妈告诉我这叫梁(记得她把‘梁’字叫成‘yang’——杨音)山伯。

我妈妈是杭州人,几乎是文盲,也一直没听她讲过梁祝故事和这种昆虫的关系。估计她也是从外公外婆那里听来的吧,或许,把大蝴蝶叫做梁山伯是杭州一带的俗称。

后来才知道,越是大的蝴蝶,当它们还是成虫的时候,往往是一条很大的毒虫。而且,蝴蝶身上的鳞片有些人会过敏。


楼主贴这样的帖子一定费了不少劲,佩服一下。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01:10
康定情歌----钢琴版
[flash=http://www.56.com/n_v48_/c20_/12_/19_/gxl000_/1181222779_21_/118335_/0_/14415361.swf,460]360[/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1:56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01:12
[flash=http://www.56.com/n_v163_/c30_/26_/6_/jnsuting_/zhajm_119317743577_/178000_/0_/21273092.swf,460]360]

[/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1:56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01:13
[flash=http://www.56.com/n_v164_/c20_/18_/27_/ysed24_/1185674512_350_/256000_/0_/16018893.swf,460]360]

[/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1:57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01:18
康定情歌的传说
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康定城有一卖松光的藏族姑娘名叫朵洛,长得漂亮美丽,举世无双,康定人称“松光西施”。每天早上她都要上街卖松光,康定人只要听见她叫卖松光的声音,都要打开门窗探出头来,有的是为了买松光,更多的是为了一睹“松光西施”的芳容。康定情歌唱的就是朵洛。这可能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型了。按老人的年龄来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康定情歌就已萌生。 康定的人文是多样的,作为茶马古道上的物资集散地,它必然是多民族的多种文化交流和融汇,作为康定的民歌正是这种交融文化的体现。正是从这种意味上看,历史造就了《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茶马古道这块沃土上生长出来的高原雪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不是哪一个才子大腕的个人杰作,是由民间歌手创作,又由众多文化人和民间歌手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可以肯定在情歌的背后还有许多美妙的传奇故事,情歌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许多关于情歌的传说,有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这就是康定的文化内涵,这是雪域高原的罗曼蒂克,这是人们对康定这座文化古城的理想和梦幻。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01:19
《康定情歌》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由当地的群众自发编创并于40年代逐渐流传开来。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7-11-1 18:55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01:20
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江定仙又将此歌推荐给了当时走红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公开演唱了此歌,以后便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从南京唱到了大西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使《康定情歌》传遍了世界。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01:20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我们从小学大学寒窗苦读了十年
就忘了问问老师爱情开始才能毕业
在离开我的身边说我们情深缘浅
说爱的房间需要毫无保留终身来填
李家溜溜的大姐身材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想起了康定草原想起了一望无边
想起了爸爸妈妈他们俩会有多甜
古老的小城里面残破的瓦片房间
蓝色的太阳照在他们相爱的脸
人们一直在探索是不是非爱不可
爱情像太平洋喷出来的熊熊烈火
他烧伤人们的脸他早就不象从前
他一定会被世间的海水冲得远远
每一颗爱过的心把黑暗变成光明
在爱的沉醉当中找到相爱的真理
柏拉图的爱情我仍然还相信
我会让爱和回忆变成永恒的开心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哟
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哟
月亮弯~弯~任你溜溜的求哟
巴适的板我好喜欢
飞去了希腊雅典看过了爱的神殿
遇见了柏拉图的拉我到了爱琴海的海边
海的蓝色正在蔓延美丽的让人失眠
古老的传说爱会永恒不变
头戴狮子嘴喳喳身穿战袍绣花花
胯下骑个花马马手上拿个铁疙瘩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01:21
历史的回音
一阵滚滚尘沙在草原上腾卷,一群身着裘皮的吐蕃人西藏唱着古老的藏歌,赶着一群良马,风尘仆仆穿越草原,在翻过最后一架大雪山以后,他们来到了雪山脚下一块两江相会的草滩上,这里水草丰盛,是牧马打野的最好地方,他们需要在这里很好休息一下,明天他们将走进古老的峡谷栈道,把一群良马赶往雅洲府、芦山郡,或者碉门、荣经,换取汉区的边茶。他们在这里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桩,用白石夹着火草狠狠撞击,瞬间的电光石火点燃了火草,再把火草送到锅桩内的干柴下,在草滩上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把火。也许正是这些开千古盲昧的先驱者支起的第一个生火熬茶烧饭的锅桩,确定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命运,才有了后来这块地方的独特文化。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14:19
康巴亦称康区或康巴地区,是古卫、藏、康三部之一。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那嵯峨峭拔的冰山雪岭,奔涌腾跃的急流大川,澄澈湛蓝的高原湖泊,牛羊遍布的绿色草原;那剽悍粗犷的康巴汉子,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以及那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心胸坦荡,神往流连……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14:34
在煨桑节期间,千顶帐篷点缀在山间、草原上,人们盛装登场,百名僧众诵经祈祷,300多人组成的民间舞蹈表演,藏式服装表演,耍坝子,赛马等活动,你更可与纯朴的藏族人共跳千人“锅庄”舞,感受神奇的康巴藏族文化。而康巴汉子们在蓝天白云下,穿着雍容华贵的节日盛装器宇轩昂地向你走来,眉宇间透露出英气,向人们展示着藏族服饰的无穷魅力和康巴男子汉的阳刚之美。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7-11-1 18:55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14:39
女子十二乐坊-阿拉木汗
[flash=http://dv.ouou.com/v/e42b6b15103c5,460]360[/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1:57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14:40
阿拉木汗
阿拉木汗什么样 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汗什么样 身段不肥也不瘦
她的眉毛像弯月 她的身腰像眠柳
她的小嘴很多情 眼睛能使你发抖
阿拉木汗什么样 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汗什么样 身段不肥也不瘦
※music※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 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 吐鲁番西三百六
为她黑夜没瞌睡 为她白天常咳嗽
为她冒着风和雪 为她鞋底常跑透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 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 吐鲁番西三百六
※music※
为她黑夜没瞌睡 为她白天常咳嗽
为她冒着风和雪 为她鞋底常跑透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 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 吐鲁番西三百六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14:42
阿拉木汗是维吾尔族民歌。

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阿拉木汗”是姑娘的名字。这首歌舞曲,以双人边歌边舞的形式,赞美象鲜花般美丽的阿拉木汗,一问一答,活跃而风趣。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使人听之欲舞。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14:45
“女子十二乐坊”这个奇特的全女子组合,她们以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古典中融入拉丁、爵士和摇滚的流行乐队姿态,时而幽婉、时而激昂的奇妙琴音,优美的音乐旋律、性感着装站立表演,**四溢的奔放演出替代了正襟危坐、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30 15:00
哈密是新疆民歌“阿拉木汗”歌曲故事的发生地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7-11-2 15:51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4 21:25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1-24 21:28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4 21:31
吐鲁番风光!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4 21:31
吐鲁番风光!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4 21:32
吐鲁番风光!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4 21:37

那首阿拉木汗里的阿拉木汗是男的还是女的?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4 21:43
笛子- 半个月亮爬上来
[flash=http://tv.mofile.com/cn/xplayer.swf?v=WZ0KYLIL&p=http://cache.mofile.com/tv/images/audio.jpg&autoplay=0&nowSkin=0_0,460]360[/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1:59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17
半个月亮爬上来
无伴奏合唱。青海民歌,蔡余文改编。这本是由作曲家王洛宾根据西北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一首歌曲,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18
因为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唱而流传全国,常被误认为青海民歌,原作者反而被人们遗忘。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19
王洛宾长期在西北地区从事民歌搜集、研究和音乐创作,改编了大量民歌。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文工团顾问。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19
合唱由广东省歌舞团蔡余文改编。合唱短小、精练,富有合唱音乐所特有的协调感。歌曲表现了青年人的爱情生活。全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写成。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19
第一段与第三段曲调平稳,充满夜晚的宁静气氛。大调式的密集和弦,使各声部产生均衡的音响。中段旋律起伏较大,旋律分别由男高音、男低音及女高音唱出,“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的句子,表现小伙子的焦急心情。第三段仍回到第一段宁静的气氛中。似在温馨的夜色里,年轻人尽情享受着爱情的喜悦。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20
1999年,刘欢和一个5岁的叫吴思宇的小女孩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合唱的“半个月亮爬上来”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30
http://www.maidee.com/v/45UM3467vc0.swf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1-27 15:31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32
半个月亮爬上来,
依啦啦,
爬上来
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
依啦啦
梳妆台
为什麽我的姑娘不出来,
依啦啦,
不出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依啦啦,
爬上来
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
依啦啦
梳妆台
为什麽我的姑娘不出来,
依啦啦,
不出来。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
依啦啦,
开打开
依啦啦
快打开。
再把你的玫瑰摘一朵,
轻轻地仍下来。
再把你的玫瑰摘一多
轻轻地仍下来。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35
半个月亮爬上来 


一弯月拖着一幕夜在浩瀚的苍穹里寻找丢失的窗,一扇窗守着一个秘密在前世今生里等待错过的身影。
                                                          ——题记

所有的人都知道,知道我是那么的爱你,甚至全世界都可以忘记,却不能忘记你。只是你不知道,你惴着幽深的心事,四处寻觅,苍茫的太虚中随处可见你的足迹,可你,却偏偏错过了我的身影。
你是否能听到,我在佛前虔诚的祈祷,为了与你相见,我攒足了五百年的回眸,而我,还在为与你同渡而千年修行。
我在夜的帷幕下,在那扇小窗里,独守着一个秘密,那个关于我们爱恋的秘密。请别责怪我一次的迷离,在茫茫的人海里,在繁华的街,漫长的夜,孤独吞噬着我的灵魂,寂寞如针般刺在我的背上,你可曾听到这颗脆弱的心在暗夜里偷偷的哭泣,你可看到我无助的被夜色所淹没,你可曾听到在夜的深渊,我殷切地呼唤?
在每个月夜,你是独行在哪片沙漠、哪座山峰、哪条河流、哪个荒野?你可有一餐温饱、一宿安眠、可有瓦遮雨?我不知道你在茫茫的人海里何处飘泊,你的眼眸是否充满了忧郁,你的掌心是否温暖如初,你的心是否依然充满了我们相见的希翼,你是否会为我们未能相认而忧伤。
在荒凉的夜,飘零无助的灵魂无数次的徘徊在渡口,只为守候你遥远的归航。只是那飘渺的海面上只有海浪汹涌,只有海风狂奔,海欧在空中声声的哀鸣。我,任浪潮无情的拍打在我的身上,任海水淹没了我的心房,那遥远的灯塔是我期盼中不眠的眼睛,是在对你长夜的凝望。你是否看到我,看到我在寂寞的夜,无人的海边流浪,流浪……
风沙漫漫,我在俗世里沉浮,风尘仆仆里有满怀的忧伤,我多么希望能靠近你,靠在你的怀里痛快的哭泣,哭尽我所有的委屈。你的眼底是否有透亮的晶莹,那可是我的泪水?如若赋泪千千万,是否能有一滴落在你的心底化成你的泪水。
繁华的世间到处人声鼎沸,只是世间越繁华,我的心灵越廖寂,没有你的陪伴,我只能独守一方窗,在最深的红尘里守候着你的身影。
还记得那月牙儿吗?我们相携坐在那弯弯的月钩上,我靠在你的胸前听你的心跳声,你的心灵的律动像首曲,那样的摄人心魂,那样的扉彻缠绵,那声声的跳动回响在我的心房连绵不绝。你把手抚在我的秀发上,那轻轻的抚慰拂去了一切的尘嚣,我便沉沉地在你的怀里睡去。
只是,你为何把我丢失在苍茫的太虚里独自飘泊。今夜,那半个月亮依旧爬上来,可是你在何方,你可听到我心灵的呼唤,呼唤……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42
茉莉花
[flash=http://www.56.com/n_v42_/c34_/5_/28_/szsz361656_/zhajm_120137781261_/181000_/0_/28084191.swf,460]360[/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1:59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44
宋祖英演唱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YwMDkwMjg=/v.swf,460]360[/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2:00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48
茉莉花
1.花卉名

【别名】抹厉

【原产地】我国西部;印度及阿拉伯之间。现我国广东、福建、四川及江南一带都有栽培。

【科属】木犀科  ,茉莉属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49
2.歌曲名

①民歌名,以茉莉花为曲名的名歌,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最有名的是发源于南京的六合区的版本。
[flash=http://6.cn/player.swf?flag=0&vid=sgct8PEurq/bH38jOfSaEw,460]360[/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2:01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49
【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50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50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50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51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5:51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16:09
南泥湾 二胡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E1ODY3MzI=/v.swf,460]360[/flash]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2-5 12:01 编辑 ]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22:03
南泥湾
曲:马可词:贺敬之
花蓝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到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呀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
不呀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开呀满山
看呀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呀江南
红红的鲜花香又香
绿绿的流水长又长
好呀好风光
南泥湾好地方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22:04
南泥湾是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一条狭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1-27 22:09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2-5 12:02
重改实在吃力杀! 阿风!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