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打印本页]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24 10:02
标题: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人民网西昌10月24日电 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3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今后一段时间,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此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将完成四大科学探测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一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突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了远距离测发控以及控制系统的系统级冗余等技术,进行了质量可靠性升级。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发射场系统建设,对发射设施设备和技术系统进行了25项适应性改造;测控系统在我国原有航天测控网基础上,首次引入了天文测量手段,并进行了国际联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调度多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与测控。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建设的地面应用系统,研制了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负责人称,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 (来源:人民网科技)

奔月全程
·10月24日18:05 发射18:30 进入椭圆轨道19:11 进入地球轨道25日17:55 首次变轨26日17:44 第二次变轨29日18:01 第三次变轨31日17:28 第四次变轨 奔月11月2日10:25 首次修正5日11:25 首次近月制动6日11:35 第二次近月制动7日8时 第三次近月制动



模拟发射http://videoad.sohu.com/goddess/main.html
看看,很有意思

[ 本帖最后由 水龙头 于 2007-11-6 14:13 编辑 ]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4 17:13
标题: 嫦娥一号卫星预计今天18时05分发射
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发射前的最后准备,预计今天18时05分发射。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4 17:14
·目前南太平洋试验海区的天气和海况适合测控(10/24 17:14)
·150余名记者在京报道卫星发射(10/24 17:12)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进入1小时准备程序(10/24 17:10)
·火箭发射塔架大部分测试操作人员开始撤离(10/24 17:07)
·嫦娥发射成功后仍有三大关键环节等待跨越(10/24 17:05)
·五联发射平台约40分钟后开启 所有媒体就位(10/24 17:05)
·我国现有的三个航天发射场(10/24 17:03)
·长三甲火箭的旅行衣(图)(10/24 17:00)
·绕月探测工程(10/24 16:59)
·北京演播室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图)(10/24 16:59)
·北京飞控中心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图)(10/24 16:59)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号大厅(组图)(10/24 16:56)
·探月:数字看“嫦娥”(10/24 16:54)
·探月第三期长征五号新一代火箭可以完成(10/24 16:53)
·北京昆明上海等观测站将完成测控任务(10/24 16:52)
·地面应用系统是卫星探测数据的接收中心(10/24 16:51)
·探月总指挥:要有人类探索的大无畏精神(10/24 16:51)
·长征三号甲火箭曾14次发射 成功率100%(10/24 16:50)
·西昌航天发射中心是我海拔最高的发射场(10/24 16:39)
·充满“诱惑力”的月球(10/24 16:37)
·2300千克的嫦娥一号卫星将绕月球极轨运行(10/24 16:32)
·嫦娥一期工程由卫星等五大系统组成(10/24 16:29)
·在发射场关于火箭本身没有发现任何问题(10/24 16:26)
·媒体记者在梯田和石滩寻找最佳拍摄位置(10/24 16:24)
·解读“嫦娥探月”五大关键技术(10/24 16:21)
·中国将在世界首次用微波遥感手段探测月球(10/24 16:17)
·今晚看嫦娥关注什么(10/24 16:17)
·“嫦娥一号”发射进入2小时准备程序(10/24 16:15)
·家长带孩子等待“嫦娥”升空 感受航天科技魅力(10/24 16:15)
·太平洋上远望三号测量船进入2小时准备程序(10/24 16:13)
·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科学探测不是竞赛(10/24 16:12)
·多种“保险措施”防止仪器故障(10/24 16:10)
·嫦娥一号肩负四大使命 将探测月面地形地貌(10/24 16:09)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3个关键设备引人关注(10/24 16:06)
·作为备份电源的发射场大型柴油发电机启动(10/24 16:06)
·“嫦娥”奔月 甬城掀起天文热(10/24 16:05)
·发射现场设8个记者观测点 携带湿毛巾才能进入(10/24 16:04)
·冗余技术、系统级冗余技术(10/24 16:04)
·嫦娥发射与以往卫星发射监测七方面不同(10/24 16:01)
·82岁天文爱好者等待发射 圆有生以来一个梦(图)(10/24 15:58)
·新民网特派报道组进驻西昌观测点戒严区(10/24 15:57)
·“嫦娥”奔月轨道设计独具匠心(10/24 15:56)
·远望号测量船负责嫦娥一号发射遥外测任务(10/24 15:55)
·长三甲火箭所有燃料装备工作完毕(图)(10/24 15:54)
·远隔38万公里如何控制卫星?(10/24 15:54)
·系统完全正常“嫦娥一号”静待发射命令(10/24 15:51)
·“嫦娥一号”18时05分发射优于18时40分(10/24 15:51)
·我国立项“夸父计划” 五年后有望逐日(10/24 15:51)
·氦-3商业开采50年不能实现(10/24 15:51)
·月球上可直接观测水星金星火星(10/24 15:51)
·发射场火箭发射控制系统已做好发射前准备(10/24 15:50)
·低温燃料加注预示发射程序基本不可逆转(10/24 15:50)
·发射成功后仍有三大关键环节等待跨越(10/24 15:47)
·用于火箭各级分离的爆炸螺栓保险已打开(10/24 15:42)
·台媒:太空领域的发展成为大陆科技耀眼丰碑(10/24 15:42)
·嫦娥一号卫星工作状态设有两种控制方式(10/24 15:40)
·马来西亚天文爱好者参加“搜狐路边看月亮活动”(10/24 15:39)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科学仪器设备有保险措施(10/24 15:37)
·地球停泊轨道(10/24 15:36)
·西昌天气有利于“嫦娥一号”卫星发射(10/24 15:33)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4 17:14
·倒计时: 测控系统全面启动 -- 各总师进入指挥大厅 -- 进行点火模拟检查 -- 起飞程序检查正常 -- 进入3小时准备 -- 各级火箭燃料加注完毕 -- 火箭舱门关闭 爆炸螺栓保险打开 -- 发射控制系统准备完毕 -- 进入2小时准备 -- 远望三号测量船2小时准备 -- 操作人员开始撤离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4 17:15
·特约:探秘发射基地 40余位部级官员现场观摩发射
·连线:观摩发射的游客已经前往发射基地 组图
·卫星:飞行总距离超过100万公里 八件装备随身带
·火箭:长征三号甲火箭曾14次发射 成功率100%
·花絮:82岁天文爱好者等待发射 圆有生以来一个梦
·现场:倒流槽内注入400吨水 备用柴油发电机启动
·策划:印度日本竞逐中国探月 谁将第一个载人登月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5 09:41
标题: 嫦娥一号卫星将创我国航天史上七项第一
嫦娥一号卫星将创我国航天史上7项第一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黄明)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创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

  ——第一次探测月球。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进行探测的飞行器,主要任务是携带有效载荷进入环月轨道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轨道。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而神舟六号飞船仅需要3次左右的轨道控制。

  ——第一次为月球“画像”,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影像。我国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4个科学目标中,第一个科学目标即为获取月球的三维影像,而至今国际上还没有覆盖月球全球的三维照片。

  ——第一次探测月球表面元素。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一项重要科学目标,是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对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和研究价值的元素含量与分布进行探测。我国将在美国探测的5种元素的基础上,再增加9种,共探测14种元素的分布。

  ——第一次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虽然以前对月探测也曾做过月壤厚度的测量,包括实地的测量,但真正对全月球月壤厚度的测量,目前还没有实现。

  ——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测控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我国目前的测控站只能支持近地航天器的测控,还没有专门的深空测控站,因此在绕月探测工程中引入了天文手段以补充现有航天测控网不足的方案。用于观测恒星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将在嫦娥一号卫星测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对嫦娥一号卫星提供测控支持。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07-10-25 09:46
辛苦了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5 10:44
标题: 曾培炎:航天战线成绩可载入伟大复兴史册
中新网10月24日电 北京时间24日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西昌发射中心发表讲话称,航天战线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载入中国伟大复兴的史册。

  曾培炎表示,“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迈出关键的一步。他表示,期待大家通过努力奋斗,做好后续工程的开发,取得新的成就。

  绕月探测工程是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发射场系统建设,对发射设施设备和技术系统进行了二十五项适应性改造;测控系统在中国原有航天测控网基础上,首次引入天文测量手段,并进行国际联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调度多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与测控;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建设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出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

  实施绕月探测工程,对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负责人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表示,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
作者: べ天お涯い    时间: 2007-10-26 08:57
几时商良一下叫他们带俺一起去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6 11:10
标题: 嫦娥一号比预计晚起飞4.6秒
“…3、2、1、点火”,橘黄色的火焰从底部喷起,发射台被白色的烟雾包围着。慢慢地,火箭开始上升,速度非常慢。昨日18时05分05,在万众瞩目中,“嫦娥一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探月之旅。嫦娥一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长岑拯透露,“嫦娥一号”的起飞时间比预计的18点05分延迟了4.6秒。

“10、9、8、7……3、2、1,点火!”昨日18时05分,就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员李本琦喊出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用力地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瞬间爆发的巨大声响排山倒海般压向重重群山,40米深的导流槽里事先注入的400吨水顷刻化做了水汽……

  时间:昨日凌晨4时至9时

  地点:西昌城内

  前日下午,记者采访凉山州气象局一名工作人员。这名工作人员曾表示西昌昨天早上会有零星小雨,不想却是一场暴雨。凌晨4时左右,记者被一阵雨声惊醒,推开窗户,珠子般的雨点敲打着宁静的街道。“糟了,下雨了!"嫦娥一号"能如期发射么?”这个问题爬上记者的脑海。

  雨一直淅淅漓漓的下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早上八点,当记者再次醒来时,窗外的雨已小了许多,但仍未停。下楼时碰到10多个前来参观发射的游客。大家见面第一句话都是:“雨什么时候停?"嫦娥"能发射么?”

  记者赶紧与凉山州气象局那名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询问下雨对发射的影响。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发射中心的专家都在关注着这场大雨。应该说,这场大雨是在预料之中。根据预报,雨应该很快能停,估计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

  果然,9点过,雨便彻底停了下来,不一会儿,太阳也钻出了云层。

  原来,虚惊一夜。

  时间:昨日中午12时到下午2时

  地点:西昌火把广场

  火把广场是这次参观卫星发射游客的集合地点。中午12时,记者赶到火把广场。27辆大巴车已排在道路两旁。导游们正忙着清点人数。车前车后,扛照相机、摄像机的记者们占了多半,逮到一个游客便开始采访。

  游客中,既有4小岁的小朋友,也有70多岁的太婆太爷。一名太爷由家人掺扶着上了车。据老人家介绍,自己今年70岁了,腿脚有些不方便,但听说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发射,但赶来参观。“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发射,这次允许我们参观,我还是到现场来看一盘嘛,二天到了阴间也可以跟人吹牛。”老人家开玩笑说。

  时间:昨日下午1时至3时

  地点:西昌去发射中心路上

  昨日下午1时,载着游客的车队向卫星发射中心进发。下了泸黄高速后,车队便沿着乡村道路行驶。一下高速路,路口便有警察执勤,每辆车都必须检查核对通行证方予放行。一路上,这样的检查点共有3处。

  时间:昨日下午4时

  地点:牛头山观看点

  此次参观点位于卫星发射中心的南边4公里处,分两处位置,一是奔月楼4、5、6楼露天平台,一是奔月楼旁的牛头山。记者爬上牛头山,放眼望去,河谷上空数朵白云点缀着绽蓝的天空。即将执行发射任务的3号塔清晰可见。蓝色的五联回转平台仍然紧紧围抱着,不见火箭芳容。

  宁静的河谷内,几处田里正烧着秸杆,一缕缕烟雾升上天空。

  时间:昨日下午4时15分

  地点:牛头山

  河谷内封闭的高速公路突然传来警笛声,一列长长的车队闪着警灯奔向卫星发射中心。

  与此同时,3号发射塔右侧塔身亮起一盏灯,不一会儿下方又亮起一颗,灯光四公里之外都可以看到。通过相机变焦镜头,隐约可见塔架内灯火通明。

  时间:昨日下午4时20分

  地点:牛头山

  牛头山下的村民开始向山上撤退。村民徐小平带着自己的小孙女爬到半坡上便停了下来。“以前(卫星发射时)我们在家都没事,不过乡上领导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喊我们撤出来。”

  时间:昨日下午5时15分

  地点:牛头山

  车队从卫星发射中心撤出。

  时间:昨日下午5时24分

  地点:牛头山

  “张开了,张开了!”摄影记者们最先发现3号发射塔底层回转平台打开。蓝色平台打开后,火箭尾翼露了出来。人群一阵激动,纷纷用相机对准3号塔。

  时间:昨日下午5时28分

  地点:牛头山

  “火箭头露出来了!”人群又是一阵激动。最上层的回转平台打开后,露出了圆锥形火箭头。

  时间:昨日下午5时36分

  地点:牛头山

  五联回转平台全部张开,乳白色的火箭矗立在塔上,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很多人不时地看着手表。

  时间:昨日下午6时05分

  地点:牛头山

  平静的3号塔,突然腾起一阵橘黄色的浓烟。随之而来的是火箭缓慢向上移动,不过速度瞬间之内便非常之快,待记者一眨眼,火箭已飞离发射塔。

  六七秒之后,3号塔传来一阵滚雷似的声音。

  火箭朝着我们的方向飞来,钻过一片云屋,经过我们头顶正上方,继续向南边飞去。火箭尾部的烟雾在我们头顶上方留下一个漂亮的图案。

  20多秒后,火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作者: 丁丁    时间: 2007-10-26 11:11
壳掉在贵州了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6 11:19
标题: 现场目击:“嫦娥”从我头顶飞过
  “……3、2、1、点火”,橘黄色的火焰从底部喷起,发射台被白色的烟雾包围着。


慢慢地,火箭开始上升,速度非常慢。昨日,18时05分05,在万众瞩目中,“嫦娥一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探月之旅。

  此时,由于声音和火光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前方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安静,只感觉到地下轻微的颤抖,看到的有火光、烟雾、和慢慢升起的火箭。此时,大家都忘记了导游先前的忠告:当发射时两秒钟时,火箭没有预期上升,意味着发射失败。此时,出发前发的矿泉水和毛巾就要派上用场:游客就要将矿泉水倒在毛巾上,捂住鼻子,并趴在地上,避免爆炸后气浪和毒气对身体的伤害。

  慢慢地,如滚雷般的声响从前方传过来,而且越来越大,让人觉得心都在颤抖,记者旁边有人捂着耳朵。

  火箭徐徐上升,底部喷射迷人的火焰,周围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所迷住,捂住耳朵的手开始放开。“快鼓掌!”现场有人提议。火箭速度越来越快,几秒钟后,火箭消失在天空云彩的后面,然后留下一屡黄色的烟,但是滚雷般的声音继续响着,好像滚过头顶。

  “嫦娥一号”就这么走了?在众人感到遗憾的时候,火箭火箭出乎意料般从云层中钻出来。此时的火箭成了脸盆般大小的亮点,尾部的黄烟在空中变成白色,在空中画了一个又一个圆圈,练成一片就成了烟柱,十分壮观。

  大约8秒中后,逐渐变小的两点最终消失在云层中。此时,滚雷般的声音依然在头顶上方回响。“快看,第一级火箭开始脱落了。”眼尖的游客居然看到了火箭第一级分离。于是,众人手搭凉棚,向空中眺望。但是,除了先前的烟柱,什么都没有。

  “成功了!”当山头的游客依依不舍地将“嫦娥一号”送出视线范围之后,却发现最后一道工作没做:祝贺成功。此时,在场的记者和游客都发出欢呼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再次眺望发射塔,山谷暗了许多,发射架上的灯光似乎没有先前的明亮。突然,前方发射了三颗信号弹,这是解除警戒的型号。按照工作程序,将有身穿橙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到发射塔出来清理现场,消防车也要赶到发射塔下。

  揭密:起飞迟了4.6秒

  按此前的预计,“嫦娥一号”的起飞时间是昨日下午6点05分。“我们的承诺兑现了,做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但是比预计的18点05分,延迟了4.6秒。”昨晚6时30分,仍沉浸喜悦中的嫦娥一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长岑拯在西昌指挥控制大厅,通过电话向本报记者透露。

  长征三号甲成功发射,为它的安全记录再添一笔。岑拯在电话中发出爽朗的笑声,他告诉记者火箭发射成功让前方大家的努力得到回报,压在心上的担心也轻松了,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他向记者透露,当宣布“火箭发射成功”的时候,西昌指挥控制大厅里爆出热烈的掌声。

  “发射的前几秒中,火箭为何爬的慢。”在现场观看发射的游客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是正常现象。”岑拯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说,火箭刚开始起飞时,由于火箭加注较重,起飞点火之后,其燃料消耗之后,会飞得越来越快。“所以大家在现场看到他它升空的那个几秒里面,好象直立在空中慢慢上升,然后飞向云层。”

  为了庆祝成功,在昨天夜里,,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奋战多日的航天一院彻底放松了,当即燃放烟花燃爆竹以示庆贺。同时,盛大的庆功宴也于昨晚的7点30分在西昌举行。

  这一晚,成功属于所有人。

  “发射很成功,可称得上圆满成功。”昨天晚上7时30分,仍在西是指挥控制中心的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接到本报记者祝贺电话时,十分高兴地对本报记者说。

  他还说:“目前,卫星的电池板已经敞开,前后的两道关口可以说都已经过了。要说完全成功,还需等到本月31号的卫星转轨进入目标轨道,直至11月5日,传回第一幅月球图像。”

  矿泉水当香槟庆贺成功

  20秒的宁静之后,是彻底的狂欢暴发。

  目送火箭远去,人群顿时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现场千余人自发地鼓掌欢中呼起来,衣服被抛到了空中。没有香槟,两名女士便拿起矿泉水瓶向人群摇撒。

  “哦……”一声欢呼,一群小伙子拿出一面鲜艳的国旗舞起来。立刻,人群便涌了过去,纷纷抓起国旗,高高举起。据一名小伙子介绍,他们11人是特地从深圳赶过来的。出发之前就准备好了这面国旗,待发射成功便拿出来庆贺。当问及他们姓名时,这些小伙子同声答道:“爱国者!”

  从湖北武汉过来的湖北九通出版社50名员工则打出了庆祝的横幅。据在场的出版社社长介绍,组织单位职工现场观看卫星发射,既能旅游,又能增加凝聚力。

  直到工作人员上来劝说大家赶紧乘车返回,欢呼的人群才逐渐散开。

  有眼福看到火箭升空最长一次

  据现场凉山州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他在现场看过10多次卫星发射,以前大多在晚上或是云遮雾绕,往往只能看到几秒钟。这一次,从点火到升空,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且看到火箭有20多秒的时间,是他看得最清楚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一次。

  听了他的话,大家纷纷感叹自己有眼福,第一次看火箭发射,便抢了个“第一”。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6 13:21
标题: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变轨成功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田兆运)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

  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
  
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责任编辑:车东哲)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07-10-26 13:22
原帖由 丁丁 于 2007-10-26 11:11 发表
壳掉在贵州了

掉你家门口就发大财了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6 13:22
标题: 火箭一级残骸坠落贵州 二级残骸坠入太平洋
昨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

  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1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绕月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介绍说,按照测控方案安排,从10月26日开始,卫星还将在近地点实施3次变轨。 其中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是在10月31日,卫星在那次变轨后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焦点解读》

  变轨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谓变轨,顾名思义就是改变飞行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道。受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卫星往往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要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先行过渡。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通过一定的推力改变卫星的运行速度,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

  变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测控技术,对卫星轨道的测量、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以及遥控技术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何选在远地点进行?

  北京跟踪通信与技术研究所的张波是探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曾参与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测控通信方案的总体设计任务。他说,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张波说,“同样的道理,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第一次变轨我们把卫星近地点的高度抬高后,就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测量船的跟踪测控时间,有利于监视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船跟踪测控的时间就会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火箭一级残骸

  坠落贵州

  前日18时16分,搭载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一级残骸,按计划安全坠落于贵州福泉道坪镇上平果村民组。由于政府有关部门部署精密,疏散到位,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组织人员拆卸回收。

  另据了解,火箭二级残骸坠落在台湾东南的太平洋上,也在事先规划的区域内,而火箭三级残骸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重庆时报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6 13:23
标题: 嫦娥一号今天将第二次变轨 预计18时左右
晨报讯 (记者王大鹏)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后状态良好,工作正常。昨天嫦娥一号经历了第一次成功变轨,把调相轨道的近地点从200公里调整到了600公里,这是它10次变轨当中的第一次,接下来还要进行9次不同的变轨,第二次变轨就在今天18时左右。

  昨天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变轨之前,嫦娥一号卫星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0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这是它的轨道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随着“嫦娥女儿”的成熟,它开始逐渐走出“地球母亲”的视野。 在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第一次变轨成功,之后它的轨道的近地点从200公里抬高到了600公里左右,而远地点保持51000公里不变。

  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告诉记者,嫦娥一号的第二次变轨将在它围绕16小时周期的椭圆轨道运行一圈半以后,也就是在24小时以后的今天18时左右进行。今天进行的第二次变轨是近地点变轨,变轨后远地点从51000公里调高到71000公里,而近地点保持600公里不变。

  “嫦娥”开始探测工作

  尽管嫦娥一号卫星要经过十多天的飞行才能进入工作轨道,但其携带的部分有效载荷(科学探测仪器)已于25日晚7时许进入工作状态。

  记者在设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地面应用系统处看到,工作人员发出指令,调动嫦娥一号携带的高能粒子探测器和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开始工作。高能粒子探测器将可以探测地球到月球之间4万公里到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状况。分析这些数据对于在空间飞行的卫星和飞船具有重要价值。

  嫦娥一号共携带了8种有效载荷。其中,CCD立体相机负责为月球“拍照”;干涉成像光谱仪获得有关月表主要物质类型及其分布的信息;激光高度计提供月球地形的高程数据;伽马/X射线谱仪确定月球表面元素类型和资源分布;微波探测仪测量月壤的亮温温度,计算月壤厚度;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探测原始太阳风离子的能谱,包括太阳风的体速度、离子温度等。据新华社

  名词解释

  什么叫卫星变轨?

  所谓变轨,顾名思义就是改变飞行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道。受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卫星往往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要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先行过渡。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通过一定的推力改变卫星的运行速度,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

  变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测控技术,对卫星轨道的测量、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以及遥控技术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是在远地点进行的。绕月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介绍说,按照计划安排,从10月26日开始,卫星还将在近地点实施3次变轨。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次变轨,即10月31日实施的变轨。卫星将在那次变轨后,正式踏上奔月的征程。 据新华社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6 13:28
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耗资只相当于修二公里地铁。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6 13:30
标题: 外国媒体记录的中国航天之路
当我们回望中国航天探索的发展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曾被举世关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当年外国媒体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虽然不太客观,但也清晰地折射了国际政治环境的变迁。

  新华网专稿:公元2007年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美誉的川西小城,“嫦娥奔月”从传说成为现实。
  
此时此刻,当我们回望中国航天探索的发展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曾被举世关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当年外国媒体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虽然不太客观,但也清晰地折射了国际政治环境的变迁。

  1970年“东方红”卫星:

  让西方目瞪口呆

  法新社香港1970年4月25日电:中国把它的第一个人造卫星射入轨道的这个大成就,使西方观察家们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不顾中国在核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飞快进展,特别是中国一再试验氢弹,一直坚持认为中国和西方相比,在技术方面是落后的。

  中国卫星的主要意义在于,中国现在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中国卫星今天每114分钟绕地球一周,播送凯旋的乐曲《东方红》。北京电台除播送《东方红》外,还播送从中国卫星上遥送出来的颤动的信号,作为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中国已进入空间时代。

  观察家们说,把人造卫星射入地球轨道的技术,使中国已进展到足以很快就有能力制造和试验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为了分析世界舞台上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的后果,必须很好地区别发射一颗卫星上天这件事和拥有一枚大型火箭这一事实。发射一个空间卫星是困难的,这不是指发射本身,而是指发射所需要的一整套技术和工业体系。简而言之,一个空间大国就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这对于中国来说更加真实,人们能够相信,中国的一切手段都是自己创造的,它没有向苏联购买一枚导弹,也没有向美国宇宙航行局要求使用后者的通讯网。

  当然,这种技术力量的肯定,从政治观点讲是特别重要的:它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拥有为其提供强大手段的杰出的优秀分子。

  英国《泰晤士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中国发射空间卫星使俄国和美国对自己的安全产生新的不安情绪。

  从昨天的反应来看,产生的第一个影响大概是,两国国内要求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压力将会增加,并且使谋求裁军的工作更为困难。

  戴维·博纳维亚自莫斯科报道:中国发射地球卫星使绝大多数俄国人完全感到惊奇。

  不管苏联情报部门是否知道中国计划发射卫星,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由于俄国最近关于中国的宣传,普通人是难以了解这一事态发展的。

  苏联的报纸很难向它的读者解释,一个处于政治混乱状态的据说是落后和遭破坏的国家,怎么能把一颗比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还要大的卫星射入轨道。

  英国《每日简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毛主席的第一颗卫星于24日飞进空间播送《东方红》乐曲。

  昨天莫斯科电台和《真理报》仅用一句话报道中国的发射。它们的编辑们认为,毛泽东的人造月亮是打在俄国脸上的一记耳光。

  这也是对莫斯科的一次直接的军事挑战。一枚能把381磅重的物体发射到轨道上去的火箭,肯定能够把一颗两吨重的原子弹发射到乌拉尔以东俄国境内的任何地点,甚至完全可能发射到莫斯科。

  对于美国来说,威胁可能还比较遥远。但是威胁始终存在。

  现在中国拥有能够往东越过太平洋打到美国以及往西可能打到英国和欧洲的火箭,只是时间问题了。昨天一些美国科学家猜测要3年。

  毛泽东的科学工作者有一种发展他们的核弹和火箭比西方敌对者们预测的要快得多的怪倾向。

  2003年“神舟”五号:

  “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美国太空网站2003年10月14日文章:题目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不会引发新的太空竞赛“。

  虽然中国现在已加入了俄罗斯和美国的行列,成为地球上有能力将国民送入太空的极少数国家之一,但长期关注亚洲太空计划的美国分析人士说,他们认为不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太空竞赛。

  华盛顿的政策分析家说,他们认为此次发射本身是一个渴望在世界舞台上建立声望的国家姗姗来迟的成功之举。一位分析家说,与北京被选定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地一样,“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就像是在对世界说:“我们来了。”

  就连立场坚定的美国鹰派人物也在刻意淡化“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战略意义,认为它未必会像46年前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那样引起强烈的反响。

  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3年10月15日一期文章:中国吸取美国航天计划的教训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美国的很小比例,它能否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些的时期内在载人太空探索领域实际压倒美国?答案是:能,而且不难。

  中国航天计划的一切迹象显示,它采用的是可靠、成熟和花钱不太多的技术,而不是采用美国载人航天计划20多年来所依赖的那种引人瞩目的、危险的、目标过高的技术,把自己搞得财力枯竭。

  过去10年指导中国航天计划的是一种谨慎但卓有成效的“乌龟胜兔”式稳步前进的设计与试验理念。这预示着,未来数年中国的飞行与运载能力将得到极大增强。

  日本《朝日新闻》2003年10月15日文章:题目是“中国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改写尖端技术"势力图"”。

  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发射给国内外留下中国繁荣昌盛、成为“世界技术大国”的深刻印象。毫无疑问,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世界“势力图”也将因此而改变。载人飞行只有在火箭、生命维持系统和卫星

  回收等技术非常可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印度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至今尚未具备向载人飞行挑战的“技术上的基础实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3年10月16日文章:题目是“中国载人飞船的发射给美俄敲响醒钟”。

  “神舟”所取得的航天进步,使得在公众中早已强烈的对这一历时11年的载人航天计划的热情再度升温。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所取得的成就绝非已告一段落,它只不过是中国航天员不断向美俄主导的文明太空探索和军事竞赛发起挑战的一个阶段。

  法新社华盛顿2003年10月10日电:美国专家说,中国首次载人空间飞行行动将会点燃北京的战略野心,并将使中国这个共产主义国家处于与美国类似的军事轨道上。

  美国国防部中国事务部门的陆军上校马克·斯托克斯说,此次行动确实能够增强中国的战略实力。他说,中国的载人空间飞行计划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但他承认它将使中国成为一个“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责任编辑:赵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6 13:38
[attach]31686[/attach]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9 13:08
标题: 嫦娥一号今日第三次变轨 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嫦娥一号"今日第三次变轨

  即将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据新华社报道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了解到,29日1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将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也是入轨后的第三次变轨。卫星进入这一轨道后,星上搭载的紫外敏感器将择机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从27日开始,我国的USB———VLBI综合测定轨系统所属的各测控站、船以及4个天文观测站已全面启动,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收到的轨道数据、电平信号等进行了复核、复算,计算结果表明,卫星运行的轨道与理论轨道基本吻合。各项参数表明,卫星各系统状态良好。

  王也隽说,卫星在第二次近地点实施变轨时,由于要将远地点高度由7万多公里抬高到12万多公里,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点火时间将比第一次变轨时间更长,推力更大。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星上搭载的紫外敏感器将择机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等进入绕月轨道后再将数据传回地面。

  截至28日19时,嫦娥一号卫星已绕地球5圈,正常运行96小时,工作状况良好。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9 13:10
标题: 嫦娥“节衣缩食”应对月食挑战
嫦娥一号目前保持巡航姿态,继续在24小时周期轨道飞行,等待下一次加速的时机。 卫星各系统状态良好,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工作正常。

  此外,记者获悉,“嫦娥一号”在绕月飞行的一年时间里,可能会遭遇两次月食,一次全月月食,时间约5小时,一次半月月食,时间约3个半小时。月食将会给卫星的供电系统和热控系统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这种挑战,“嫦娥”有两招应对,一方面借助卫星自带的蓄电池电能,然而更重要的还是自己“节衣缩食”。在月食期间,除保证最基本的部件用电外,其他部件尤其是“耗电大户”们将暂时停止工作,减少电力损耗,另外,卫星上的隔热涂层、热管、加热器等器件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对于卫星来说,这个过程就好比经历一次“冬眠”。 代丽丽J205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07-10-29 14:23
辛苦了啊
作者: 安琪儿    时间: 2007-10-29 14:36
这个要恭喜下的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07-10-29 14:39
怎么个恭喜法。
作者: 安琪儿    时间: 2007-10-29 16:01
恭喜恭喜
作者: 南山孤狼    时间: 2007-10-29 16:14
那天晚上俺蛮激动的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30 12:01
标题: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田兆运王玉山)10月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饶顺和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远望三号测量船在近地点顺利发现目标,把相关数据传送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时把有关指令发至嫦娥一号卫星。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这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这将改变我国航天测控最远为8万公里的历史,开创新的航天测控纪录。

  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将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在这个轨道上运行1圈后,卫星将于10月31日实施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变轨成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的漫漫行程。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30 12:02
标题: 中国“嫦娥一号”卫星三十日将开启紫外敏感器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九日电 记者二十九日晚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北京时间三十日七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将开启紫外敏感器,开始进行紫外敏感器成像拍摄试验。

  “嫦娥一号”卫星二十九日晚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进入四十八小时周期轨道。专家介绍说,进入这一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将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明天早晨七时左右,卫星将开启紫外敏感器,进行紫外敏感器成像拍摄试验。

  除开启紫外敏感器外,“嫦娥一号”三十日还将刷新中国航天的一项纪录,它的距地面高度将超过十二万公里,而此前中国卫星飞离地球最远的“探测一号”卫星约八万公里。

  专家笑言,这个新纪录很快就会被多次刷新,“嫦娥一号”卫星三十一日第四次变轨成功后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之后它将距离地球越来越远,直到进入约三十八万公里外、距月面两百公里高度、周期为一百二十七分钟的极月圆轨道。 (责任编辑:车东哲)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30 12:03
标题: 未来10天有四大看点
飞天路

  未来10天

  有四大看点

  已平静环绕地球飞行5天的嫦娥一号正“酝酿”引人注目的变化。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表明,根据飞行计划,在未来10天内,嫦娥一号的飞行将有4处大的“关键动作”,令人关注。

  >>10月30日

  看点:创造中国航天器到达“最远距离”

  注解:这天,嫦娥一号卫星将飞行至48小时轨道远地点,距离地球12.8万公里,创下我国航天器到达的最远距离纪录。

  意义:此前,在“双星计划”中,我国发射的探测器曾到达约8万公里的最远距离。

  >>10月31日

  看点:实施“地月大转移”

  注解:这天,卫星将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加速,达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进入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开始奔向月球。

  意义:加速变轨难度很大。

  >>11月5日

  看点:“嫦娥”到达月球

  注解:这天,嫦娥一号卫星将首次飞达近月点。此时,卫星“刹车”减速,确保被月球捕获。如果成功,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周期12小时的月球极轨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意义:第一次近月制动能否成功实施直接关系飞行任务成败,万一产生偏差,卫星将面对飞掠月球或撞击月面的命运。

  >>11月7日

  看点:嫦娥一号进入“工作岗位”

  注解:这天,在经过第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200公里高度、周期127分钟的极月圆轨道,这也是我国科研人员为嫦娥一号精心选定的工作岗位。

  意义: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杨多和透露,预计11月18日嫦娥一号卫星将首先通过定向天线将空间环境探测数据和卫星上存贮的语音数据传回地面,然后全部探测仪器开机进行科学探测工作。新华社发
作者: 龙少    时间: 2007-10-30 16:36
今天报纸上看到了
第2次近地点变轨 由7万公里抬到12万公里了
作者: 牛鼻子老道    时间: 2007-10-31 10:44
伟大的祖国
作者: 龙少    时间: 2007-10-31 11:37
嫦娥  八戒来看你了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07-10-31 12:15
放天狗咬你们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31 14:28
标题: 嫦娥今日第3次近地点变轨 正式奔月
“嫦娥”飞过12万公里远地点 今天下午将正式奔向月亮

  本报讯 (记者柳志卿 通讯员杨冰 姜宁)嫦娥一号卫星绕地飞行7圈后,于昨天下午5时40分飞过距地面高度12万公里的远地点,创下我国航天器飞行测控新纪录。按计划,今天下午5时25分,卫星将迎来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12万余公里提高到37万余公里,进入114小时地月转移轨道。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航天测控软件专家童斌介绍,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是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前的最后一次控制,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 这次变轨后,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

  他表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根据对各项数据的分析判断,前三次轨道控制精确度大大优于设计要求,卫星将按计划准确到达地月转移入口处。这不仅为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与月球交会奠定了基础,而且标志着我国在大椭圆轨道测量、精确定轨以及轨道控制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31 14:29
标题: 空间天气不影响“嫦娥”奔月 途中拐多道弯
经过7天“热身”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推算-- 今天傍晚“嫦娥”正式奔月

  空间天气不会影响“嫦娥”奔月 途中要拐多道弯 预计11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

  本报讯(记者曹雪)经过7天“热身”后,今日傍晚,嫦娥一号将正式奔月。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此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推算,今天下午5点到6点之间的某一时刻,当嫦娥一号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真正奔向月球。
  中国探月小组专家告诉记者,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真空中如果是运动的,将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嫦娥一号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的飞行是不需要动力的,完全依靠自身的惯性,始终保持10.9千米/秒的速度向月球前进。

  空间天气预报

  太阳活动适合“嫦娥”奔月

  根据国家空间天气检测预警中心上午9时发布的空间天气预报,预计未来三天之内,太阳活动水平都比较低。

  中国探月小组专家说,此时的太阳比较宁静,不会给嫦娥一号的飞行造成影响。

  专家解析

  “嫦娥”奔月要拐多道弯

  嫦娥一号将在地月转移轨道上飞行约114个小时,相当于5天的时间。

  朱毅麟介绍,在此期间,嫦娥一号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

  修正是为了减少卫星飞行方向的误差。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嫦娥一号卫星有三次近月制动,即“刹车”。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11月5日,卫星将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

  文/记者曹雪

  特别关注

  11月5日变轨最危险

  本报讯(记者曹雪)中国探月小组专家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嫦娥一号接下来几天的变轨过程中,最危险的一次将是11月5日由地月轨道转到月球轨道的那一次。

  11月5日,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会先利用探测器上的敏感器寻找月球。这个装置就相当于人类的眼睛,在它看到月球后把信号传回地面,告诉地面已经捕获月球了。这时候,地面可以发射指令让它调整姿态以便减速,也就是“刹车”。

  此时,为了绕月,嫦娥一号必须将自身的速度由10.9千米/秒降到接近3千米/秒。而超过或者低于这个速度都会引发危险。

  只有“刹车”及时,嫦娥一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

  专家表示,如果顺利进入月球轨道,表明中国的卫星能从地球“走”到月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将标志中国的航天能力取得了重要突破。

  嫦娥一号奔月关节点

  11月1日和11月5日进行中途修正

  11月5日正式进入月球轨道,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作者: 安琪儿    时间: 2007-10-31 16:07
人类真伟大
作者: 龙少    时间: 2007-10-31 21:54
应该说爱情真伟大
为了奔月八戒付出了太多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1 10:03
标题: 嫦娥完成最关键变轨飞向月球 5日将到达近月点
本报北京10月31日电(杨冰姜宁记者赵飞鹏)北京时间31日17时1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功对嫦娥一号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卫星顺利地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

  接到点火指令后,嫦娥一号卫星发动机开始工作,784秒后,发动机正常关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表明,卫星变轨成功,由绕地飞行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说,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绕地轨道的最后一次变轨,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变轨。
这次变轨在程序上是不可逆的,变轨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卫星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与月球交会,它是此次绕月探测工程的一个关键点。

  王也隽说,这种轨道控制在我国航天测控史上是第一次实施,它对于精确轨道计算和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此次变轨成功,表明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新的突破。经过三次近地点加速变轨,嫦娥一号卫星渐渐飞离地球,一次比一次飞得更远,越来越接近月球。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成功,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已真正开始奔月之旅。

  据了解,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嫦娥一号将飞行约114个小时,预计在11月5日到达近月点。在卫星奔向月球的飞行过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根据测定轨的情况作两至三次中途修正,使嫦娥一号能够按照预定的设计要求到达近月点。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1 10:04
标题: 嫦娥奔月之路须高度精确 犹如20公里外打中十环
嫦娥奔月之路须高度精确 犹如20公里外打中十环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李宣良 田兆运

  在围绕地球飞行7天之后,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10月31日开始真正的奔月之旅,进入了科学家们为她精心设计的一条连接地球与月球的“天路”———地月转移轨道。

  这是“嫦娥”奔月之路的真正起点。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每时每刻都在创造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17时15分,飞行在南太平洋上空600公里的嫦娥一号卫星,接到地面发出的变轨指令,卫星底部发动机立即点火。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长长的橘红色火焰,似乎给“嫦娥”穿上了一件艳丽的花裙。

  与此前进行的3次加速变轨相比,这一次变轨的难度最大。推力为490牛顿的发动机要通过连续10多分钟的点火工作,使体重2300多公斤的“嫦娥”的飞行速度从8千米/秒提高到10.58千米/秒以上———这是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奔月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着卫星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与月球交会。对卫星进行这样的变轨,在我国航天测控史上还是第一次。

  北京飞控中心大厅内,气氛骤然紧张。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大屏幕上。15万公里、18万公里、25万公里、30万公里……屏幕上显示的“嫦娥”飞行速度越来越快。

  408507公里!784秒后,大屏幕上不停闪烁的数字,定格在了这个能够确保“嫦娥”飞行轨道与月球轨道相交的数字上。

  “花裙”越来越小,“嫦娥”轻轻地转动了身躯,似乎在与地球作最后的告别。随着发动机关机,大屏幕上的嫦娥一号卫星又变成了一个亮点,划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向着月球的方向轻盈地飞去……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嫦娥”将在114小时之后成为一颗绕月球飞行的卫星。但,哪怕有一丁点的闪失,“嫦娥”将要么与月球擦肩而过,要么直接撞上月球。

  在人类探月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丢失在星际间或撞上月球的事故。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一旦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将产生数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要在38万公里外让‘嫦娥’准确飞到距离月球200公里远的近月点,就好比要在20公里外用手枪打中10环一样。”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说。

  “嫦娥”虽然挣脱了地球的引力,但她始终飞不出科学家们精心编织的测控网。在飞往月球的途中,如果需要,“嫦娥”将进行两到三次轨道修正。

  11月5日,“嫦娥”将首次飞抵距月球200公里的近月点。要想投入月球的环抱,“嫦娥”此时必须准确地“刹车”减速,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月球极椭圆轨道。

  此后,卫星还需要经过两次减速变轨,才能进入“工作岗位”———高度为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极月圆轨道。这将是“嫦娥”奔月之旅的终点。(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作者: 龙少    时间: 2007-11-1 15:34
好也
鼓掌
作者: 龙少    时间: 2007-11-1 15:34
祖国万岁!!!!!!!!!!!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5 09:50
标题: 嫦娥一号卫星停止旋转 准备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
 新华网探月快讯:5日9时,正在地月转移轨道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停止旋转,准备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中新网11月4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11月5日上午11点15分左右,工作人员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近月制动。如果成功制动,它将成为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

  中央电视台发自北京航天控制飞行中心的报道称,现在嫦娥一号卫星正以300多米每秒的速度缓慢前进,此刻,月球正以1060米每秒的速度快速向它靠近。 据工作人员预计,5日上午11点,它们将正式相会。

  然而,受月球引力影响,“嫦娥一号”的飞行速度将从明天凌晨5点起被提高到2400米每秒,而月球速度是一定的。为了保证卫星在预定的时间里抵达“相会点”,届时,工作人员将通过发动机“倒点火”,把卫星的飞行速度降低到2100米每秒。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绍称,控制多了,卫星就撞上去了,控制少了,卫星就飞跑了。这就对控制精度要求非常高。好像打移动靶,还要中十环。

  目前,工作人员正在严密监测卫星的运行轨迹并将进行三次精密计算,明天上午8点最终确定第一次近月制动的准确时间。

  截止到今天下午6点,嫦娥一号已经运行181个小时,行程达187万公里。 (来源:综编)
作者: べ天お涯い    时间: 2007-11-5 10:14
老毛万岁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5 11:50
标题: 嫦娥一号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 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田兆运李宣良白瑞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5日11时37分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卫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11时1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地面测控系统,向沿着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嫦娥一号发出指令,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22分钟后,正常关机。随后,北京飞控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第一次近月制动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风险性,直接关系飞行任务的成败。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114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距月球约200公里的近月点时,飞行速度达到2.4千米/秒,如不及时有效制动,卫星将飞离月球,如果制动量过大,卫星将撞击月球。

  这次近月制动成功,为嫦娥一号卫星最终进入“使命轨道”进行科学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我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11月6日和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还将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两次近月制动,确保卫星顺利进入高度为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极月圆轨道。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开始进行科学探测活动。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6 09:20
标题: 嫦娥一号最快明天可宣布“奔月”成功喜讯
昨天,科技人员在北京飞控中心指控大厅内精心操作。当日11时37分,飞控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卫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新华社记者  田兆运 摄


  本报讯 (记者柳志卿 通讯员杨冰 姜宁)昨天上午11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月球捕获卫星。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11时15分,北京飞控中心调度地面测控系统,向沿着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嫦娥一号发出指令,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22分钟后,正常关机。各项测量数据表明,卫星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非常顺利。
  据北京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绍,所谓近月制动,就是让在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卫星减缓速度,完成“太空刹车减速”,建立正常姿态,进行环月飞行。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114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距月球约200公里的近月点时,卫星速度约为2.4km/s(需及时减速到约2.0km/s),如不及时有效制动,卫星将飞离月球;如果制动量过大,将会撞击月球。因此,第一次近月制动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风险性,直接关系到飞行任务的成败。

  朱民才称,近月制动成功表明我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突破。

  按计划,今明两天,北京飞控中心还将对卫星进行两次近月制动,确保卫星顺利进入高度为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使命轨道”。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正式开始科学探测活动。

  ■解读

  专家称第一次近月制动比预想效果好

  最快明天宣布“奔月”成功

  本报讯(记者柳志卿 通讯员杨冰 姜宁)昨天的近月制动成功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他透露,嫦娥一号在环月后将首先进行检测,然后才投入正式的科学探测工作。

  “昨天的近月制动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王也隽说,嫦娥一号距离地球38 万公里之遥,信号很弱,测控难度大,要求精度高,飞控中心为本次制动制定了19项故障预案,结果一个都没用上。

  王也隽表示,嫦娥一号已经开始绕月飞行,今明两天的两次近月制动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明天基本就可以宣布本次“奔月”成功。

  他透露,嫦娥一号在明天到达“使命轨道”建立环月姿态后,首先要做的事是进行“体检”。飞控中心要测试卫星自身和科学探测仪器是否正常,这个“体检”的时间大约会持续好几天,之后才开始进行科学探测,大约在 11下旬能够传回首张月球图像。

  ■发布

  嫦娥一号还须闯三大关

  本报讯 (记者柳志卿)昨天下午3时,国防科工委就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的进展召开发布会,嫦娥一号卫星副总指挥龙江表示,嫦娥一号卫星从现在到完成最终的探月目标,还需要经历三大重要环节:

  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卫星还要进行两次近月制动,进入工作轨道;第二个是保持卫星的三体定向(三体定向是指卫星所载探测仪器要对月球定向,卫星的太阳翼要对日进行定向,卫星的数据传输定向天线要实现对地球的定向);第三个重要环节是卫星要经受月球的环境影响,卫星热控、供电等分系统的工作模式需要调整。

  148个故障预案无一实施

  北京飞控中心副主任麻永平昨天在发布会上介绍,嫦娥卫星的设计非常复杂,对其整个控制也非常复杂。针对各种可能的问题,科研人员对84种故障模式,制定了148个故障对策流程。

  “我国的嫦娥卫星质量非常好,到目前为止,这148个故障对策流程无一实施。”麻永平说。

  二期探月拟用长三B火箭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裴照宇昨天透露,目前正在论证用长征三号B进行发射月球着陆探测器的可行性。

  裴照宇说,在嫦娥探月工程第二期着陆探测的方案中,曾经考虑过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但新一代长五火箭要到2012年后才进行飞行试验和发射。

  VLBI将用于中俄火星探测

  上海天文台VLBI研究室副主任郑为民昨天在发布会上透露,此次用于嫦娥工程的VLBI(综合测定轨系统)技术将用于中国和俄罗斯合作的火星探测器,进行精密的定位和定轨。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6 09:21
标题: 嫦娥一号卫星仍有三大环节需跨越
嫦娥一号卫星仍有三大环节需跨越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就如同道路的弯道一般,每一个拐弯都意味着新的转折和方向。

  嫦娥一号卫星10月24日开始升空,10月31日开始奔月,到11月5日11时15分,它已经历了5次“拐弯”,这也意味着它在不断地朝着最终的目标迈进。
  10月31日以来,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共运行114小时,行程43万6600公里。

  但现在,它要拐过长途跋涉以来最为重要的弯道,实现向“绕月卫星”的最终蜕变。

  这种蜕变获得了近乎完美的成功。

  2007年11月5日11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首次飞达近月点,顺利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周期为12小时,近月点210公里、远月点8600公里的月球极轨椭圆轨道,标志着嫦娥一号已经成为一颗绕月卫星。

  “从奔月到进入最终的轨道,本要进行十次变轨。一次远,三次近,三次中途修正,三次近月制动”,嫦娥工程一线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黄昊说,但原设计的3次轨道修正由于变轨控制准确,取消了两次,所以一共变轨8次。

  黄昊说,第一次主要是抬高近地点,将嫦娥一号卫星的近地点从200公里抬到600公里,这是比较小的变轨,算是一次热身。第二次变轨是一个较大的变轨,是将16小时的周期轨道变为24小时的周期轨道。第三次变轨叫第二次近地点变轨,这次变轨将卫星从24小时的轨道变成48小时的大椭圆轨道。第三次变轨也是为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做准备,从变轨时间以及变轨位置做细微的调整,确保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在恰当时间、恰当位置完成。第四次变轨,也就是第三次近地点变轨,目的在于完成地月转移的过程。而第五次变轨发生在11月2日10时25分左右,进行了一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嫦娥一号能进入绕月轨道。第六次则是今天进行的近月制动。

  “第四次和第六次变轨最为重要”,黄昊说,相比较而言,第六次变轨更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言人裴照宇也表示,首次近月制动的时机非常宝贵,是整个卫星奔月飞行中最关键的一个控制点。因为当嫦娥一号卫星飞临月球时,受月球引力的影响,卫星相对于月球的飞行轨道为一条双曲线轨道,卫星必须按照预定的时间、速度抵达预定的近月点,然后实施准确的制动控制。

  而第五次精确的中途修正无疑为此次近月制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说,原计划安排的2~3次中途修正之所以只实施了1次,一是因为采用了更加成熟的精密定轨技术,使控制前的轨道精度定得更加精确;二是卫星控制精度非常之高,所有控制策略严格按照控制量大小执行,与原本的策略基本上完全一致。“我们确定的数字是在第41个小时实施一次中途修正,我们就能够准确地将卫星控制在我们预定的目标位置上。”

  黄昊说:“接下来,卫星将在北京时间明天上午11时左右完成一次近月制动后,在后天上午8时左右,再完成一次近月制动。但这两次近月制动并非一定要在预定时间和预订速度下进行,可以进行调整。”

  裴照宇也表示,目前,卫星各系统状态正常,11月6日11时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后,轨道将调整为近月点200公里,远月点1700公里,周期为3.5小时的轨道;11月7日8时左右进行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后,轨道将调整为周期为127分钟,高度为2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届时嫦娥一号卫星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表示,“我们的卫星质量非常好,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预案都没有实施。”

  但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指挥龙江认为,卫星实现绕月飞行后,为完成最终的探月目标,还有三个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首先,卫星还要进行两次近月制动,制动环节仍然是最终实现探月任务的关键环节。

  其次,卫星要保持一种三体定向的姿态。所谓三体定向,是指卫星达到目标轨道后,要实现载荷的科学探测,搭载的科学探测仪器要对月球进行定向。同时,卫星为了保持足够的能源能够绕月飞行,太阳翼要对日进行定向。第三,为了将科学仪器探测出的数据传回地球,卫星上的定向天线要实现对地球定向。

  第三,卫星实现绕月飞行之后,由于受月球的环境影响,卫星上的一些分系统,如热控、供电等相关的工作模式还需要调整。

  他表示,针对后续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相关部门已制定了很多保障措施。“可以讲,为完成后续的任务,我们整个研究队伍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赵健)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6 14:07
标题: 快讯:嫦娥一号卫星第二次近月制动成功
人民网快讯:“嫦娥”发动机于11时35分43秒关机,“嫦娥”进入正常的目标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成功,轨道周期由12小时调整为3.5小时。

  根据目前测控的结果,北京飞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其实施得“非常漂亮”。
  明日8时左右将进行最后一次近月制动,进入标准为117分钟的运行轨道。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6 14:09
标题: 嫦娥一号近月制动成功完成 美苏曾失败多次
 上午11点37分嫦娥一号实施首次近月制动成功完成 最重要变轨成为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图)

  "嫦娥"刹车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此次变轨难度极大 美国和前苏联历经多次失败:卫星曾"私奔"绕日 也曾软着陆不成反撞月

  今天上午11点37分,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近月制动,成功完成了自发射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变轨,成为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

  从10月24日出发到今天上午进入月球轨道,远嫁广寒宫的"嫦娥"已经飞行了上百万公里,今天的近月制动是她迈进新家的第一步。

  这一次变轨难度系数极大,根据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焦维新介绍,自人类开始探月的近半个世纪以来,有许多颗卫星都是在这关键的一步扭转了命运。

  最新消息

  11点37分,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完成,嫦娥一号正式驶入月球轨道,成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月球卫星。

  近月制动

  11点15分开始

  11点15分09秒,北京航天飞行测控站科研人员宣布:"90牛发动机(大马力发动机)开机,第一次近月制动开始。"

  只见模拟显示墙上,嫦娥一号已经翻转了方向,开火的发动机正朝着自己前进的方向。显示墙上,嫦娥一号的飞行速度还在缓慢增加,专家表示,在发动机打开十几分钟后,速度开始降低。

  11点10分时,嫦娥一号距离地球39.3万多公里,距离月球700多公里。由于嫦娥一号靠引力来飞行,受月球引力作用越来越大,速度也是越来越快。11点15分时,嫦娥一号速度达到2.4公里/秒。

  准备调整

  "嫦娥"调转方向

  今天上午9时45分,北京飞控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注入姿态初值,准备对卫星姿态进行调整,即调转嫦娥一号目前的方向,使其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和运行的速度方向相反,也就是把嫦娥一号整个掉头。

  上午10时10分,北京飞控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主发动机开机指令链,调整发动机工作状态,做好主发动机开机准备。

  专家表示,一般像目前这种制动过程,可能首先需要一个姿态调整的过程,然后再完成发动机点火,形成制动。

  相对于加速来说,可能速度方向跟推力方向是一致的,这样速度就会越来越高,而对于制动过程,推力方向跟制动方向是相反的,就可以实现减速。

  入轨工作

  还要减速2次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后,还有2次减速。

  这次变轨是在近月点20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一个12小时的轨道,此时它的远月点为8600公里。第二次减速是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轨道。最后一次减速在近月点,使它进入200公里远轨道,这200公里远轨道就是嫦娥一号所需要的工作轨道,而且这个工作轨道是经过月球南北两极的,每绕一圈是127分钟。

  文/记者曹雪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6 14:10
标题: 卫星轨道修正精度提高近百倍
  本报讯(记者周继坚)嫦娥一号卫星推进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魏延明上午做客人民网时透露,卫星中途变轨精度高达万分之几,远高于此前百分之几的设计精度。
  魏延明说,卫星从发射到现在的12天当中,卫星的各个状态以及从遥测参数来看非常好,完全在预先设计的范围之内。

  而从几次变轨的情况来看,卫星从第一次变轨一直到第一次中途修正,精度都很高。原来每次变轨的设计精度是在1%到2%,而卫星实际上达到了万分之几的精度。

  魏延明说,地月转移轨道中本来要进行三次中途修正,但是实际上只进行了一次,取消的原因是由于第四次的变轨,也就是第三次近地点变轨的时候,精度很高,因此中间不需要再去修正。

  历史背景

  探月卫星曾多次发生“逃婚”

  由地月轨道成功变轨至绕月轨道,技术难度很大,美国和前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在变轨方面历经多次失败。

  月球1号撞月不成变绕日

  1959年1月2日,在苏联一个秘密的航天发射场,一枚由战略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把一个月球探测器送入太空。这就是苏联制造的月球1号探测器,其最终目标是撞击月球。

  但当火箭发射升空,月球1号却没有经过停泊轨道,而是直接飞向月球。第二天,月球1号没有按原计划撞击月球,而是在距月球5995千米处与月球擦肩而过,没有进入月球引力场。也就是月球一号探测器距离月球太远,没有被月球“抓住”。

  而月球1号探测器的飞行速度,已经超过每秒7.9千米的环绕地球的速度,达到每秒11.2千米,飞离地球进入环绕太阳转圈的轨道,所以成了第一颗人造行星,它将永远围绕太阳公转。

  月球4号着陆未果绕地转

  月球4号是苏联于1963年4月2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4号原计划准备实施首次月球软着陆,但由于中段轨道制动失败,导航系统也出现故障,而没有被月球引力捕获。月球4号绕过月球,继续沿着地球轨道飞行,成了一颗地球卫星。

  月球6号轨道偏差掠过月球

  1965年6月8日,苏联将月球6号送入地球轨道,然后推入奔月轨道,在这过程中月球6号全系统工作正常。

  然而,不幸的是月球6号没有按预定程序关闭修正轨道的发动机,使月球6号在6月11日大约距离月球16万千米处掠过月球,最终与月球失之交臂,成为一颗围绕太阳旋转的人造行星。

  控制失灵软着陆变大碰撞

  除了奔月期间的轨道修正外,远距离测控系统对探测器发出的制动指令成功与否,也影响了卫星发生的成败。

  月球5号软着陆卫星撞月球

  月球5号是苏联于1965年5月9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苏联航天部门计划让它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但由于技术故障而失败。

  当月球5号距离月面64千米、准备降落时,由于设备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失灵,科学家只能听着它发出的信号,无奈地任它以极大的速度直接击中月球并损毁。

  徘徊者徘徊6次才成功

  美国的“徘徊者”系列探测器从1961年到1965年间一共发射了9次,是用“徘徊者”的身躯活生生地砸向月球,利用高速撞击月球“壮烈牺牲”前的瞬间拍摄月球表面,为在月面硬着陆提供参考数据。

  这项计划在最初阶段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前6次发射因它们总在地月间徘徊不前均告失败,直到1964年7月徘徊者7号才首次圆满完成了任务,徘徊者1~6号的试验都因故障而失败。

  其中,徘徊者3号探测器因火箭瞄准偏差,在距月球3.7万千米处与月球擦肩而过。而徘徊者4号因控制系统故障,探测器直接撞到了月球背面。到了徘徊者5号,则是因为在到达月球前动力系统发生故障而失败。

  勘察者修正轨道引来偏差

  “勘察者”计划是继“徘徊者”之后的一项大胆的月球软着陆计划。但“勘察者”的研制工作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造成了严重的进度延误。

  面对计划严重受阻,美国不得不将初步工作指标降低到“勘察者”飞行任务所需的最低水平——把975千克有效载荷送入月球轨道,并使科学有效载荷减少到45千克左右。该系列探测器共发射了7个,其中一个在修正轨道时发生了滚转而失败,有5个在月球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文/记者曹雪

  嫦娥一号奔月日程表

  今天首次近月点制动,此后还有2次减速才能进入工作轨道

  如果速度过快,卫星可能无法被月球捕获,从而变成绕日卫星

  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如不能成功实施变轨,卫星可能成为绕地卫星

  第一次变轨

  10月25日17时55分,飞行1圈半后,卫星在第二个远地点首次变轨

  第二次变轨

  10月26日17时33分,飞行3圈后,在近地点卫星进行变轨,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

  第三次变轨

  10月29日18时01分,在近地点卫星第三次变轨,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

  第四次变轨

  10月31日17时28分,卫星第四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制图/肖霄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7 09:01
标题: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工作轨道 开始绕月探测
中新网11月7日电 中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今天上午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成功进入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从而使“嫦娥一号”卫星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今日8时24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

  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开始进行各项科学探测活动。

  (中国新闻网)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1-7 12:27
标题: 嫦娥一号今日正式“定居”月球
新华网11月7日报道 北京时间11月7日早上8时,“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圆形越极轨道。经过调整后的127分钟圆形越极轨道将是嫦娥一号的最终工作轨道,这条轨道距离月面200公里高度,经过月球的南北极上空。由于月球的自转作用,处于越极轨道的嫦娥一号可以完成包括月球南北极、月球背面的全月探测工作。嫦娥一号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稳定姿态后,星上的科学探测仪器将会一一展开。

嫦娥开始工作 准备传回搭载歌曲

从今天开始,“嫦娥一号”才算正式开始工作,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正式开始科学探测活动。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杨多和介绍说,预计到11月18日,“嫦娥一号”卫星将首先通过定向天线将空间环境探测数据和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传回地面,然后全部探测仪器开机进行科学探测工作。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勇闯难关 嫦娥成功实现三维定向

“嫦娥一号”目前要攻克的一个难关是要成功实现三维定向。卫星的太阳翼要面向太阳,通讯天线要对着地球,而探测仪器又要对准月球,这是我国卫星以前所没有做过的。以往的绕地卫星只需要实现地、日两个定向,“嫦娥一号”则必须实现地、日、月三个定向。

“嫦娥一号”回传数据意义重大

“嫦娥一号”传回的数据,经过研究后,能够弥补国际探月工程上的一些不足,而未来的研究成果也将与国外的探月成果交流互补。
作者: 后门山    时间: 2007-11-7 14:32
啊,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嫦娥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