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郑鸣谦 于 2007-9-8 05:13 发表
第三个问题,关于让巷。据说过去巷东段两边盖的房子,因墙隔的太近,巷道只容过一人。路南、路北各住一户在天台做买卖的章丘人,他们隔路相对造房,两人一看,如果再学东边起屋,那么这条过路巷就太狭了,这种情况在天台比较常见,尤其是农村的滴水檐,当然也有为此而斗殴的。不过,这两户人家比较明礼,所以都主动提出“让一让”,意思是各把屋基往后让一点作路。于是乎,头起好了,巷内西段的人家,也相继仿效“让一让”,终于使路道宽畅了。后人出于纪念,便把这条小巷叫作“让巷”。后司街街民,似乎有住在让巷,具体可征询他们的意见。我是乡下人,对城里典故不熟,依稀记得〈天台县地名志〉是这么说的。
原帖由 郑鸣谦 于 2007-9-8 05:13 发表
第三个问题,关于让巷。据说过去巷东段两边盖的房子,因墙隔的太近,巷道只容过一人。路南、路北各住一户在天台做买卖的章丘人,他们隔路相对造房,两人一看,如果再学东边起屋,那么这条过路巷就太狭了,这种情 ...
原帖由 郑鸣谦 于 2007-9-8 11:31 发表
《桐城县志略》载:张文瑞公宅旁有隙地,吴氏越界用之。家人驰出于都,公批诗于后,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其义,亦退让三尺, ...
原帖由 郑鸣谦 于 2007-9-8 11:31 发表
《桐城县志略》载:张文瑞公宅旁有隙地,吴氏越界用之。家人驰出于都,公批诗于后,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其义,亦退让三尺, ...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