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 李宇春、韩寒拒绝加入中国文联 | ||
观点一: 文联的尴尬是制度的尴尬 (作者:陈壁生) 近年来,“作协”、“文联”这一类庙堂中的专有术语,常常进入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之中,换个主席,挨几声骂,也成为不大不小的“热点”。日前,又有中国文联某覃姓官员在广州开会的时候说,中国文联作为一个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协会,应该放下身段走向大众,吸纳更为多元、广泛的群体。然后他又以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说,一些选秀明星比如李宇春以及韩寒等“80后”作家,如果他们愿意提出申请,只要通过了资格考核也不是没有加入文联的可能。不过,无论是韩寒还是李宇春,都没有买这个“浩荡皇恩”的账,以不同理由表示拒绝加入。 文联是社会体制化、文艺体制化的产物,在一个政治权力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机体每一个细胞的时代,“体制”意味着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工资、房子、医疗、退休保障等等。在那样的时代,政治是躯干,“单位”是皮,艺术家只是皮上的装饰品。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艺术的独立性趋弱,宣传功能趋强。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社会的崛起已经使计划体制对人的全面控制日益捉襟见肘。在艺术方面,大众传媒的兴起急遽地冲垮了固有的造星程序,那种靠一个奖项、政治领袖的一句评语、主流媒体的全面宣传便造就一个明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化自造的新星,韩寒、李宇春乃至章子怡的崛起与风靡,便是拜大众文化之赐。培育这些通俗作家、大众明星的土壤,是商业文明,是开放的社会,是鲜活的思想碰撞,而不是计划体制,不是公权力。大众文化的造星程序,或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艺术构成了这样那样的伤害,但是无论如何总比依托于权力架构的艺术更加人性化,更加健康。明星取悦于大众,会对艺术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总比纯粹靠取悦权力所带来的问题更少一些。 社会的开放,能够带来个体的独立与自由。不论韩寒头上那顶“作家”的帽子戴得是高是低,作为一个写东西、开博客、唱歌、赛车的小伙子,他近年的一系列表现,至少是依托于开放的社会,而未趋附于权力架构。在一个商业化、多元化时代,自愿依托于权力而生活的艺术工作者,至少是对自我的艺术创造能力不自信的表现。 今年4月19日,吴冠中先生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恐怕有必要不断拿出来重温:“画院、美协这种制度在全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美协很富,捞钱,当了美协的官,到什么地方去,人家都买他的画。美协是个衙门,文联也是这样。谁都来管文艺,结果文艺上不去!”不管这话是对是错,但至少他指出了艺术的根本在于创作自由。实际上,艺术家、作家的精神底色,就是独立地思考和创作。如果一味依靠权力开道,即便每年被组织开多少场会议,去多少次采风,恐怕也无法想象天地有多宽广,也无法获得更广泛的读者和观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联面对韩寒和李宇春的尴尬正是计划体制的尴尬。 |
|
|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