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佛宗道源”的剽窃 [打印本页]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6-12-30 00:08
标题: “佛宗道源”的剽窃
<p><font size="3">道教圣地——重阳宫 <br/>&nbsp;<br/>转自重阳宫旅游文化网,发布时间:1月2日 作者:xiaowang </font></p><p><br/><font size="3">重阳宫景点在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穿岩十九峰内,是一座规模较大、气势恢弘的上清派道观。</font></p><p><font size="3">重阳宫与十九峰遥相对望,深藏于桂竹谷中,依山随势而建。层层崇台,鳞次栉比,殿堂楼宇,驻月摘星,气象森严,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道教的“玄妙”和“清虚”。</font></p><p><font size="3">新昌地处越之东徼,山水清奇,民风淳朴,自古即是“神仙思想弥漫之地”。我国最古老的神话爱情故事——《刘阮入天台》即孕育于此,魏晋三国时中原多变,高人雅士,纷至沓来,将这片由剡水滋润的“沃洲”作为游憩栖隐之地,其中不乏如赵广信、葛洪、王羲之、支遁、许恂、顾欢、谢灵运等冲虚修真之士。唐代,道教被奉为国教,玄风大盛,司马承祯、吴筠等相继入剡,天姥山亦因蛮荒神奇成为诗仙李白魂牵梦绕的仙灵之地。以致被道教命名的三十六小洞天中,新昌即有第十洞天,为仙人郭华所治;“七十二福地”中,新昌就占有三座,即“沃洲山”为十五福地,真人方明所治;“天姥山”为十六福地,为真人魏显仁管治;以司马承祯事迹流传的“司马悔山”为六十福地,为李明仙人所治,白雪黄芽,云踪鹤迹,民间玄道之风由是而盛。</font></p><p><font size="3">据有关记载,自晋以来,新昌有著名道观八座,内有晋·王羲之所创,位于罕岭的金庭道观,以及王在城西鼓山作炼丹修真之用的紫芝庵;有位处东&nbsp; 山下的桃源观;有宋石迪之建的崇真道院,在县周尚有鼓山真圣观,元真观,祐圣道院,真武帝院等,故新昌历来是仙道栖隐修真之地。然而,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道观相继倾圯,信道民众失去活动场所。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可说是“墙内开花墙外红”,如今它在国外还能够得到很好的研究与弘扬,而在本土的道源、福地却得不到传承,甚至有被湮灭的危险,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而今重阳宫的建成,填补了新昌缺乏道教文化载体的空白,这对于挖掘新昌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font></p><p><font size="3">考我国著名道观,或寄迹于名山胜境之中,复依托于“福地”“洞天”之内,渊源久远,道脉绵长,故名彰而人气聚,气聚而趋兴旺。重阳宫自魏晋以来即受道家思想影响,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早在唐代,著名道家学者吴筠即在桂竹谷中建有“重阳草庐”。重阳宫的第十洞天就源于吴筠的一段“探宗寻经”的佳话。吴筠(约655-778)“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受业于潘师正,传正一之法”苦心经仰,乃尽得其术。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东游天台。筠尤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见《旧唐书》和《新唐书》吴筠传)。</font></p><p><font size="3">吴筠和司马承祯同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而上清派前九代宗师中,至少有一半与“剡”有关。据《云笈七籤》所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援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褒,褒以晋成帝初(326)于汲郡修武县授紫虚元君夫人魏华存。魏华存遂被上清派尊为第一代太师。华存以咸和九年(334)乘飚轮升天之日,以《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传杨先生羲,羲生殊分,通灵接真,乃晋简文皇帝(549-550在位)之师也,为上清派第二代玄师。《上清经》一出现,即为当时道家所重:“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清大学士齐召南《重印天台山方外志要》)。它的主要内容是重存思及固精,存神、养气。表明以符箓为主的天师道,在转向炼养,有与丹鼎派相融合的趋向。也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font></p><p><font size="3">宁康元年(373)杨羲传经于许谧,谧遂为第三代真师。许谧名穆、字思玄,句容人,其父许副为剡县令,举家迁剡。许谧第三子许翙亦从杨羲受上清三天正法,为上清派第四代宗师。谧与翙相继“遁迹飞举”后,传经于翙子黄民,为上清派第五代宗师。晋安帝元兴三年(404)许黄民因京都纷乱,率子豫之及弟子等奉经回至剡中。元嘉十二年(436)黄民羽化于剡之白山(今新昌县穿岩十九峰景区附近,后因许真人于此升天,改名为白灵山),许临终前,以《上清宝经三洞妙文》封以玄台印信。留寄好友剡之马度生家。托之曰:请将此经分藏名山,以待有缘。后此经屡遭劫难,于元徽元年(473)复归马氏。其后人马朗、马罕兄弟习经受道,遂为上清派第六代宗师。马氏兄弟传经于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陆传东阳道士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孙传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在上清派这九代开创人物中,魏华存肩开派之功,杨羲、许谧负造经之实,陆修静整饬天师道,汇集道教经籍,总括于三洞,陶弘景搜集遗经作《真诰》开创茅山宗,均对上清派厥功至伟,九人中许氏三代,马氏兄弟均与剡关连,东阳道士孙游岳亦与剡地望相接。许黄民颠沛流离而致《真经》有所散失,故吴筠入剡与越中文士交,无非是投石问路,得以栖隐下来,最终达到“追宗探源”以及寻找“散失真经”之目的。</font></p><p><font size="3">一日,吴筠来至剡西穿岩山下,见这里钟灵毓秀,为道家聚气之所,乃信步进入桂竹谷中,观此处群山环抱,穿岩如阙,千筱挺秀,百桂舒芳,一水逆行而西,诚乃“冲虚之洞天,养真之灵境”也,乃结庐其中,以待机缘。吴筠为上清传人,道家以上为阳、下为阴,清为阳、浊为阴,上清者乃重阳也,吴筠遂将草庐以“重阳”命之。</font></p><p><font size="3">是年重阳节之午夜,吴筠正在庐中端坐闭目养气,忽闻氤氲之气扑面而来,乃微启双眸,但见庐外紫气腾霄,祥光耀眼,知有灵物行将出世,乃寻踪而至穿岩之缆船峰下。见祥光与紫气具从缆船洞中喷涌激射而出,乃腾身而起,进入缆船洞(相传为大禹治水时,作缆船之用)中。此时只听洞壁訇然欲裂,吴筠遂以剑拍开洞壁,于霞光紫气凝集之处得一宝盒,不移时缆船洞复归平寂。</font></p><p><font size="3">吴筠携宝盒回至重阳草庐,供奉膜拜三日,才启而视之。乃杨羲亲笔恭书之《道德经五千言注疏》,吴筠得此经书大喜过望,乃穷研勤究,道法与文思均与日俱进。据《新唐书·吴筠传》记:“玄宗闻其(吴筠)名,遣使征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帝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所宜适意”。玄宗深器重之。</font></p><p><font size="3">天宝中,纲纪日紊,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山,累表不许。既而中原大乱,仍归会稽,与诗人李白、孔巢父作诗酒交,竟终于剡中,遗文集二十卷。其《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均为达识之士所称,筠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纵、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有所删节)。</font></p><p><font size="3">据《南乡新书》记:谓白(李白)游会稽与吴筠具隐剡中谷,白由筠引荐入京,同待诏翰林。</font></p><p><font size="3">又据《太平广记》记:(吴筠)年一百余岁,童颜鹤发,常若三十余,弟子七十余人。</font></p><p><font size="3">由于吴筠隐居之“桂竹”乃小谷也,其名不著,故道家第十洞天以其大范围——“会稽山洞”名之。</font></p><p><font size="3">新昌境内之“六十福地”系以司马承祯事迹流传之“司马悔山”命名。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少好学,无意进取,21岁入嵩山归高道潘师正门下,得上清经法之谪传。承祯道成,遍游名山,后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修炼成仙之术,自号“天台白云子”。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周·圣历二年(699),武则天耳闻其名,下旨召见,降手勅以赞美之。及将还,遣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711)睿宗李旦下诏征承祯入宫,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之以“无为”之说。睿宗不解,又问:“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何?”承祯答曰:“国犹身也,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下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服其言,赞曰:“广成之言,即斯是也。”承祯请归天台,睿宗厚赐遣还,时卢藏用早年隐居终南山,后登朝,居显职,见承祯欲还天台,乃指终南山对承祯道:“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承祯不为所动,答曰:“以仆所观,此处不过为仕官之捷径耳”。藏用被其点破,面有惭色。所谓“终南捷径”之故事即由是而来。开元九年(721)唐玄宗复征请司马承祯下山,承祯便道至剡中访其同门吴筠。吴筠笑谓之曰:“吾兄讥卢藏用栖隐终南为仕途之捷径,藏用惭不能答,一时为之传颂。现诏书屡下,子又屡出,何贪恋红尘若是也。”承祯闻而悔愧,欲返天台。吴筠复笑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且大隐者隐于市也。吾兄入宫廷而未为所染,足见兄之高洁已达至境,何悔愧之有哉?”承祯心始释然。翌日仍奉旨进京。因司马承祯至此而悔,故悔山、悔桥即成道家之“六十福地”。</font></p><p><font size="3">道教之洞天福地虽遍布大江南北,但合在一起不过一百余处。它可说是天地间最灵秀的胜地;是沟通天地和仙凡两界的地方;是体现道法自然,和光同尘,能任物类自然长育的场所,也是神仙都会及最宜于务道者养真修炼的“众妙之门”。总而言之,无论洞天和福地都是来之不易的,而重阳宫却兼而有之,它在道教中的地位自然就非同凡响了。如今蕴含传统文化的道教,由于种种原因,虽已衰落到了极点。但物极必反,随着国际上兴起的生态旅游,已给开发道教旅游带来了契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即是“生态旅游”的高度概括),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font></p><p><font size="3">我县素有佛宗道源之誉,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佛教文化已得到发扬光大,大佛寺景区已成品位较高,内涵丰富的国家4A级景区。现重阳宫重兴殿宇,它凭借周围山川的灵秀(国家级地质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道宗的悠远和道脉的绵长。若再赋予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充实丰富的道家文化内涵,它必将和大佛寺一样地成为我县旅游业的另一座丰碑。</font></p><p><font size="3">&nbsp;</font></p>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6-12-30 00:18
<p><font size="3">“我县素有佛宗道源之誉,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佛教文化已得到发扬光大,大佛寺景区已成品位较高,内涵丰富的国家4A级景区。现重阳宫重兴殿宇,它凭借周围山川的灵秀(国家级地质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道宗的悠远和道脉的绵长。若再赋予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充实丰富的道家文化内涵,它必将和大佛寺一样地成为我县旅游业的另一座丰碑。”</font></p><p><font size="3">我不知道新昌的“佛宗道源”是怎么来的,我只知道他们的重阳宫建得比桐柏宫要漂亮,大气;我只知道他们做个网站都比天台做的漂亮,舍得花钱,懂得设计;我只知道他们推广宗教文化和转化为旅游产业上不遗余力,屡传佳绩。他甚至知道宣传天姥山,可以说司马悔山在新昌,他们可以把“天台第一名人”顾欢拉到新昌,把“<font face="宋体">刘阮入天台</font>”的故事硬生生说从新昌发起,活脱脱又一个“宁海开游节”徐霞客式的悲剧。这些事情让我产生怀疑,我不知道我们以前了解的,是天台的文史学者在胡诌,还是他们说的是真的。甚至与现在,他们连“佛宗道源”都骑在天台脖子上撒尿,我不知道是他们猖狂,还是我们悲哀。</font></p><p><font size="3">就在人家欢天喜地迎接旅游事业成就的时候,我们的人还在反腐败,抓贪官。新年将至,连最后一丝祥和的气氛都被抹煞,整个天台陷入一片片“打倒贪官”的惶惶不可终日以及幸灾乐祸和独自哀叹中。</font></p><p><font size="3">这就是天台,还有什么好说的,有了第一次,新昌人明年就会说,智者死在新昌,国清寺的图纸是在新昌画出来的。我们就做好准备,看看天台引以为荣的最后的武器如何被人缴械,踩到脚下吧。</font></p>
作者: 不戒    时间: 2006-12-30 00:21
<p>悲哀</p><p>过个几年</p><p>我们天台就啥也没有了</p><p>没有了啊</p>
作者: 不戒    时间: 2006-12-30 00:23
<p>这么快变钻石啦</p><p>偶刚才看的时候还没有咯 </p>
作者: 魅力巫婆    时间: 2006-12-30 00:39
T

[ 本帖最后由 魅力巫婆 于 2008-4-14 13:01 编辑 ]
作者: 魅力巫婆    时间: 2006-12-30 00:41
T

[ 本帖最后由 魅力巫婆 于 2008-4-14 13:01 编辑 ]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6-12-30 00:55
一句话,经济不行,旅游建设难免跟不上,喊死也没用。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6-12-30 01:02
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什么用呢?
作者: 郑鸣谦    时间: 2006-12-30 01:55
<p>新昌这样说,也无可非议。</p><p>事实上,天台佛教的传入与新昌有密切关系,道教也是。</p><p>不过,那时云集佛道名人的“剡中”这块地还属于天台的。</p><p>在梁开平二年,割台分剡而设置了新昌。所以很多历史记载就重叠了。</p><p>我在《天台学术通史》里有详细辩论。</p><p></p><p>&nbsp;&nbsp;&nbsp; 新昌建县,历来有二说,一说“分剡置新”。此说最早出自南宋《嘉泰会稽志》,后历代新昌县志均承袭此说,并予以肯定。记述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始析剡东十三乡(守义、安仁、新昌、善政、彩烟、丰乐、五山、石城、遵德、像明、昌化、石顺、永寿)置新昌县,因从剡县分出的十三乡中有一个乡名“新昌”,县名就沿用了此乡名,且寓有新建、昌隆、昌盛之意。另一说“割台分剡建新”,此说被历代部分官方县志所否定,但在新昌天台边界地区流传甚广。两种说法孰是孰非?笔者考证后以为,第二种说法较第一种说法全面、确切。</p><p><br/>&nbsp;“割台分剡建新”之所以成立,理由有四:</p><p>&nbsp;&nbsp; 其一,有“割台分剡建新昌”之说,早在潘义绯于开平四年所作的《遁园记》就有记载,年代早于《嘉泰会稽志》及历代新昌县志。《遁园记》全文如下:“余历年四十有四矣,忆昔矢志雪案,时与谢友号来复者,沥肝胆,共晨夕,相契最善,谓异日得意功名,作风池客,不揣胸臆,恒相期许。越乾宁丙辰(896),同至瀛洲,果如所愿。方将羽仪王国,黼黻圣朝,以展夙抱尔!谁知盗贼蜂起,黄巢之兵势尤盛,自采石渡江以来,甚是猖獗,际此乱离,国本动摇,功名非其时也然。顾瞻四方,幾蹙匕靡骋矣。迨梁开平二年,割台分剡,置新昌县,越次年己巳,自青社徙新昌之锦绣坊。是地也,倚马面,驮左旗右鼓,揽山川之秀,遂卜居于斯焉。舍旁隙地,筑一小圃,架数椽,仅堪容膝,名其扁日‘遁园’。掩户以息,香一缕,书数卷。但见春之桃李芬芳,蝴蝶交飞;夏之荷香馥郁,赤鲤扬池;秋之黄云舒卷,菊绽东蓠;冬之暗香微动,酝酿新诗。可玩可娱,婆娑怡愉。时而客至,设几席,布豆笾,羞觞醑,终老其间,亦云庶几,此外,殆无庸心焉,非耽乐也。《易》曰:‘君子好遁’,吾其傚之,此志此意也,夫是为记。时开平四年岁次庚午孟冬月吉旦。”《遁园记》在新昌《天姥潘氏宗谱》及《天台潘氏宗谱》中均有记载,宗谱称潘义绯(867—9290)为新昌、天台潘氏始祖,山东诸城县青社人,官翰林院学士,梁开平三年奉诏来新昌任石牛镇镇长。其父观庠,字文玉,为天台县知县。</p><p>&nbsp;&nbsp;&nbsp; 其二,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人物传记”中记载有丁会同议割台分剡建新之事。南洲丁氏三十一世丁会(865—945),字三省,后唐明宗朝官居通议大夫右侍郎,授院干掌南北院事,开平间同议析剡邑地并天台地添置新昌县,后调江南路镇守。另据《观棠丁氏宗谱》“重修宗谱序”记:“我祖敬礼公(丁氏二世祖)承欢终养不数世而昌寖焉,后而剡宰下车虑东南之辽远,念服役之维艰,遂率一城父老暨我都诏讨会府君,诣阙奏鸣,上命割台分剡析一城,曰新昌,是时后梁开平二年也”。《南洲丁氏宗谱》又载,丁会卒后葬天台岭后。清咸丰间(1851—1861),在天姥寺前茶壶弄山麓,曾挖掘到他的墓志碑,存于丁家坞丁家祠堂。可见,现天姥寺附近地域在建县前系天台县属地。</p><p>&nbsp;&nbsp;&nbsp; 其三,明释传灯法师所编《天台山方外志》记载:“天姥山旧属天台,五代时钱王分台割剡置新昌县,故今属新昌。”又据《民国天台县志》载:“旧志备考云,天姥山在天台西北,旧属天台,五代钱氏割剡分台置新昌县,故属新昌,当在五代钱氏时矣,旧志沿革否载,今附辩于此”。</p><p>&nbsp;&nbsp;&nbsp; 其四,王畿在明县令萧敏道修复新昌县衙的题名碑记(见《民国新昌县志》卷一‘衙署’)中记述:“新昌之设,肇于梁开平时,分台割剡,处于台剡之墟。”又在其所写的《甲科题名记》中提及“割台分剡建新”之事。王畿(1498—1583),字汝中,山阴人,嘉靖五年进士,明代思想家,曾任南京武选郎中。郡县设置乃朝中重要政事,此等历史事件,他不至于无中生有,胡乱记述。</p><p>&nbsp;&nbsp;&nbsp; 综合上述部分史料分析,新昌建县系割台分剡合并所置无疑,至于分割了天台县多少地域、有哪些村落、公文何在,尚需深入查考。</p><p></p><p></p><p></p>
作者: 带三个表    时间: 2006-12-30 01:58
<p><font size="4">新昌就是抓了这个学术上的空子(古代天台和现在天台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拣到了便宜。</font></p><p><font size="4">社会上普通游客毕竟大多数,学术研究的人很少,影响力也只局限在研究领域。如果这种泛义的信息和概念被灌输到社会大众的头脑里,那假的就变成真的,想挽回,就只能打学术口水仗了。 </font></p><p><font size="4">打口水仗,看了这么多,都是先入为主的赢,不管理在谁那儿,游客总不相信这些是非,还是一拨拨往那疙瘩跑。</font></p>
作者: 郑鸣谦    时间: 2006-12-30 02:04
<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 不是我张狂,天台那帮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家伙,在学术上没有突破,也没有深入,使自己的东西无法证明,导致现在这种尴尬境界。</p><p>&nbsp;&nbsp;&nbsp; 但学术这东西,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安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不说了,没意思了。管天台以后该姓新昌,或宁海,或临海,与我有什么关系。何必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是搞些显学,赚些外快过日子舒坦。</p><p></p><p></p>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6-12-30 02:32
<p><font size="4">哈哈,我们是闲得没事干。</font></p><p><font size="4">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font></p>
作者: 后司街    时间: 2006-12-30 02:33
悲哀!
作者: 大南门    时间: 2006-12-30 02:51
[em48][em48][em48][em48]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6-12-30 07:32
这是一个综合实力的问题,也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思路问题。光靠很少一部份人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现在这种局面,我们要去努力,但是努力的方向不是向别人证明天台的“佛宗道源”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唤起天台官方和民间的觉醒。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6-12-30 16:47
<font size="4">我所做的这些也是这个意思,抱怨无用,希望人民有所认识和觉醒。</font>
作者: 无铭    时间: 2006-12-30 17:22
拉上人马,配上牛栏挫,干上一仗,弄他个心服口服。
作者: 有一说一    时间: 2006-12-30 17:44
<p>就准许你佛踪道源,就不许人家佛踪道源?</p><p>端午节都成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了,在中国什么事不会发生呢? </p><p>下次恐怕连春节,元宵节也会成为日本人的~</p>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6-12-30 17:49
<p>维护中国传统,</p><p>责在人人.</p>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6-12-30 18:54
<p></p><p>天台对于天台山文化的认识上那种固步自封的态度就决定了现状。</p><p>近日与现代艺术家梁绍基交谈,很有启发。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待天台山传统文化,同样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创造天台山当下的文化。</p>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6-12-30 19:58
好好听闲云说。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6-12-30 23:37
<p></p><p>&nbsp;&nbsp;&nbsp; 上午有事下线了,现接着聊。</p><p>&nbsp;&nbsp;&nbsp;&nbsp;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大天台山文化的概念,传统的天台山文化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姿势出现的,有着一种海纳百川的气慨,从地域上讲不只是现在的天台县,当然包括现在的新昌等地,因为那时还没有新昌,现是的新昌,还只是进入天台时的一个路廊,但我们要认这个路廊,一个路廊与一个庙宇怎能相比,错就错在我们不认这个路廊。或者说,新昌只是天台当时的一个传达室而已,那么新昌人再多只是一位看门的老倌,现在看门老倌要翻身做主人了,没什么可怕,主人就是主人,仆人必竟是仆人,你不认这个仆人,人家就与你急,也是常理之中。再说天台山文化不只是天台人所创造的,而是许多国内外的高人一起创造的,如寒山、智者大师,都不是天台人,再如唐朝那么多诗人所留下的天台山的诗句,我们不能那么排外,如果当时的天台象我们现在这样的排外,抱着天台山文化只有我天台人来造,那么,我们看看,在天台的文化历上有多少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天台人所创造的。有那么的外乡人都认天台为故乡,都主动参预了天台山文化的创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拒绝人家。</p><p>&nbsp;&nbsp; 再说说“佛宗道源”。“佛宗”,只要国清寺放在那儿,只要天台宗这个名称存在,谁还敢乱说?“道源”,如果桐柏宫没有被我们自己沉入水底,如果还在桐柏山上,那么,人家敢那么说?可惜,到现在我们还都没有勇气告诉世人,桐柏宫已被我们在上纪世70年代沉入水底了这个事实。还非要将鸣鹤观说成是桐柏宫,鸣鹤观又怎能与当年的桐柏宫相比,你指着鸣鹤观,说这就儿就是“道源”,人家会相信?怕连我们自己都会产生怀疑。</p><p>&nbsp;&nbsp;&nbsp; 也再聊宁海的徐霞客节的事,我倒觉得这对于天台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开游总有一个起点,起点并重要,重要的徐霞客游了那些地方,哪儿是第一站?那就是天台,宁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宣传天台作为一个引子,错就错在我们一听他们这样搞就怕了,认定他们在与天台争什么。我们应顺着这条思路,做足天台是徐霞客的第一站的内容,从宁海通往天台的那条古道现在还基本完整,这条徐霞客游走的第一条古道,就这样放在那儿,我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人们知道的徐霞客游走,就会看他的游记,只要一读游记,人们就会知道宁海的重量,只有一句,而天台山是整整的数篇。</p><p>&nbsp;&nbsp;&nbsp; 细细看来, 这些年,我们除了跟在人们后面骂之外,我们还做了什么?</p><p>&nbsp;&nbsp; &nbsp;瞎说一阵,见谅。</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1 9:33:00编辑过]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6-12-31 00:36
<p>闲云老师立论精辟,说到点子上了。</p>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6-12-31 01:45
,大天台的概念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0 17:47:36编辑过]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6-12-31 17:31
<p>&nbsp;</p><p>上世纪初的桐柏宫。</p>[attach]12886[/attach]<br/>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6-12-31 18:04
<p><font size="4">其实所谓的“骂”分两种,一种是群众的骂,骂是为了更好的引起执政部门觉醒,提高警惕,出谋划策等;另一种是文化研究者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骂,那多少有些怨天尤人,自我消沉的感觉。前者的骂,骂得人多,也许骂得狠,但很多骂骂就歇了,只是一种民怨的喷发,本就不存在有所指望的;只是希望后者的骂不要长期延续,导致内部意志消沉,甚至找托辞借口来搪塞和解释发展的滞后和不足。</font></p><p><font size="4">骂多了也就没劲了,等他们觉悟、重视,也许很多人连骂都懒得骂了。</font></p>
作者: jimmy_z    时间: 2006-12-31 21:45
<p>&nbsp;</p><p>闲云老师就是厉害</p>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6-12-31 21:50
<p>闲云老师讲得好!</p><p>危机感是件好事,但若总是停留在危机感上就不够了。有危机感还要有解决思路。</p>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7-1-1 03:21
<p></p><p></p>
作者: 陆歌    时间: 2007-1-3 20:41
把自己做得好了,旅游也可以搞共同体搞一体化。赶闹热的风头过去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挖掘一些深层的东西,天台也有的是机会!
作者: jmy    时间: 2007-1-5 03:18

作者: 江南雨    时间: 2007-1-7 03:06
<p>都是热心人!!</p>
作者: chj163    时间: 2007-7-23 18:35
剽窃还在继续 http://www.huaxia.com/wh/whxx/2007/00643946.html
作者: 小哥    时间: 2007-7-23 22:33
哈哈,偶像啊,还真能翻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150.109.146.88/) Powered by Discuz! X3.2